首页 > 书画 > 正文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24 09:27:08
听新闻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对于诗意的表达体现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其中,绘画是最为直观也最容易引起观者共鸣的形式。苏轼评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阐述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也为后人树立了一把绘画审美的标尺,绘画中诗意的表达成为历代画家不懈的追求。绘画作品的诗意是画家思想、情感及艺术技巧的综合体现,是画家通过个性的绘画语言营造出来的一种超越自然物象的人格精神。现代画家赵奇的绘画作品既强烈的体现着这种诗意特征,纵观他的绘画作品,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是现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无论是一两个人物的小品还是人物众多的巨制,都是如此,这是我对他的绘画作品最深刻的印象。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往时》180cm×185cm 纸本水墨 1993年

首先,绘画作品的诗意体现在作品表达的思想上,《毛诗序》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思想也,有了思想的注入,才能促成绘画作品诗意的产生。赵奇的绘画题材主要为人物,大体包括以下内容:一,土地上的劳动者,有农民、草原牧民、知青生活等,且每一主题多以系列形式出现,如《劳动的日子》《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马儿呦,你慢些走》《重逢》《年轻时候》等。二,历史题材,有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抗战等,如《九一八》《溥仪出宫·民国十三年》《可爱的中国》《靖宇不死》《一条大河》《待到冰雪消融》等。三,其他题材,如《铸剑》《小说中的人物》《英雄的逝去》《城市的面容》《地铁》等,也多以系列形式出现。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再现某个现实场景或历史瞬间,而是借助作品来表达他对人生、现实、历史的艺术思考。如《人群》系列,数量达二十余幅,没有情节、没有关联,只是平平的各自生活着的人,他给艺术史学者黄专的信中说明了创作这批作品的目的:“艺术作品不贴近生活,不能触及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这个系列作品表达的是他对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再如连环画《靖宇不死》,表现的不是杨靖宇的生平或战斗经过,而是通过杨靖宇的死表达了对于人的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思考。因此,赵奇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诗意美的熏陶。

其次,绘画作品的诗意体现在作品表达的情感上,严羽《沧浪诗话》中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说明诗和情感有关,作品中诗意的产生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赵奇对于他所表现的内容充满了情感,如他热衷于表现农民是出于对父老乡亲深深的热爱和对于土地的眷恋,他从土地上走来,画中的人物都是他熟悉的乡亲。他说:“我热爱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游荡在他们的心灵之间,我受到了震动和感染……我画完了一幅之后,方知言犹未尽,于是表现的欲望就如潺潺东去的河流,使我不得不一再的重复、重复……”他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作品集既以《土地与人群》命名,足以说明他对土地、对农民的热爱之深、情感之厚。同样,他钟情于历史题材,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历史、对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的先民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人,对国家和历史有悲愤、忧思、同情,也有欣慰和信心,他在绘画创作时将自己融入到所要表现的时代,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思考那里发生的一切,同那里的人同呼吸、共命运。如《九一八》,作品以极其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遭受奴役而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赵奇生活的土地正是这一悲惨历史的发生地,父母乡亲都曾在这段历史中走过,他对这段历史有着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促使他去表现这段历史,把心中的痛苦、困惑融进作品中,可以说,这幅作品就是一首悲壮的民族史诗,由此,我想到了杜甫、陆游、辛弃疾,他们用诗词来表现他们的家国情恨,赵奇则是用绘画来表达。他对这类题材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创作了《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抗战》等作品。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奔月》(2)192cm×207cm  纸本水墨  2000年

再次,绘画作品的诗意体现在画面的艺术表现上,包括作品的构图、形象的塑造、色彩的处理、艺术手法的运用等,这需要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赵奇在这方面为我们展现了精彩的范例。《让秋风刮过田野》是他2006年的作品,初次见到这幅作品的感觉如同邂逅了一场宏大的交响乐演奏会,整体概括的构图、丰富多变的内容、富有节奏的韵律、深刻而生动的人物塑造、大开大合的虚实处理……,画面涌动着生动的气韵,洋溢着欢快的气息,似有秋风刮过,又像大河奔流,这是一场交响乐,更是一首洋洋洒洒的现代诗,在为秋天歌唱,在为田野诵读,站立画前,深深为其浓浓的诗意而陶醉。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创作于1984年,四十六幅画面中展现了丰富多变的绘画艺术语言,开阔的超宽构图、富有寓意的画面、质朴的形象塑造、不同时空的人物组合、大量特写的运用、不同视角的转换,营造了一帧帧极富诗意的画面,引人动情、发人深思,通篇读来,曲折婉转、跌宕起伏,似有画外音在回响,有时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有时激扬呐喊,如惊涛拍岸,这是主人公在诉说,也是作者在用绘画语言深情吟诵,这是一篇民族精神的咏叹诗,也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唱。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让秋风刮过原野》 400cm×192cm 纸本水墨 2006年

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与诗意表达有密切关联的形象元素,如月亮、山川、河流、古道等,这些形象的运用极易触发诗意的产生,赵奇在这方面亦有所表现,如《归月》《我路过的地方》《可爱的中国》等作品中月亮、小路、山川、大河的表现,给人以遐想和思考,增强了画面的诗意美。

赵奇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恰如其分的把自己的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创作了大量富有诗意的作品,这种艺术表现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他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能够感受并捕捉到表现对象的诗意。二,他具备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创作能力,能用具体的笔墨语言把诗意的感受表达出来。

赵奇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画家,可以说他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是一个画家,他执着于绘画,纵情于绘画,他是一个纯粹的画家。他的语言是诗意的,他的散文包括他的理论文章都以诗意的文字写成,他出版的散文集《最后,眼睛总是湿的》、理论著作《能画就多画点》都是如此,还有他画展的名字《这片地呀》《与你相遇》等无不诗意浓浓。他的情感是诗意的,生活常常触发他的心绪,然后化为诗的文字,曾结成诗集出版,如《一个人》《给你》等。他的诗很抽象、很朦胧,充满深沉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他说,诗不在于读懂,让我想起白石老人的“似与不似”理论,可谓异曲同工。两本诗集里都配了他不少的铅笔人体写生,人体很写实,也很抽象,说抽象是因为其中充满着艺术处理,虚与实、有与无,简洁、朴素、空灵,弥漫着氤氲诗意,集人体美、艺术美、诗意美于一体,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文字是诗,人体也是诗,二者融恰的结合在一起。诗人的气质,更容易感受到诗意的存在,他乐于表现这种感受,也善于表现这种感受,他认为作品有诗意,才有品质,才有境界。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时光》150cm×97cm 纸本水墨 2006年

赵奇对绘画艺术执着的热爱,并且超常的勤奋,创作数量众多。2014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片地呀——赵奇绘画展》,作品布满了一楼的五个展厅,其实如果把家里的画全部拿出来,可以布满中国美术馆所有楼层的展厅,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先生为此感叹:“全中国的画家中还能再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劳动模范’么!”大量的绘画创作,长期的艺术积累,使他拥有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创作能力,在诗意表达的过程中驾重就轻。他说,作品的创作首先要尊重表现物象,尊重自身感受,创作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不断地调整,这种调整有画面上的,也有感受上的,最终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同时,创作又要有主观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是对自身感受的艺术性概括和强化,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比如《让秋风刮过田野》,其构图、色彩、形象塑造和自然物象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看似矛盾的处理,实际上是为主题思想表达服务的,强化了画面的诗意性。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8)180cm×97cm 2010年

中国传统绘画诗意的表现形式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绘画与诗意的内在融合,诗意通过画面折射出来,另一种是二者外在形式的结合,既画中题诗。赵奇的作品显然不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上只有简洁的署名,画的名字在画外,出版或展览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画面能够展示更广阔的诗意空间。画的名字意域也很宽广,只是起到稍稍收拢诗意和主题的作用,如《劳动的日子》《马儿呦,你慢些走》《曾经骑马过草原》等等,这些诗意悠悠的名字和画面形成有机的融合,相得益彰,这也是赵奇绘画作品诗意表达的一个突出体现。

诗意是思想、是情感、是精神,是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赵奇的作品为我们做出了完美的诠释­,他在用绘画写诗。

(文/吕进成,济宁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来源:《美术观察》)

画家简介

他用绘画写诗——观赵奇的画,浓浓的诗意不断袭来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重大题材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1954年出生于辽宁。1978年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2011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代表作品中国画《九一八》《生民一1885,旧金山,董遵宪与华工》《京张铁路一詹天佑和修筑它的人们》《父亲的胡琴》《在土地上》《溥仪出宫,民国十三年》;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啊,长城》《靖宇不死》;出版画集《土地与人群》《赵奇,21世纪主流人物画家丛书》《与你相遇》;长篇散文《最后眼睛总是湿的》;诗集《一个人》《给你》;学术文集《关于绘画艺术的思考》《能画就多画点》。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