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在农村生活,只是短短三五年,留下的具体记忆,委实不多。但越来越发现,这段生命体验却成了我享用不尽的精神宝藏。
而今有闲,更愿意到山村里转悠,穿过村庄,走在地埂,看庄稼沙沙摇曳;躺在山屲,看白云舒卷变换;坐在土崖边,看那坡的小路像面条,软软缠绕搭挂在山梁。村头孤单的树,山坡散漫的羊,屋顶袅袅的炊烟,会让人怦然心动,莫名感慨。嗅觉记忆中时隐时现的气息,是泥土的味道,草木生长拔节的味道,甚至野花荼靡的味道……都能沁入心脾,让人迷恋、亲热。
《风景写生》45cmx69cm 2017
记得自己大学的毕业创作,就画了一幅老奶奶背着小孩推磨的场景,画面以石磨为圆心,旋转的磨道上,是老人唱给孩子的催眠曲,内容循环轮回,构图也循环轮回,意图表达生命的循环轮回。那时画面的表现手法肯定是不成熟的,但饱含着深情,画中的人似乎就是我和外祖母。在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几年中,儿时的农村生活经历,既确立了审美取向的心性选择,也留存了生命体验的自然影射。不自觉中,对乡土的留恋,对老弱的同情,对幼小的怜惜,对现实的关注,逐渐成为自己作品中反复咏唱和深情表达的母题。
《风景写生》35cmx45cm 2021
后来,下乡、入户,无论单位工作还是专业写生,已是常态和习惯。在农村,面对乡亲,无时无处不被打动心弦。由于在相互关注下的稔熟,实诚交往中的坦然,感受他们际遇的困厄和无奈,见证他们生活的辛劳和变化,理解他们内心的希冀与期待。新时期,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农村人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内心世界等方方面面,表现出的享受与不适、碰撞与融合、欢乐与希望等现实状态,感同身受。
《风景写生》35cmx45cm 2021
农村人因谋生、上学而出走,“空寂”成为农村最强烈感受:大门的挂锁已生锈,菜园的小径已长草;庄前的梨花寂然绽放,院后的果子潸然掉落;庄稼地里的人,被广袤的黄土挤成几个墨点,孤独地撒在山坡上;麦场上堆放的麦草垛,日晒雨淋,尽显黑灰佝偻的老态;场边上的石碌碡,静静的依在草垛旁,仿佛还沉浸碾场时忙碌热火场景中,光滑锃亮的石棱,是当年荣光的见证。而今,麦场上的热闹,只有在每年春节,返乡的人用社火的狂欢,完成感恩的仪式,庆贺一年的丰收与平顺,也抖落一年的辛劳和委屈。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9
平素村子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三两个老人在村头寡言对坐,领着孙子或小重孙在路口张望。这个平常景象,成了我在画面中反复出现的题材。十多年,陆续创作《家乡有待》系列作品,主要表现农村老人孩子,这既是现实反映,也有对曾经和未来的隐喻思考。画中场景选择,也是对消失或行将消失的记忆家园的留恋;道具选择,也有人与物之间的情绪象征,如孩子玩具奥特曼、芭比娃娃,似乎是外出的家长对孩子缺失的爱的情感替补;手机,是时代的符号,也是家园和外面世界的情感纽带;人物的情绪刻划,有怀旧也有期盼展望。力图用朴素且平实的笔墨,意象而真切的造型,寻常却有味的构图,展示大时代下的小视觉,尽量不假矫饰地摊开故园的一个片段场景,可能内容和手法上都不时尚,甚至有点落伍。这只是自己对回不去的故园的寄托,是对童年相册的整理回顾,也是对当下现状的真诚关注,对美好家园的希冀。
回顾到此,又发觉了一些自己寄托在作品中的味道,味道既来自生活的真实,也来自艺术创作的真实,更来自于内心的真实。作品中的人,大都遇到过,真切而温热,作品的景,也大都去过,清晰而亲切。或者,都未曾真正交集,仅是在梦中出现过。
(文/郭 峰)
郭峰作品欣赏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7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7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8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9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5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8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5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5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6
《家乡有待系列》 138cmx69cm 2017
《乡音系列之一》180cmx90cm 2018
《乡音系列之二》180cmx90cm 2018
《春风吹响太平调》180cmx190cm 2022
《新伙伴》200cmx200cm 2020
《过往》180cmx190cm 2023
(下图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金风》180cmx490cm 2021
(来源:兰州财经大学西北中国画研究院)
郭 峰,甘肃陇西人。先后求学于天水师院、西北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李宝峰工作室,陈钰铭水墨家园工作室。
现为甘肃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画院国画院副院长,甘肃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西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美协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