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20 09:36:58
听新闻

当代把夏商周三代用铜加锡铸成的器皿上镌刻的文字统称为金文,而真正的金文书法,则是滥觞于商朝后期,到东西周则日臻鼎盛。一千多年的“二周”历史,成就了中国文字书写灿烂辉煌的历程。

初入手学习金文大篆,窃以为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何簋”“商尊”“利簋”“折觥”“戗簋”“卫盉”等都是极佳的范本。对这些瑰丽多姿的铜铭文字,怎样赞美都不为过。其原始淳朴,味道极致。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当属厚重粗犷的代表,“利簋”铭文又反映出质朴平实的精神。到了西周中期的“旟鼎”,则是健雄峻拔的杰作,结构严谨精到,笔画遒劲刚毅。特别能给人以启迪之处,是其笔调着意描绘一种形态美,波磔非常明显。或许古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书法美,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成就了书法的特殊意境罢了。西周晚期的“散氏盘”更勿庸多说,当下学大篆极少不受其影响,可谓是书家最衷情迷恋的伴侣。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金文纵横捭阖、雄强肆意的气度,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形态与笔调,书家学习之艰难,但要舍弃之更难。至于“毛公鼎”“大盂鼎”等,其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更不是几句话就能阐述清楚。虽然今人对这些精彩的铜铭作过相当多的分析研究,角度不同,说法各异。但以我自己的肤浅猜想,当时金文的书写者,无非都是善书之人。至于所谓的风格流派,只不过是现代人研究归纳出的美学特征。故尔,铜铭金文之美,应该是有意工诸造型,却无意铸成之大美。正是这种有意无意之间,艺术的纯粹感才能真正地一点一点地酝酿产生。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我于金文学习,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依惯例,从“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入手,下了一点功夫,中规中矩。而真正让我体悟到金文的形态美,是从很多金文碎片中启迪灵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养料和参照,并付诸实践。故书写的诸多构成,譬如“乃孙乍且己鼎”,我在临写时,忽然灵机一闪,何不参考魏碑方笔方形的结构笔法,试知能否得到奇效。又如“我方鼎”字与字组合浑然一体,画面完整,大小穿插互搭相配,天然浑成,令人叫绝。尝试达到书写与文字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画面。再如“引作文父丁鼎”的夸张,“利簋”点画结构章法处理均为反书,并且多用合文。这都是触发我创意的好范本。

再如“旂鼎”章法大开大合,轻松自如,别出一格,“取肤盘”亦是如此。“大鼎”具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特点。凡此种种,给我在书写布局上留下学习的较大创作空间,以及突破樊笼的可能性,获得有汲取古人之意而尝试走出略带个性的别样形式。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我的这篇书“吴从先小窗纪事语录”(如图),从笔调上注重方笔和圆笔的有机结合。我细察揣摩金文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发现平和端方是主旋律,即使个性极强的一些金文书法,也是恣意潇洒中保持稳健和伸缩有度的基本规矩。这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的字形有夸张变形,布局中有大小甚至极大的一二个字。但实际上,在整幅形制中,无论一篇字大小,每个字都有规律可循。方正圆润是主体构成,既有纵势,也不伤方整的格局。并不存在想当然的长笔短画、随意为之的现象。坚持不懈地探索金文字形规律性构成,这对于我们的书写无疑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归结到这篇作品,我在书写的第一行,就以完整形式出现,大小亦无多大变化,是稳字当头;随后,把“南宫”二字放大。放大则张力呈现,为了不至拥塞,“之外米”三字略小,留下空间,直接断档;“宫”字之后,“天”则靠右让气;随即,第三行空一字书写,强调整篇错落有致,虚实相间,而富有变化。“在”字则浓缩成块面结构,小中寓大;“墨”字大写,下含类似合文的处理。第四行,“其首”二字因右方空档,故写一大的“合”字,并与“看可”二字成一块面,以追求构思巧妙。“新”字则上方露白,也是有意书写,又想不太露斧凿痕迹。如何把握既鲜活灵动新颖,又不失古拙淳朴厚重,动静相依,互为表里,的确难乎其难。恐怕很多书法作者在创作中,都会深有这种进退维谷的两难的感触。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写金文,首先应有小篆的功夫,这方面我推崇吴大澂。清代小篆大家众多,蔚为大观,此中吴大澂的篆书集古朴、方圆、内敛、沉著于一身,加之大小篆均有极厚功力,“耐看”二字,用在吴体篆书上,那应该是最贴切莫过。从吴氏《论语》到《周真人庙碑》《鹤泉铭》,我年轻时就反复揣摩临习,近乎背临无误。找准一家,深入骨髓。对于篆书圆中如何取方势,我反复思考,多方探索。可以说,其间曾历经长达十几年的艰难转型期。没有循序渐进、勤于思考的过程,是很难形成完整的书写概念的。综合性也极重要,特别在金文书写中,完全照前人的笔络和结构,终不得新意。笔调笔法我始终探索参照草篆、隶篆,甚至北碑加以浸润,试图在动静中找到一种别有形式的韵律。但想归想,至于能否达到,还需功力、玄鉴、修养等方面的加持。只有渗悟到自身的灵魂深处,方能期待有一个精进的境界出现,其实无非就是又上了一个艺术台阶而已。我的学书,永远在不停探索的路上。

(文/包俊宜)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来源:新书法


书法家简介

有意工诸造型 无意铸成大美——包俊宜谈金文的创作启迪

包俊宜,1955年11月生于贵阳,祖籍江苏太仓,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书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贵州省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