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21 09:03:20
听新闻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曾被称赞:“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之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

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气势雄伟的中华门,灯光璀璨的“南京眼”……

南京书画院专职画家、对外交流部副主任杨运高一直尝试把南京山水城林、历史文化、现代风貌搬进水墨画里。

“余秋雨说,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杨运高眼中,威武雄健的南朝石刻、桨声灯影的秦淮河、历经沧桑的明城墙、烟雨朦胧的鸡鸣寺……南京的山水城林、历史文化如同摊开的一幅幅水墨画,令人心醉。

“我希望通过我的画笔,把南京分享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01

家乡是创作的源泉

杨运高的家乡在广西象州,那里遍布群山与丘陵,有“母亲河”之称的红水河奔腾其中,随着气候变化而呈现出各种迷人的景象。

家乡是杨运高心灵的港湾,也是创作的源泉。小学时他用水彩画家乡的崇山峻岭,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希望用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描绘家乡的大好河山。

“初学山水画,我学习的是元代文人画家的绘画风格,特别喜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杨运高说,为了体会黄氏山水画中的层峦叠嶂,长披麻皴,他开始临摹《富春山居图》,半年之内临摹了三遍。

“经典之物给人的触动和启示是全方位的。只有真正领略过纯正之物,才知古意的况味在哪儿。”

在临摹过程中,杨运高逐渐领悟到传统水墨画“以理观景”的传统,将眼中的景色以线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用线条呈现山水的形式也经常出现在他后来的创作中。

2003年,杨运高以红水河为题材创作《红河行》,纯粹以线条造型,疏密结合,大开大合,在由中国文联主办的“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一经亮相便获关注,最终一举夺魁,获得金奖。

“看画风以为是位60岁的老画家,不曾想是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杨运高的作品引发在场的评委纷纷感叹。

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为《红河行》作了评论,认为画作“手法以线为主,有力度,有变化,刚柔相济,疏密互补,整体布局突出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的河流,写山用繁笔,写水用简笔,以繁衬简,以多衬少,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加上用书法作背景,更使画境开阔而有诗意。”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红河行》

名家的肯定并没有让杨运高忘乎所以,因为他知道,家乡有一幕壮美的风景正等着他用画作去呈现。

“那是2002年的深秋,我来到红水河畔写生,黄昏时分,当我收拾好画板准备离开时,不经意回头一瞥,太阳的余晖从云层的缝隙间冒出,一缕金光洒向群山之巅,仿佛是给茫茫群山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

辉煌、庄严、神圣……一时间,杨运高竟不知道怎么形容,他赶忙拿出相机,对着眼前的景象连按快门。一分钟后,这幅瑰丽的图景消失得无影无踪。

《红河行》获奖后,杨运高时常对着这张照片沉思,他在思考,如何用绘画呈现这难忘的一幕?

他尝试在发挥线条表现力的基础上,加强墨的运用,用勾、皴、擦、点、染的方式层层积墨加黑,以展现山的层次感,同时注重块面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以加强画面的气势。

最终,杨运高创作的《红河魂》呈现在人们眼前,于2007年获得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红河魂》

时任南京书画院院长朱道平观看《红河魂》后认为,他的画中有传统也有创造,更有着对故乡山水的无尽绻恋之情。

这次画展也让杨运高了解到了南京书画院,跟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杨运高后来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师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教授。“陈平教授是山水画领军人物,他特别赞同李可染先生的观点,认为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导师的点拨让杨运高受益匪浅,这也为他日后行走大西北,描绘大美山河打下了理论基础。

后来,南京书画院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杨运高投了简历,经过考核正式成为了南京书画院的专职画家。

02

水墨演绎明城墙

“隔着水,远远望见一带苍紫的城墙,映着那淡青的天,叔惠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南京的美丽。”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里的描述,道尽了南京明城墙的沧桑之美。

到了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里,南京的城墙被搬到了舞台上,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城墙本身同时也是生命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见证了这座城市里发生的关于人性的较量。

自古以来,关于南京明城墙的文艺作品,留下不少。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在650余年的时间河流里,城与人相伴而生,如影相随。

2018年,杨运高开始创作“南京明城墙组画系列”。

他走访了多处南京明城墙遗址,积累了数百张写生草图,并搜集了大量南京明城墙的老照片。在杨运高眼中,从这些旧日影像可以看到城墙与城门的雄伟壮观,也可以品味城墙与周围景观的相衬相和,更可以了解城墙下南京人的生活百态。

“照片中的一些城门城墙已经消失在岁月的变迁中,城里城外的风光也逐渐改变,但在这些老照片中,它们已定格为永恒。我藉由这些旧日影像,采用传统水墨的方式演绎明城墙的过往,并以此将它们的辉煌时刻传承至未来。”杨运高说。

描绘“鬼脸照镜子”的石头城时,他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展现城墙历经风雨沧桑依旧巍然耸立。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南京明城墙组画系列》之《石头城》

描绘中华门瓮城时,他创新性地用焦点透视的绘画手法,呈现贯通四道城门的宽阔大道。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南京明城墙组画系列》之《中华门》

清光绪年间,从下关火车站开出的小火车经过金川门门洞驶入南京城内。杨运高在绘画时还原了高大的城门,并通过城门两侧民房的点缀,营造此地昔日繁华景象。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南京明城墙组画系列》之《金川门》

中山门是连接城内宫城和城外明孝陵的通道。杨运高特意选用了一张鸟瞰视角的老照片为蓝本,突显明城墙恢宏雄壮的规模;同时通过大面积的留白与浓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城内城外截然不同的风景。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南京明城墙组画系列》之《中山门》

“城墙本无情感,却因有不同人的参与成为独特的生命主体。”杨运高画中的明城墙,以气势夺人,更以笔墨动情。“六百多年漫长时间里,南京人在城墙内外生活、往来,与城墙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人的存在,这座本来冰冷的庞大军事建筑也变得平易可亲,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03

定格“南京眼”

“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在南京生活、工作十余年,杨运高一直都在观察南京、欣赏南京。

他爱这座城古朴的美,也爱这里时尚的潮。

在南京,自主设计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建桥史上的骄傲,已经写进史册。现在,“南京眼”步行桥又映入人们的眼帘,并成为网红桥,让八方游客在这里尽享“诗与远方”。

“之前的摄影、绘画作品为突显‘南京眼’的雄姿,往往采用的是站在江岸仰视步行桥视角。但我不想跟别人走同样的路。”杨运高说。

为了能画出与众不同的“南京眼”步行桥,杨运高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几百遍,终于在一个盛夏的夜晚,他定格了自己想要的画面。

“夜幕降临,‘南京眼’亮灯的一瞬间,我站在人行栈桥上,看着两个圆环状的桥塔在星空下遥相对应,它们与脚下流光溢彩的桥面一起构成了一幅现代感十足的画面。”

在杨运高的画中,繁星点点的天幕下,“南京眼”步行桥笔直的桥面如同开启了一条通向深邃宇宙的大道,令人无限遐想。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星空南京眼》

04

山水画艺术的时代创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大西北雄伟的祁连山脉,到伊犁美丽广袤无垠的特克斯大草原,从连绵无际的念青唐古拉山到神圣的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雪峰……杨运高说,雄奇伟丽的自然风光总让他难以忘怀,每每忍不住用画笔记录下来。

杨运高回想起去西藏纳木错湖写生的经历,在那里,浩瀚无际的湖面一眼望不到边,雪白的浪花向着湖岸奔涌;在湖的另一边,是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高高屹立着的念青唐古拉山格外醒目,山体红黑间杂,峰顶白雪皑皑……

“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而乌云盖天,每分每秒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当风雨过后,纳木错湖面依然波光粼粼。”

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错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因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有感而发的杨运高结合自己行走大西北的所见所感,创作了一系列水墨画:《无垠之门》《纳木错》《须弥山》《天境》……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天境》

“读研时,陈平教授经常强调山水画要‘造境’。”在画作《须弥山》中,杨运高就通过“造境”,将整座山悬浮于天空。

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须弥山》

在杨运高眼中,生活从来不缺少史诗般动人的现实场景,缺少的是能够展现现实生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史诗般的艺术作品。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精品之所以百看不厌,源于其中体现着文化传承,蕴含着时代精神,展现着时代风貌。不仅仅是水墨画,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记录我们的时代。”杨运高说。(来源:南京文化人才周刊 芮天舒

画家简介

杨运高:笔绘丹青,把南京融进水墨画里

杨运高

祖籍广东信宜

生于广西象州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获硕士学位

导师为陈平先生

现为:

南京书画院专职画家

南京书画院对外交流部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中国画学会理事

山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民盟中央美术院南京分院副院长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