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05 09:21:50
听新闻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经积极筹备,由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艺术回顾展”于美育谷历尚美术馆举办。受领导委托参与策展,从而有机会对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做整体的梳理。

有幸的是,去年以来,和先生的夫人赵振华老师多有交流,振华老师的真诚和信任让我感到无限温暖。她接受采访,提供大量珍贵素材,让我对赵玉琢先生的艺术和思想有更深切的体悟。尽管和赵先生从未谋面,但又似乎神交已久。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让我时时得以心灵的洗礼,并重温山艺往昔的燃情岁月。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一、山左履痕

“莫道人情薄似纱,寄萍山左亦吾家,多缘齐鲁文化地,胜似春风到天涯。”这是赵玉琢先生在2009年,也就是80岁生日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写的一首诗。世事沧桑,人生漂泊,栖居历下,无法掩盖他对齐鲁大地这片文化沃土的热爱。

赵玉琢先生1929年生于江苏铜山。青年时代经历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培养了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为国造型的艺术精神。1949年,青年赵先生从徐州师范转到济南华东大学读书,先后辗转在青岛山东大学、无锡华东艺专学习,1953年分配到山东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从此和山东美术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赵玉琢先生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创立者之一。1956年,赵先生调入山东省文化干部学校从事美术教学,1958年,他作为最早的一批青年教师参与了山东艺专的创立。从此,山东省有了一所以山东为名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这就是山东艺术学院建院的肇端。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赵玉琢先生投身山东艺术教育,见证了山东艺术学院从初创发展到今日辉煌的整个历史。山东艺专成立之初,他和一批年轻创业者从零开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山东美术教育从此开始茁壮发展。即使在发展极为困难的艺校时期,赵先生依然和同道坚持教学,积蓄力量,培养人才,使得山艺美术教育的传统得以延续。

1978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美术教育迎来了春天,赵玉琢先生和同事满怀热情投身新的征程,山东美术教育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代。赵先生先后任美术系主任、教务处长之职,直到1994年离休。在此期间,他以坚定的艺术信念和不折不扣的毅力投身教学和管理,为山艺美术教育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二、基础教学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教学中经历与感受的一切,有不少已逐渐从记忆中褪了颜色,有的竟至归于泯灭。只有那些至今仍具有继续探索或再认识价值的东西,依然在脑际萦回,时时反刍,像一块理想的磁石,强烈地吸引自己。”

这是赵玉琢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话。时光荏苒,令人感叹。不过,依然有一些永恒的价值历经岁月涤荡而不变,那正是优秀的美术教育传统。山艺有传统。这个传统,正是以赵玉琢为代表的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前辈教育家孜孜不倦探索、实验、坚守的结晶。

什么是美术的根本?学院应提供什么样的美术教育?这些都是赵玉琢先生念兹在兹的话题。先生是山艺美术基础教学的奠基者之一。从干校到艺专,历经艺校到山艺建院,他几十年如一日投身素描教学,坚持严谨科学的课堂素描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造型素养。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赵先生是学者型教育家。他解析造型手法,研究透视规律,梳理素描历史和大师经典。早在1960年就编写了《透视学讲义》,长期用于教学实践;1979年,他的素描研究以《素描基础浅论》在山艺《美术教学参考资料》连载;他和李振才先生合写的《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初探》,成为山艺美术基础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赵先生身体力行地开辟了一条围绕实践开展史论研究的学术道路。基于浙美进修经验,他全面系统梳理西方美术史,先后发表《欧洲素描探源》、《欧洲素描与欧洲原始美术》、《文艺复兴与欧洲素描的发生发展》、《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等学术论文,引发师生深研历史、追索经典的热情,把基础训练变成提升个性手法和审美品格的必经之路。

2013年11月20日,正是建校55周年之际,山艺举办《赵玉琢素描教学研讨会暨师生素描教学观摩展》,师生回忆“激情督艺”的难忘岁月,回顾薪火相传的基础教学传统,点燃了山艺人继承传统、加强基础、光大学科的热潮。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三、创作教学

1979年,时任美术系主要负责人的赵玉琢先生陷入新的思考:“十年动乱结束,中央提出高等学校要出人才、出成果,那么美术院校怎样做才算出人才、出成果呢?”他的结论是: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作高水平的作品!

这种意识促使他投身新的教学实验。1980年春季,当时尚为大一的79级同学在赵玉琢等老师带领下来到青岛沿海的小山村,体验生活,鼓励探索、推动创作,将造型基础转换为艺术创造的能力。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多位同学作品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并受邀到北京授奖和座谈。这件事引发强烈反响,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走进生活的教学模式业已成形,与80年代的时代激情遥相呼应。1981年,山东油画研究会发起“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跃跃欲试的山艺师生激情澎湃,奋发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在1982年晋京展的97件作品中,山艺师生就占据了43件。赵先生回忆说,“风土人情油画晋京展深深触动了全体师生的创作热情,也使创造与专业基础产生了良性互动。”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山艺美术创作教学走上快车道,优秀成果和社会声誉坚定了赵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把创作教学基础归纳为三个方面:“严格系统的基本功和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认识现实和判断生活的思想基础和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生活与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

赵先生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基础扎实、思想深刻、生活体验。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山艺美术创作教学在几十年里逐渐成长为根深苗正、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从本科到研究生,遍及各画种和工作室,广大师生坚持夯实基础,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对经典理论和大师的追思揣摩。这正是山艺美育传统的生动体现。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四、爱惜人才

所有了解赵玉琢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爱好:爱才。不过,他所爱的“才”不是财富的“财”,而是人才的“才”。

人才是办好大学的基础。回想山东艺专建院之初,通过并校、调动、选拔以及优秀毕业生留校和引进等途径,学院汇集了大批优秀教师,迅速带动了艺术教育走向高潮。历史不断重演。70年代“五七”艺校成立,特别是1979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之际,再次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梯队建设成为山东美术发展的关键。

在山艺师友眼里,赵玉琢先生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伯乐。怀揣着振兴艺术教育的理想,他深谙艺理,洞察人品,良莠善辨,铁面无私。他的严厉有时候引发微词,但每个人都不能不对他的判断力和公心所折服。在他的坚持下,不少优秀青年艺术家执教山艺,成为山东美术事业的中坚力量。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早在1960年到浙江美院进修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当时在油画系就读的青年学生张洪祥,对他的才华钦佩不已。70年代初“五七”艺校成立,赵先生力邀张先生来校执教,殚精竭虑,马不停蹄,张洪祥先生最终落户山艺。就像我们了解的,张先生不负众望,建院之初即以《斗霸》斩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并以卓越的教学和创作水平夯实油画学科,为山东美术书写了华丽篇章。对赵先生来说,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艺术教育百废待兴,人才是举。如何选调优秀人才入校?如何遴选优秀毕业生留校?对主持美术系工作的赵玉琢先生来说,这些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在他的主导和努力下,杨松林、张洪祥、曲志刚、闫平、王克举、王力克、王玉萍……一大批优秀人才调入或留校任教,使得山艺迅速集聚一批高水平师资力量,为学院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人事烦扰,人情冷暖,人生沧桑。山艺历史伴随着人事的变迁,每一个变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立德树人,唯才是举,是赵玉琢先生为山艺人事史书写的意味最为隽永的篇章。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五、美术创作

作为艺术教育家,艺术实践是赵玉琢先生一生为之眷恋的事业。虽然教学研究和管理占据了他的大量时间,但他依然痴迷翰墨油彩,精研造型技法,身体力行地实践他所信奉的艺术理念。

因教学之需,赵先生在素描上倾注了极多的心血。他绘制于艺专时代的人体和石膏,以严谨的结构、微妙的明暗、坚实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他反复强调,“素描是研究造型规律与方法的学科,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不难看出,在素描的理性光辉中,他为学院美术找到了坚实有力的根基。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赵玉琢先生同样热爱油彩,彩绘风景让他有机会释放一种心灵融入土地的真切情感。他创作于1956年,并在首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奖的咫尺小画《金色的麦田》,描绘的就是透过无垠的金黄田野北望鹊山的景象,那是新中国之初每位山艺画家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对油彩风景的热爱贯穿了70到80年代的教学生涯。他热爱胶东山海,倾心山野乡村,追慕春晨与秋阳,色彩永远温暖而欢畅,难以掩饰他对齐鲁山水的无限眷恋。

创作于1982年的《猎手》是先生为数不多的主题性作品之一。明媚的阳光下,爷孙二人,老少相依,表述着山东“风土人情油画”主题的温度。这幅画见证了79级师生齐心创作的往事。据赵振华女士回忆,为帮助同学们搞好创作,她和赵玉琢老师忍痛割爱,把珍藏的苏联《星火》杂志画册拆开,逐一分给大家创作参考。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作为一位中国油画家,最让赵玉琢先生难以割舍的却是书法。赵先生自幼临池,习书不辍。早年就学华东艺专,因此之故,赵先生80年代初曾诚邀当年校长刘海粟先生为山艺题写“闳约深美”,传为佳话。94年离休之后,赵先生学书更勤,遍临法帖,笔法臻妙。在老伴一再敦促下,才于2018年编辑书法集《楮墨留痕》存世。

不过,赵先生习书另有一层深意,乃是体会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从颜真卿到米芾,从黄庭坚到文征明,古人的超越与放达皆在笔法纵横之中体会与传承。相比之下,最令赵先生心仪的乃是诗文和书法双料大家——苏东坡。苏子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赵先生有灵,心当有戚戚。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六、真情美育

记得还是在疫情阴霾密布的日子,一个气氛异常的教师节,赵玉琢先生离开了。他的离去,将老伴赵振华先生的记忆定格在了60年。这是他们一生相守的甲子。

她说,“一晃60年过去了。我爱戴赵玉琢老师。我视他为导师,朋友,兄长,永远怀念他。”相识、相知、相爱的点点滴滴,都如影随形般历历在目,时时涌上心头,成为她一年来独自生活的全部。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每一张老照片,每一页手写的纸稿,每一幅鲜活的图画和书笺,都成为她回忆和思绪的信使。她讲述的嗓音沙哑而又轻柔,带我们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她讲南院三楼画室写生的夜晚,讲校园里传来少男少女的歌声,讲远方的爱人在信里聪颖而又风趣的话语,讲风风雨雨,矢志不渝,讲漫长岁月里无怨无悔的陪伴……

但这记忆,不只属于赵振华老师自己,而是属于和这个校园血脉相连的师友和后学。就像李振才先生记忆中师生在大明湖畔大炼钢铁、火热创作的日子。也像邱振亮先生记忆犹新的,在莒南某野战部队师生摸爬滚打的时光。让闫平老师永难忘记的,是先生“一语唤醒梦中人”的对“心”的安放。而岳海波老师印象更为别致,他忘不了的是先生给同学改画时用手指在画面上的涂抹“强调”——这生动的细节,成为赵先生弟子们难以磨灭的共同记忆。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在这点点滴滴的记忆中,真情融入艺术,美育化为品格,生命的细节竟然成为点燃我们艺术信念和表现热情的催化剂。美育的真境或许正是如此:与其说依仗知识传播和技术磨砺,不如说端赖于先生们的强烈个性和彰显的品格。试想前辈大家,哪个不风格超逸,气宇沉雄?斯人已去,回首往事,唯有先人风骨与世长存,成为后人精神滋养的不尽源泉。

65年的校史,伴随着一代代山艺人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想。一切岁月和历史都是人性的隐喻。历史就是未来,做艺就是做人。李振才先生说,“耐寂拒躁,守道如一,方得始终,彰显其华”。这正是赵玉琢先生留给后人的永恒印痕。

(文/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山东省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来源:艺苑纪事

艺术家简介

孟宪平|楮墨留痕:赵玉琢先生的艺术人生

赵玉琢(1929-2022),江苏省铜山县人。1949年入济南华东大学学习。1950年转入青岛山东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转入无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1953年毕业分配来山东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工作。1956年调山东省文化干部学院任教。1958年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建立,任美术系讲师。1979年山东艺术学院建立,任美术系主任、教授、教务处长等职,1989年转入本院艺术研究所,1994年离休。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画《金色的麦田》获三等奖。1958年应山东美术出版社之约,编写《美术素描指南》一册出版。油画《猎手》参加1982年“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晋京展”,被文化部外联局选送赴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展出,并被收藏。1989年全国高校教学成果评选,油画教学组的《油画教学的改革与收获》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继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奖。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