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山水圈年度主题系列作品邀请展
2023—2024年度(第一期)
学术导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山水文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人的农耕文明让中国人自古就与山水形成依赖关系,而古代文人更有对于山水的亲近与迷恋,并尤其钟情于山水间感悟人生智慧,求得人生快乐。
作为中国传统山水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山水画,更是古代文人们亲近山水并感悟人生智慧的重要方式,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出了古代文人对于山水之内“道”的崇尚以及在游山水过程中因“道”而成的快乐求索心态。而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们对于山水之“道”以及悟道之“乐”的体验追求,则是通过具体可见的图像形式予以呈现,即借助山水元素承载道、诠释道。画家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中,又会因循自身的学养、理念感悟“道”的丰富内涵,进而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诠释道的原理。
在山水画作品中,山水元素是形成作品的必要条件。每一位山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思辨以及在纸面上的笔墨转换与经营,从而形成个体心性与自然之间、所创作作品与自然之间的气息融通与和谐。
因而从本质上说,山水画就是画家与自然山水沟通后所达成两相共鸣、物我交融的第二生命形态。这种形态的构建既需要画家本人理想与情感的介入,也需要与画家理想与情感相应的特定自然山水元素作为支撑,二者之间,无论是创造者个体理想与情感的先入为主,还是自然山水对画家所产生灵感激发的先声夺人,都不可避免的体现创作者与自然山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这种依存关系又是成就创作者艺术理想以及挖掘呈现自然山水特定之美的必要条件与根基。
从山水画创作的角度而言,自然山水是山水画创作的灵感源泉,创作者对于自然山水的依赖,就如同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与优雅的需求,其创作过程尤其注重选择与其个体内心相应的特定山水元素的作为表达媒介,而这种借山水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表达的“依山傍水”。一个画家的作品表达是否可以做到真诚与贴切,“依山傍水”的恰当程度至关重要。
山水画中的“依山傍水”,除了注重创作者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画家与自然山水的真诚交流与共鸣。还意味着,好的作品是心与物通,是作品精神与山水之性的高度融洽。
刘祥莲
2023年7月
看展现场▼
展览作品之一
武义郭洞村头
68cm x 4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作品局部▼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展览作品之二
伯温草堂
68cm x 4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作品局部▼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展览作品之三
武义山下鲍村
68cm x 4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作品局部▼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来源:研山会)
画家简介
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系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博士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黄宾虹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最高荣誉“哲匠奖”。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井多次获奖,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名家邀请展、双年展、三年展等,出版个人画集和专著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