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22 09:04:43
听新闻


时光如沉沙,可以湮埋一切。300年前的陇右文化名人王了望,就是被湮埋的一位。

300年后,莫建成试图“剥去蒙翳”,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王了望,使明珠重新绽放出异彩。

这注定是一次文化发掘之旅,不过这一发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图片选自《王了望墨迹选辑》)

与王了望结缘

王了望,明末清初甘肃陇西籍书法、文学大家。但正如莫建成所说,“囿于地域、官阶、活动范围及作品的刊印传播等多种因素”,王了望在书法、文学史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地位并不彰显。

莫建成,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亦生于陇西。“桑梓之情,其谁能忘?”因为是陇西同乡,但更多的是出于对王了望艺术成就的钦敬,在近50年的漫长岁月中,莫建成孜孜以求,旁搜远绍,潜心于王了望研究。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王了望得怀素自叙帖》手札

1966年,“破四旧”之风席卷全国。刚调到陇西县文化馆的莫建成在抢救整理馆藏文物时,于故纸堆中发现了王了望的《得怀素自叙帖》真迹,便“深深地为其卓越的书法造诣所折服,更为家乡出此艺术巨擘而感到自豪”,他“当即转移,妥为保管”。此后他又翻捡出王了望的一幅中堂和其他珍贵字画,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虔诚,莫建成冒着极大的风险,将这些字画藏于大型毛主席石膏像之中,使它们免遭荼毒,得以保全。

改革开放以后,莫建成更加专注于王了望资料的收集。但凡听说、看到有关王了望的资料,他都尽可能地予以搜集、摘录。但终因史籍记录极少,加之世事沧桑,能见到的存世作品十分有限,莫建成感叹自己对王了望的研究,“终在宫墙之外,仅得管窥,难述其全貌”。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图片选自《王了望墨迹选辑》)

因为缺乏资料,整个学界对王了望的研究也停滞不前,“显得零碎和浅陋”。莫建成认为这“对甘肃而言,实为憾事;对其(王了望)本人而言,亦失之公允;对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而言,则是一种缺失”。

直到2003年,事情才终于峰回路转。一个偶然的机会,莫建成见到了王了望的四册手迹,内容除抄录前人作品外,还有他自己创作的诗词、曲赋、文章、联语等,足足有两百多页。莫建成如获至宝,不容其失之交臂,“历经繁琐和数年时光”,终于得遂所愿,收藏到了四册手迹。

陈寅恪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王了望的四册手迹,无异于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找到了“王了望研究之锁匙”,为其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境界。

《王了望墨迹选辑》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

2012年9月19日,由莫建成编著、线装书局出版的《王了望墨迹选辑》首发式在兰州隆重举行。这一天,距莫建成第一次见到王了望的真迹,已近半个世纪了。《选辑》共六卷,装帧精美,古色古香。全书在四册手迹基础上,遴选辑录了王了望的墨迹、遗文、题记、匾额等珍贵资料,刊布了莫建成数十年潜心研究王了望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关于王了望最全面的资料总集。全书立足第一手资料,耙梳典籍,正本清源,还原了王了望的生平事迹,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全新评价,使这位陇上书法、文学大家终于拨云见日。《选辑》被称为莫建成“胸怀故园、情系桑梓的恭敬之作”,“史海探珠、宵旰竭虑的心血之作”。莫建成在《选辑》后记中袒露了心声。他说:“余对王了望之敬慕仰望,非一时之行动。桑梓出此大贤,倍觉荣光。仰慕之余,更潜心研磨,力求探其艺术精髓。”他得到王了望四册手迹后,“日夜研习,时时品读,奉若拱璧”。正因为如此,更觉得四册手迹,“不可擅专独享,应焕珠光于书坛,昭神采于世上”。

莫建成认为,王了望的书法、文学成就如同“浩瀚的大海”,“耸立的山峰”,“他不仅仅属于甘肃,也属于中华民族”。出版《选辑》,是想集中展示王了望的文学、书法艺术成就;厘清学界关于王了望生平事迹的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将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和收集,做一个阶段性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便利,把王了望研究推向深入。《王了望墨迹选辑》中,饱含着莫建成的良苦用心。

王了望其人其文其书

借助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莫建成持续深入的研究,王了望的面目逐渐清晰,被认为是对王了望的再发现。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图片选自《王了望墨迹选辑》)

王了望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少年时即勤奋好学,在当地颇有文名。青年至中年,经历了由明入清的大变故。其间蒙冤入狱8个月。莫建成的考证,澄清了关于王了望入狱原因的种种不实之说。他认为王了望是受巩昌知府王鼎鼐牵连入狱。当时李自成的部队攻打巩昌,王鼎鼐未加抵抗,开门投降。王鼎鼐因此被革职,在离任时王了望参与送行,因此受牵连入狱。

顺治五年(1648年),王了望被岷州州学推举到京师国子监以贡生资格就读,在京师生活了10年,结识了当时的一大批知名文人,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艺术境界。后因宫廷斗争,于1658年出任福建同安县令。3年后,辞官归隐,一路北上,游历名山大川。60岁时回到故乡陇西,筑风雅堂,从此潜心著述,时而游历陇上,直至80岁去世。

莫建成认为,王了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虽然未能写入各种文学史,但绝不可低估。他在狱中所作《冤辨》一文,救了他自己的性命,堪称奇文佳话。文中有“沉云蔽日,终有一明;薄雪盖人,终有一见”语,凌厉雄杰,豪气干云。《踏青记》为游记中的精品,文中写道“断崖古木,尚带苍莽气色;北来燕子,犹历历说寒温”,一动一静,灵动自然。

王了望的诗今存30余首。莫建成认为俱为佳作,写景抒情,于平淡之中见奇崛,在明末清初诗坛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写乡村景色,有“几处鸡鸣烟外,数声犬吠云中。高树一群瓦雀,浅滩几对沙鸥”之句,纯用白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剪刀未上心先碎,针线才拈泪更多。长短只依旧时样,不知肥瘦近如何”,情真意切,入木三分。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图片选自《王了望墨迹选辑》)

王了望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他撰写的联语之中。他写缝衣铺,“淬砺金刀可裁云汉天外锦,收留色线待补朝廷舜帝裳”,意气纵横,气吞万里;他写书铺,“满架诗书敛今古圣贤事业,填门冠盖萃乾坤人物英华”,境界阔大,不做寻常语。

王了望的书法成就为学界所公认。莫建成认为王了望的书法笔墨饱满,庄重朴拙,一气呵成,趣味横生,既张扬个性,又有对前人的借鉴;既合乎法度,又突破樊篱,达到了心态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莫建成特别重视王了望的《得怀素自叙帖》,认为它不仅是书法艺术奇珍,而且对研究怀素《自叙帖》的流变、研究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意义。

线装书局总编辑任梦强认为,莫建成对王了望的再发现具有更现实的示范意义。他说,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还有许多未被发现和认识的文学家、艺术家,“亟需有关部门、有识之士抓紧去发掘、抢救、整理、传承和弘扬”。

在《王了望墨迹选辑》首发式上,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建议,要运用好《选辑》的成果,加大对王了望的研究宣传力度,让王了望从陇西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同时,他希望更多的人像莫建成一样,努力挖掘和整理沉淀在陇原大地的、尚未被人充分发现和了解的文化遗产,以此来不断丰富甘肃的文化底蕴,为推动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来源:甘肃日报(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画家简介

莫建成 | 王了望之再发现

莫建成,1942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水师范学院中国画学科首席专家、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终身成就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编著的《王了望墨迹选辑》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展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大楼、文化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北京奥委会、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型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集·莫建成》,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莫建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画坛名家作品集·莫建成》,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莫建成工笔花鸟画作品选》等。莫建成编著《王了望墨迹选辑》由线装书局出版,《莫建成评传》(康征 鲁泊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出版画册、专著二十多部。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