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15 09:12:27
听新闻

站在柳莺里酒店那片面向西湖的夜幕里,一眼望出去,湖水、双塔,群山,低飞的鸟、游动的水鸭,被深邃的蓝紫色怀抱着,这是陈坚特别喜欢的时刻。

他说:“夜晚是白天的影子,白天发生的很多事,在夜晚也会呈现出来。结束一天的忙碌,此时正好可以享受畅想的自在。”

这种心境,呈现在他的作品中。

从柳莺里酒店沿着南山路南行一公里,在浙江美术馆,2022年的春天,“图式与超验——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曾在这里展出。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图式与超验——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展览现场

西湖的傍晚、夜色,龙井山的茶园、瑞雪……当陈坚那些独具风格的水彩画作出现在面前,你就会理解,他为何如此喜欢傍晚的光感:“首先是色彩的魅力,这个时间段,天光下的山水、树形,蕴含着饱满的情绪,让人心静,诗意的内容也能表现出来。”

1】

陈坚是中国水彩画大家,他兼有多种身份,而在江南的初夏里,他最重要的一个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博士生导师。这六七年,他每年都会在杭州待至少三个月,与学生们在一起,传道授业。

如果要细说与这座城市的缘分,那要回到15年前。当时,陈坚是中国艺术委员会的秘书长,因为一些展览的前期筹备工作,他每年要来杭州四五次,和他回故乡青岛的次数差不多。工作间隙,他就去逛西湖、龙井。

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之后,他有了更多机会去感受杭州的春夏秋冬,慢慢深入到江南的日常生活。除了“一个人坐在龙井山顶看风景”,他偶尔也去建德、桐庐、富阳等地,有时会小住几天。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龙井山的景色》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2年 102x151cm

南方的温润,完全不同于陈坚生活的北京。“江南景致,不显山不露水,与北方的凛冽全然不同,这让我感触很深。”陈坚想表达这种感触,将江南的一切,包括空气、饮食、语境……与自己的画作融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我们在浙江美术馆看到的画中杭州。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西湖傍晚》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1年 133x86cmcm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西子湖畔的夜色》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2年 135x116cm

说起柳莺里酒店,陈坚说他已经住了18年。

2004年第一次来杭州开会,他在友人的安排下,住进这家酒店。其实,在改造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酒店的设施不是很好,但陈坚说,他一住就喜欢,因为这里面向西湖。

对住所的情感,与他对朋友的情感是一致的。“一旦交成朋友,我不会变,除非对方变了。”正是如此,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展览现场,常有陈坚的一大帮朋友来参观,一说都是二三十年的交情。

【2】

画展中的另一位画家朱塞佩·莫迪卡是意大利人,2019年,陈坚在意大利办展时,结识了出生于西西里岛的朱塞佩·莫迪卡。两位同样生长在大海边的东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却大不相同,在杭州举行的这场展览也是东方诗性与西方理性的并置。

由与朱塞佩·莫迪卡的相识,陈坚聊到西西里岛与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他说电影中那种美丽、苦涩、无奈相纠缠的味道特别迷人。电影的最后,有一段男孩的自白,大意是他历经种种,最难忘怀的依旧是美丽又历经磨难的玛莲娜。

陈坚也时常回忆过去,如今,他将这种回忆放在画中,表现为不分春夏秋冬都漫天飞舞的“雪花”。

“每当回忆起我的过往和青春年华的时候,漫天飘满雪花;疾风吹过,我依然站立在这个地方,迎着阳光,注视着远方。”陈坚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为这样一句话。他说,一旦陷入回忆,总有很多东西涌起,所以,就在画中设有诸多雪花状的留白,他给它们起名叫“雪”。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龙井山瑞雪》 陈坚 纸上作品 105x151cm

他让这些“雪”作为一个符号,一直飘在自己的作品中。

“这两年我笔下的任何景色,都飘满了雪花,都飞过我的思绪。”陈坚说,就像诗人泰戈尔说过的那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他将这种感受总结为:“色彩就是情感——我不是画色彩,而是画情感。”

但是,如何让他人懂得画作中所包含的内心所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来中国美院上课的这段时间,杭州满眼都是绿色,绿得深深浅浅,但陈坚觉得遗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多数时候,除了“真美啊、太漂亮了”这类流于表面的形容,看不到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变化,不同色彩所蕴含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陈坚也不断尝试系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从视觉的认知深入到视觉的研究,最后转换到画面上。

【3】

很多业界的友人会觉得,投身水彩画几十年,陈坚一直在变。

的确,在网上浏览他各个节点的大展,各不相同——画海、画人、画风景,由具象到抽象。

但陈坚又保持了很多不变。比如,他会在20年之中,一直画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在十余年之中,一直画自己在北京望京北皋画室一带的树木与原野。

在柳莺里酒店,坐在西湖水轻拍堤岸的节奏里,陈坚从出生地青岛“出发”,讲述了自己的坚持与自然而然生发的变化。

在陈坚看来,青岛与帕米尔高原,是两个极点,一低一高,全然不同。上世纪90年代末,他跟随导师去了帕米尔高原,“一去我就下不来了。”他说,导师的创作也是以帕米尔高原为题材,但是同行的一大帮学生,只有他传承了这个衣钵,其中的原因,一是条件艰苦,二是个人的喜欢程度。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陈坚可以在20年间,每年都来到这片高原进行写生创作?

除了塔吉克人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陈坚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人与人的相处中所具有的人性高度,这种高度造就了他们的幸福感、仪式感,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感。当然,他们在劳动当中所呈现的独有样貌,也是陈坚非常看重的。

也就是说,这片高原从地理空间到人性高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点”,陈坚觉得,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创作,可以容纳自己的诸多畅想。

每次到帕米尔高原,他都住在老乡家里。20年当中,8岁的二年级小学生哈丽恰长到了28岁,陈坚每年都给他画一张画。“这个绘画记录了一个人生长变化的过程。”回头再看这些肖像的意义,陈坚认为,肖像画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画家想表达或者叙述的生命本身才重要,“绘画其实是为了描写这个时代。”

【4】

帕米尔高原对陈坚的吸引,其实是“他者”的吸引。所以,在陈坚的总结里,画人物一定是画“他”——就是你对他的认知,提炼出他的精神性,包括他的特点、他的职业、他的地域与时间……

随着年龄与心境的变化,陈坚开始想表现“我”。“画风景是画‘我’,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叫:触景生情。”陈坚从2010年开始,画了大量的风景,即使在帕米尔高原,他也不忘描摹高原的雄壮。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帕米尔的神韵》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1年 102x151cm-c260

陈坚的画室位于北京望京的北皋农场,这个已有50多年历史的农场,因为少人打理而保留了万物生长的蓬勃。一日三餐之后,他都会在那条林间小道走至少半个小时,感受早中晚的阳光,以及草木在光线中的变幻。

十年树木,陈坚在北皋农场的十多年,很多树都已长大。他在树下行走,有时候会停下来打电话。“我感觉到,我说的话,树都能听到,树也能和我交流。有时候,我在树旁停下来,和亲朋好友聊着最近发生的一些好与不好的事,自己的情绪就在这个空间里面缠绕着、羁绊着。”这十多年中,陈坚还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巨变,他想用树来表达心情。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起风》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17年 100x78cm

由画海、画人,到画树,陈坚觉得有点难。这个难并不在于如何把树画得像,而是如何通过树来表达生命和情绪。

“你怎么把看到的风景画得苦涩一点?要有色调,要有气氛的设定。你的气氛,老天爷不会为你营造,得自己找。”陈坚花了大量时间在研究这个问题,树木和田野就在那里,但是如何用风景来表达情绪却很难,在他看来,一张风景画,没有情绪,没有意境,就没有价值。

陈坚的画中北皋,仍然是人人都能看懂的写实画法,身边的朋友也很喜欢其中投射出来的情绪。

但是,这时的陈坚却有一点苦恼,他在思考,能不能画得再高明一点?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海浪》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1年 142x95cm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袭,让每个人都停下脚步,春节回青岛老家的陈坚也不例外。

从二十出头离开家乡,他从未和母亲共同生活过那么长时间。“我每天跟母亲说:早晨好!她就笑着说:你干什么?你怎么了?”陈坚说,之前他和母亲之间,从未有这样的沟通,“我说这是最基本的问候,咱们又活过来了,就要问‘早晨好’,祝福今天又开始了。”

连续半个月的问候之后,有一天早晨,陈坚一出房门,他的母亲就说:“早晨好!”年近90岁的母亲有了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一声问候,还有在陈坚的“监督”之下,改变对腰不好的坐姿,习惯了饭后走一走,最终接受了公筷与分餐……

这些日常的小事,最终影响了陈坚的作品,再去画画的时候,他问自己:“这么画下去能行吗,你改变你妈你不改变自己吗?”

改变从阅读开始,他重新把以前浅读过一遍的哲学书翻出来再读,一年写下上万多字的笔记,其余时间,就是坐在窗前,看崂山、画崂山。

海边云雾升腾,山石时隐时现,陈坚想记录这种感觉,他发现,在大自然快速的变化中写生所呈现出的画面,比客观写实好看,“它有意象,有些东西不确定,有想象的空间”,是“内心的风景”——这恰好表达了当下的陈坚那种模糊、不确定的状态。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茫》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2年 151x105cm

【5】

如同未卜先知,陈坚似乎预料到了我们的聊天会涉及“变与不变”的话题,见面之前,他在一张A4纸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许多画家都是喜新厌旧的,一个人不断追求新的东西,不断地变化,属于一种本能。再加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阅历、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只是有一些人,可能因为惰性,或者是能力原因,还包括外部原因,比如说市场需要一个稳定的面貌,改变需要放弃一些东西,所以固守在原地。

对我来说,已经越过了纠结变与不变的阶段,只要符合自己的内心要求,怎么变都行。但在变化之下,也潜藏着相对稳定的延续性。从崂山写生后的造境到“口罩”系列的抽象表现,再到现代意象的风景,好像一直有一个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也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韵》 陈坚 2022年 280x148cm

因为视觉造型能力的纯熟与对绘画基本功的把握自如,陈坚的“变”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它到这个节点,就改变了”。

水彩画是一种西方绘画的范式,它讲究造型、空间、色彩。但同样的材料,陈坚画出了东方韵味。所以,他去法国办展览,观众都很喜欢,他们一看就说:这是东方艺术。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春季》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1年 102x152cm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夏夜》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2年 102x102cm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晚秋》 陈坚 2022年 152x102cm

“绘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技法,而是呈现一种自己的认知——对自然的认知,对绘画的认知,对哲学、历史、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知。”

陈坚说话,有一种天然的诗意。当他说起水彩画家与水的关系,美好的句子排比而至。

“我和水合作,创造出人所不能及的美感,又传递了我的存在和想法,一幅好的作品,功劳有我的一半也有水的一半。”在这种虔诚的合作中,陈坚创造出水彩画难以抵达的深沉和凝重,即使以很薄的色彩,照样可以展现厚度,这种自如,来自他多年坚韧不拔的研习。

在陈坚看来,这种厚重是一种“灰度”,它既是画面的呈现,也有人生的态度——

“我不过分地跟着时代去跑,我也不落后。我选这个灰色地带,里面的路很宽。我看看黑,再看看白,我知道怎么走。”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丛林里的光芒》 陈坚 纸上作品 水彩风景 2021年 151x102cm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孙雯)

画家简介

陈坚的“图式与超验”:是内心的风景,是想象的空间

陈坚,男,汉族,195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