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入口
展览背景
陈湘波先生回顾自己从艺数十年经历,化用先秦时期的《孺子歌》中的典故用作以喻之。歌中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次展览便意取儒家思想中对“水”的诠释融合道家如“水”思想,望以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的“水之道”诠释陈湘波先生的为人为艺之道。
展览设计取“水”的处世姿态为灵感来源,融合了儒家刚健、高远与道家灵活、顺势思想,提炼出题眼静水流深的“沧浪水之道”,并以其作为展览整体设计核心。望借此展现陈湘波作品中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志存高远,以坦荡之初心,善用周边之形势,实现心存之大志之态。
展览形象
主视觉海报
展览主视觉海报的设计上与策展思路进行了匹配,紧扣“静水深流”这一题眼。以一方莹润朦胧的碧色作为展览视觉与空间的主体配色。谓之“沧浪色”的一抹温浅与背景颜色相融相生,其边缘发出莹莹之光又使其区分于背景,使得犹如一扇门。透过此门以窥得沧浪水之道,借以体现这正对应展览中使用的“道之门”的概念。
海报主形象选用了直白且简洁的一个意象以求最贴切展现陈湘波先生的风骨:选取陈湘波先生个人带有艺术气息的、形象类似于水流般的行政兼艺术签名进行艺术化,将其作为图案使用。
用笔苍劲有力,具有儒家刚健的气象,运笔则百转千回,是为道家的灵活变通。看似静态的签名,悬垂于顶、延伸至底,给人一种不动之动的感觉,将静水深流的“沧浪之道”一以贯之于的平面形象上。
展览海报
主视觉海报应用
展览书籍
随展览一同推出的作品集以舒缓温润的浅黄色作为主体配色,大片留白形成自由、宽松的视觉动线。同时继承展览的主要设计理念,通过图片方形切割与文本框以呈现出与展览整体一致的气质。
展览空间
此次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展览空间分为两层,一层展厅是美术馆的入口,也于此开启整个展览之旅。在一楼选取了各类荷花题材的工笔画作品进行展出,并将这批作品意象地置于一片刷有“沧浪”漆色的展墙上,以荷喻志,以色喻境。通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与沧浪水之道内含的自省式修身的提倡进行呼应。
此次展览空间设计分为具有线性递进发展模式的三部分:原始儒家的“道之门”;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道之行”;以及置于今时、今日、今人,演化为“静水流深”含义的“道之动”。
道之门
展厅一楼外围搭建一堵开设“门”的展墙,开门见山般展示陈湘波先生主题作品《沧浪之水》。观众站在此门处,可以一瞥《论语·学而》开篇所列的儒家之“学”、之“志”。此展墙作为一扇具象的门,同时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沧浪水之道的“道之门”,以此洞开艺术家内心的一片天地,得以一窥沧浪之道。
道之行
从“水”的运行之“道”角度出发,在二楼展厅既有的布局,融入八卦图像。通过空间构建以表现沧浪水之道的“道之行”。
以八卦的阴阳两区对二楼展厅进行区分与规划:“太阳”区展出陈湘波的工笔画作品,这类作品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精工细致的门类。“太阴”区则展出陈湘波的当代水墨艺术,一种近乎抽象的水墨表达。
道之动
八卦图的“少阳”“少阴”两处推动八卦转动的区域汇聚为展厅的中心。这个区域以实墙构建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呈现的是陈湘波的数字水墨交互作品《观·荷》。以陈湘波工笔作品中的“荷花”为基本元素,将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空间美学相结合,运用现代新媒体交互技术与观众产生互动。
观众徜徉作品其中,体验花开花合,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尘缘的境界。光影婆娑,心随境转。以坚硬的实体展墙包裹着的空间盛放着内部的动态作品,表现着“静水流深”的含义。
(来源:图壤设计)
艺术家简介
陈湘波,1963年生于湖南,一级美术师(正高二级),现任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曾经及目前担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慈善会·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发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策展艺术委员会、美术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馆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圳市六届、七届人大代表等。 主要专业领域:美术馆营运和策展,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美术教育。其中,在美术馆营运和策展、关山月艺术研究和中国工笔画创作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六百余幅美术作品收录于各类出版物,百余幅作品被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国内外多个专业机构收藏。在美国、匈牙利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内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美术展并多次获奖。出版七部个人专著。主编各种文集、画集百余种。发表美术论文百万余字,散见于各专业刊物、文集和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