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书法家于茂阳 | 谁是主流?——这篇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依旧启发今天的我们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14 09:29:55
听新闻

当代以来,中国书坛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多元趋势下,谁才是主流,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于茂阳先生多年从事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与书法教育,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独特的见解。尽管本文已发表十余年了,今天读来,仍然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编者按

当代书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各种流派、主义的不断涌现,是其进入高潮期的一个重要表现。以当前较为活跃、影响也比较大的几个流派(各流派是否存在、成立,还有不同意见,有待商榷,这里姑妄称之)——“经典传统派”、“书法新古典主义”、“流行书风”、“学院派”为例,各流派的“旗手”们在宣传、推广自己的学说时,均涉及到主流书风的归属问题,“经典传统派”、“书法新古典主义”与“流行书风”均宣称自己的派系是当代书坛的主流书风,而“学院派”则认为自己是未来书法的主流。

那么,什么是流派?什么是主流书风?它们之间与时代书风又有何种关系?各派在阐明自己主张的同时,观众不是越来越明白了,而是越来越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谁能代表主流?

书法家于茂阳 | 谁是主流?——这篇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依旧启发今天的我们

不妨翻一翻手头的词典。

“流派”一词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①水的支流,②文艺、学术等方面的派别。那么,上述书法派别只是存在于时代书风中的具有不同主张、不同取法方向、不同审美趣味、不同创作思路的流派。

按《汉语大词典》所载,“主流,与支流相对,用于表明事物发展的主要趋向。”可知,主流书风是引领时代、代表时代书风发展趋向的主导性书风,在同一个时代,或同一时间段之内,只可能有一种,余皆处于支流地位。这是一个表明艺术风格范畴的概念。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当今书法发展的主旋律,是书法发展到今天亘古不变的内在规律。我们以为,符合这一规律与特征的就是主流书风。当然,主流书风又往往由不同的艺术流派组成。代表书法史最高成就的书风,无不胎息于居于时代前沿的主流书风。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史上没有异于他期主流书风存在的时代,是侏儒的时代。

作为时代书风,其内容宽泛,似乎不易界定。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特殊性,时代书风往往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发展路径既可能是良性的、健康的、有序的,也有可能是良莠不分、优劣俱存的。例如,《后汉书·杨俅传》所载的“鸿都文学,鸟篆盈简”,清朝前中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倡导取法赵、董所形成的狭隘的“帖学书风”等,是典型的受到非艺术成分的影响所形成的时代书风,尽管影响巨大,追随者众,但未必就是主流。流派不等于主流书风,也不等同与时代书风。流派在一定层面上可以作为时代书风的一个支流。能否作为主流书风,要看这一流派的影响力与发展潜力,能否与时代书风的主导方向相吻合,同时还要看这一流派有没有众多受众的支持,没有受众的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就难以说明自己有无生命力。也就是说,流派是否能够长期生存,能否取得广泛的影响,并不是流派倡导者的旗帜与宣言所能决定的,它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作为一种书法流派,它具有客观实在的内容与具体的外观形态(与抽象的意识形态不同),每一种流派书风,都是该流派理论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不同流派,指导思想不同,则流派总体乃至流派所属书家个体书风也必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流派思想作用于书法创作的结果,也是流派构建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每一种书法流派,都存在自己独有的、异于他派的、鲜明的书风类型,不同流派所属风格是清晰可辨的。流派之间又是平等的,我们很难说孰是孰非,孰高孰低,有成熟的,就有幼稚的。不能因为幼稚就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否则我们就学不会宽容。

主流书风不仅在文化封闭、意识形态单一的封建专制时代存在,当今社会也有主流书风。多元化的时代,主流书风不再像封建时代那样明晰单一。作为一种主流书风,它主导着书法发展的趋势,是因为与其他支流书风相比,处于绝对的优势,而不是险胜。主流、支流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对比是鲜明的,无须进行精确的量化调查,也无须各派的旗手参与争论,稍具书法常识者即可明显分辨出何主何次,毫无辩驳争议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有争议本身就说明了当代书坛中许多流派的倡导者把某一流派的风格取向与主流书风在概念上混同了,有的甚至把某种相对单一的审美取向与创作理念强加于主流书风这一大的艺术风格范畴上面。不能否认有些流派与主流书风在发展方向上存在着一致性,但一致性不等于二者的同一。当今社会处于对外开放、文化昌明、思想解放、信息快捷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造成当今时代书风下各种流派以及主流书风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书法家于茂阳 | 谁是主流?——这篇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依旧启发今天的我们

01

意识形态的多元,使中国当代书坛呈现多种流派同时并存的局面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意识落后,环境闭塞,偶有一种意识形态崛起,便“一枝独秀”,跃居社会主流,成为左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哲学思潮。书法史上,“晋韵”、“宋意”、“明姿”等主流书风的出现,无一不是新兴意识形态作用于书法艺术的结果。然总结这几个不同朝代哲学思潮对书法发展的影响,不难发现,尽管儒学自汉之后一直稳居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之位,但影响时代书风,并使之成为书法史高峰的意识形态,在同一时代只有儒学或与儒学并存的那一种。尽管它们在不同时期互有消长,但同一时代,作用于书法艺术,并使某一种书风上升到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只有一种(如,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晋玄学在士大夫阶层的流布,北宋禅宗对文人思想意识的冲击,晚明个性解放运动的勃发等),而当今社会却不同,中外文化交流碰撞,各种观念、思潮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流派、思想都有其不同的受众群体,相互之间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流派争鸣之声不绝于耳,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春秋诸子百家共存,个个唇枪舌战的场景。

社会的昌明,使得受某一统治者、某一哲学思潮或学术权威左右,众趋一途,以学习某一家或某一方面而产生时代主流书风的状况,已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如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唐尚法”、“元尚古”,注定不会在当今书坛重现了。可以说,当代书坛在产生基础、形式、内涵与组成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与古代不同的特色。

02

学派门阀观念的淡化,消解了各流派之间可能生成的主从关系

在古代,作为一种流派,更多的具有门阀的性质,流派内部存在严格的师承关系,追随主师、相互排斥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在当代,这种情况却不多见,各流派之间虽然也存在门户之见,但更多的书家却不肯死守一家一派,无论古今中外、我派他家,有用便为我所用,书家之间互相学习,风格交叉感染,相互渗透融合,古时以流派划分书家,互相鄙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建樊篱,被时代大潮冲毁,流派自身本来所应有的凝聚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消失,任何一个流派都不存在多少清晰可辨的门派弟子,更多的书家成为了游离于各门派之间的“自由电子”,其作品风格很难体现出某一具体的师承痕迹,更多的具有“杂家”的特征。不论是以人为群,还是以作品为群,我们都很难对这种“杂家”进行具体的流派归类。

这种因门派观念淡化而导致的流派凝聚力的消退与书家作品归属的不确定性,客观上起到了一种“连通器”的作用,消解了流派之间可能生成的主从差异,使各流派势力趋于平衡,相应地也就不可能产生“一枝独秀”式的主流书风,更不可能出现“独霸天下”的流派。

书法家于茂阳 | 谁是主流?——这篇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依旧启发今天的我们

03

当今不断涌现出来的书法流派,客观上冲淡了主流书风的单一色彩

除“经典传统派”、“书法新古典主义”、“流行书风”、“学院派”之外,当代书坛还存在“现代派”、“后现代派”、“新文人派”、“学者派”等派系,相信,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派系不断涌现出来。

而流派越多,不同流派之间所涉及到的内容叠合、重复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各流派建构者将流派所研究的内容投向愈加精细、微观的方面,同时,流派建构者在创建某一流派时,要把全部书法史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完全考虑到,把所有的例外与变格都解释清楚,绝不是几个学者在短期内所能做到的,把研究的题目与范围缩小,则不失为明智之举。传统容纳量大、涵盖面广“的巨无霸流派”在当今社会将不复存在,范围小、数量多、细致、精干,更能突出主体风格,是当今书坛的流派特征。不同流派各研其面,各霸其域,齐头并进,难分高下,在从方方面面推动着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堵塞、分化了部分流派可持续扩张的空间与势头,使得主流书风产生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得时代书风日趋多元,绚烂多姿。

书法家于茂阳 | 谁是主流?——这篇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依旧启发今天的我们

以“取法传统”为例说明。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中国书法史发展演变的主线。“而经典传统派”、“书法新古典主义”、“流行书风”也全都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但三派所指的“取法传统”的内容却有所不同。“书法新古典主义”主张取法“汉之前的有率真、拙朴精神的书法传统”,“流行书风”主张取法“民间的,不成熟的,未被开垦的领域”,“经典传统派”则主张学习“书法史经典”。于是传统本身所涵盖的不同方面的内容,很大一部分被几个流派所瓜分。随着流派的进一步增多,“传统”最终会被各流派“瓜分殆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一完整的世界,将裂变为无数块碎片,而这些碎片,又变为无数个自由的星体,每一个星体都是一种个体的存在,都具有各自完整的内容,都在竭力发出光芒,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主从依附关系。

当今书坛所呈现出的多元并存局面,是社会进步、文化兴盛的客观反映,是主体精神被唤醒的标志,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大的方面说,主流书风依然存在,从小的方面说,主流书风又被细分为若干流派,各流派的争执冲突与融合补给又使得主流书风变得让人似乎难以把握,往往使得某种流派书风被误认为这就是主流书风。从长远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流派只能在一个相对区域范围内生存拓展,或者说,以某一流派代替主流书风甚至时代书风,都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反倒不正常了,因为它与时代书风的多元化这一大的趋势背道而驰。

当然,目前各书法流派的理论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本身存在有片面、不成熟之处是在所难免的。有些理论派系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否真正起到促进书法艺术向健康良性道路发展的作用,还很令人怀疑。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当今时代书法发展的多元化势头,我们既没有必要提什么“非流派”之论,也没有必要把某一种流派的作用与影响力过分夸大。每一种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根源、历史背景,也包含着倡导者们的主观愿望、审美取向以及可能不太切合实际的激情与幻想。创作不能没有激情与幻想,而理论建设则需要缜密的构想与理智的审视。如果能够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展开争鸣,发掘书法本身所能够表现的各种形式的变化之美,激活其潜藏着的方方面面的可能性的艺术因素,拓展书法艺术发展的空间,广纳博取,我们或许可以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书法作品。如果不能调整心态,只忙于攘夺流派的高低优劣,既不可能,也无实际意义。

在时代书风大潮下,各流派的倡导者提出了这样那样的主张,客观上分析这些主张,它们并无根本性的分歧。“经典传统派”在主张师法历史经典的同时,无非是想抵制丑陋俗恶的泛滥。“新古典主义”提倡率真与拙朴,无非是要告别媚甜与俗滑,而“流行书风”与“学院派”无论师法民间还是“形式至上”,说白了,都是对既成模式的不满足,希冀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至于其他流派,各有侧重,概莫能外。有意味的是,抛开各派理论主张,单看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作品,我们并不能严格区分他们到底属于何家何派,师法经典的未必排斥民间朴素的作风,追求形式的也未必失去书卷气。

流派迭出,不可避免地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在各种流派探索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走得远近的问题,也存在一个真假的问题。所谓远近,是以是否偏离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为划分标准的,只要符合这一标准,保守一点,还是前卫一点,我们都可以认定它是主流书风的一部分。所谓真假,是就当前书坛一度流行的假冒伪劣而言,以粗糙为率真,以丑陋为拙朴,以自由为个性,都不是真正的创新,都不能归为时代书风的主流。

至于当前用墨汁浇灌全裸人体式的“行为艺术”,其实是极个别人所搞的一种游戏,没有理论主张,没有游戏规则,难称流派。在和平年代,有人愿意搞点游戏取悦世人,刺激一下你的神经,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毋需大加责难,有人愿意做,就让他去做好了。玩得多了,滥了,也就俗了,腻了。与其惊呼“传统的危机”,还不如令其自生自灭。只要是这些“艺术”的制作者不把自己看作是传统的革命者、时代的救世主就可以了。

文/于茂阳


  作者简介

书法家于茂阳 | 谁是主流?——这篇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依旧启发今天的我们

  于茂阳,别号简翁,山东东阿人。曾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退休,现为聊城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主席。多年来,于茂阳先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与高等学校书法专业教育教学研究。1994年,在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筹备成立书法教育专业,开了当代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书法教育专业的先河,在当代高校书法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1998年,主持撰写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是第一部以世纪为阶段划分的当代中国书法断代史,为中国书法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