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足画道人心——现代水墨画史上的孙博文彩墨研究》节选
多元设色在孙博文的主导下完全主观化、抽象化,在与水墨的碰撞中,呈现出奇异瑰丽的交融,犹如神来之笔,赋予了山水画以澎湃的活力和炽热的生命力。
▲孙博文《群芳满园》设色纸本
411cmX143cm
2002年作
款识:
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
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
在《群芳满园》中的“点”像是妙手偶得,画中随意挥洒的线条与色点,是吸取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的创作手法,一切全凭心意,无论是色彩还是笔法都极具随意性和偶然性,墨与彩色自由地落在纸面上弥散开来,在整体上又有韵律感,并非刻意地在画面上创造某种形式,而是随机应变,给人以浑然天成、圆融如意的美感,以灵活生动地笔墨诠释了真实自然中的生命律动,这种自由地笔墨挥洒也是作者超脱自然,抓住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这种酣畅淋漓地用笔彰显了“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
孙博文成功地将中国古典文化意境与西式品调内在通融,以其高度自由而不失自家章法的用笔更新了20世纪末现代水墨艺术的图像谱系。
孙博文将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物象相融会贯通,营造了浓烈的色彩、奇幻的形象、广阔的空间,他的画境给人以饱满而深邃的浪漫主义想象。
孙博文在营造画境时更多时候呈现出道家的宇宙观,在抽象的重墨晕染中营造出贴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神妙意境,将神性美的概念刻画得美轮美奂。
孙博文展现的“山水”与“屋舍”是他心中艺术化、理想化、历史化的乡土情结所凝聚的艺术符号,是贴近自然、追求若隐若现、似是而非的抽象彩墨画形式美感。
“禅”、“天地”等概念是他潜意识里试图追寻的人生境界。他的题画诗为画面增添了幽深的意境,丰富了画面中画家言不尽意的深曲怀抱。他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融入作品,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拥有内涵深厚、蕴含哲理、流畅自然、无拘无束诸多特点。
这种对禅意的追求使孙博文可以通过直觉的妙悟方式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与自然万物达成和谐统一的生态关系。
他的彩墨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超脱世事的新维度,这是他丰富的人生迹历与画道修为铺垫而成的。
孙博文的彩墨创作和探索实践潜移默化地助力了传统水墨画的现代步伐,表达出世界的、民族的、个人的精神。孙博文的宏篇彩墨足以向世界和未来宣告,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美学内蕴一直保持着鲜活、遒劲、永恒的生命力,时刻具备参与国际文化对话的状态和能力。
(文/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