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孙海峰《书画同源·蒲华》|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18 08:48:18
听新闻

编者按:

在海派画家中,嘉兴蒲华(1832-1911)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32年,蒲华诞生于嘉兴府秀水县集庆坊学子弄(后更名育子弄),出身低微,况且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时期。生活上,蒲华一生清贫、经历曲折。艺术上,他集诗人、书法家、画家为一身,堪称“诗书画三绝”,还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纵观其一生,虽经历坎坷,怀才不遇,但终成就卓著,享誉画坛,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格精神和书画作品,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荣宝斋出版社唐辉社长点评孙海峰所著《书画同源·蒲华》:“是一部向“海上四家”之一蒲华的致敬之作……作者慎之又慎地追寻历史原境,潜入蒲华内心,梳理有限文献,甄别材料价值,从而对蒲华的一生有一个整体认识,以还原一位有血有肉的蒲华形象。《书画同源·蒲华》的出版,对于我们以跨越时空的视角追思他,以族人的情感怀念他,以文化的方式解读他,探寻其文学修养、绘画风格、精神内涵带给我辈的文化思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作者孙海峰先生在绘画主业之外,数年磨一剑,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终厚积薄发,成就这部专著。今择取原书后记,以飨读者。

孙海峰《书画同源·蒲华》|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

《书画同源·蒲华》书影 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对于本书《书画同源·蒲华》的编写,首先要感谢嘉兴对我的包容与接纳,感谢嘉兴有识之士和蒲华美术馆同仁的鼓励与支持,感谢身处“朴庐”的每一个“岁月静好”的佳期良夜。还要感谢每一位此前撰写关于蒲华研讨文章的各位前辈、老师,如蔡耕、富华老师,朱伯雄、曹成章老师,陈二幼老师,范达明老师,王及老师,孙洵老师,张谷良老师,王学海老师等,让我有机会透过你们的文字日渐丰满、日显清晰窥探到蒲华的形象,也让我有可能触摸到这位前辈卑孤内心世界中的那一抹隐痛。当然,这里要特别感谢钱筑人先生对蒲华生平、年谱的考据,让撰写蒲华有了基础;感谢蒋文韵先生编写的第一手蒲华在台资料,感谢陆明先生撰写的与蒲家相关的历史信息,感谢蒲华美术馆原馆长张觉民先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馆藏图片,感谢嘉兴博物馆馆长吴海红女士提供蒲华作品图片。可以说,没有你们对历史、掌故的那一份赤诚和无私,没有你们的“珠玉在前”,此书的编写是不可能完成的。

蒲华一生如诗、如醉,如戏、如谜。虽难破解,亦不必详解。

时间把每一个当下变成过去,时光让每一段辉煌变为曾经。嘉兴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运河水贯嘉兴城婉约远行,荡涤了蒲华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青葱岁月。他在家乡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日常,流露出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蒲华是旧时代天生背负负罪感的失格者,一个时代的猝然旁落者。身若浮萍、心如飞絮的无根境况使他的人性产生孤独的恐惧,他如同失去栖巢的昆虫,在每一个城市寻找歇息之地。去乡离嘉的思乡情,只能从每一场醉意中暂得舒缓;生而为人的虚无感,只能从每一回吟咏中找到一丝慰藉;卑微悲情的失意心,只能从每一回书写中找回些许体面。

蒲华不是符号,亦非传奇。历史、时代、出身、父母、地域、经历,不同步地生成着蒲华,这些碎片,一个接一个地联系、影响着他的一生,如同一次接一次的酒醉碾压出的支离破碎,令人泪雨滂沱。了解他的生平,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了解他同时代的文人轶事,对于当下嘉兴古城文化复兴的影响及启迪无疑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落地嘉兴美术馆的第一天开始,我的思绪便在另一段时空里梦游。从工作室隔窗对视“竹英亭”的每一回注目中,从饭后小憩于庭院的每一次坐望里,慢慢地滋生出把蒲华和他的朋友们的往事用文字串联起来的念头。于是乎,在出差的高铁上、飞机里,在忙中偷闲的每一个夜晚,蒲华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甚至用蒲华的失意离乱去思考,用蒲华的独居浪迹去体验,用蒲华的困顿苟延去感知,从而贴近原境中的蒲华形象。只可惜蒲华一生颠沛,“身无长物”,文献无多,有价值的遗稿均在离乱中散失,随着岁月荏苒,早已凋零,大多文献对不确其详的情况只做“言简意赅”的叙述或“照本实录”的摘抄,仿佛雾里看花,对《书画同源·蒲华》一书的编写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

孙海峰《书画同源·蒲华》|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

蒲华的生平,需从仅有的传世文献和作品题记里抽丝剥茧,推度历史,以还原真相,清晰叙事。只可惜关于蒲华的信息,大多弥散于历史尘埃,不复得见、得闻。一些可追寻的已挖掘搜集,没有被搜集的,随着时间推移、故人离世,更无从查考。

我深知自己学历不逮,见浅识陋,对于《书画同源·蒲华》的编著工作本无颜著笔疯语,但是,身为蒲华美术馆之一员,在守望“竹英亭”的八个春秋近三千个日夜里与“蒲君”为伍,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感情,有一种“欲为蒲君鼓与呼”的欲望,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冲动。巧值蒲华一百九十周年诞辰,我效仿“采铜于山,乃铸新器”的方法,想用真情相向的《书画同源·蒲华》祭奠一生落拓的先辈,用“守亭人”的姿态召回百年前那颗零落他乡的“病树悲心”,安魂故里。《书画同源·蒲华》一书的编撰暴露出我不谙世事的无知和任性,即便如此,我仍然甘愿背负这种责诘。

归道远行,久付尘封。人间烟火,有漏皆苦。

蒲华一介布衣,性情率真,从小即喜结社唱酬、以诗会友,一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朋友中不乏诗人、词客、作家、画家乃至方士,既有海上民宿,也有乡辈达人,没有功利的“朋友圈”,让我们从中体察到晚清民国文士的交友方式。他们当年不经意间的信札互往、诗赋唱和,在今天看来,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亦成为江南文化风情长卷中的浓重一笔。

蒲华嗜酒,仿佛不酩酊大醉便无法观照真实残酷的人性,无法感念虚幻迷茫的人生。他在很长时间内都属于“非主流”甚至“边缘式”人物,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恐惧与无奈,对于生而为人的窘迫与虚无,只有通过酣醉淋漓后的狂癫逸态来舒缓、来逃避、来化解、来证实。

蒲华的名字带着不可复制的独特回声,在晚清绘画史上炸开一条狭小却深刻的裂隙,让固守传统的保守派世界从此有了新时代的光亮。蒲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晚清诗人,毫无疑问地创造了历史。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中规中矩地行走在前人踩踏过的道路上。他虽从传统中来,却走出一条渐行渐宽的新路,最后成就其“海上四家”的历史停格,成为和传统相映生辉的另一种“传统”。

蒲华一生未仕,怀才不遇,生活颠沛,人格缺失,其一生未解之谜甚多,只能从他的书画、诗赋中寻求解答。这些作品仿若他内心波澜的电路图,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沉淀后,成为我们解读蒲华艺术世界的永恒坐标。

蒲华与吴昌硕因丹青结缘,凭翰墨存谊,互赠作品,互题画跋,留下温暖的人生记忆。这原本是蒲华之幸,今日却成为嘉兴之幸,中国画坛之幸。

孙海峰《书画同源·蒲华》|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对于前辈最好的追忆与纪念,便是躬身实践,从他们身上学得经验、获得启示,使他们的精神与血脉一直与我们同在。从而让自己恒久葆有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对万物的新鲜诗情、对生命的敬畏从容,使历史成为活化的“当代史”。

从1911年夏夜蒲华溘然长逝,关于他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也仿佛戛然而止,但岁月仍然惦记着他,嘉兴更无法忘却他。我们一次次举办研讨会、追思会,试图以族人的姿态,将蒲华与他远离的故乡萦绕在一起。其实,这真是他内心深处的遗愿吗?

蒲华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于身体的孤寡和心灵的无助。蒲华的一生是喧闹的,喧闹于诗友的吟唱和时代的风烟。

由于学惭于博,识不迨能,虽勉为之,尚未尽善。谬误错失,在所难免。唯愿读者诸君不吝指正,吾心安矣。

(文/孙海峰)

孙海峰《书画同源·蒲华》|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子城春秋》孙海峰绘

(来源:文艺嘉兴)

作者简介

孙海峰《书画同源·蒲华》|沉潜于蒲华斑斓的艺术世界

孙海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浙江赛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参加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第四届中国山水画展、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2005年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2006年全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展、2007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8年中国当代优秀美术家慈善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河山写意——当代山水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众妙之门——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创作作品展、河山纪行——当代中国画名家画名山等学术大展,并在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发表作品数百件。作品在法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洲、日本等国家与地区,以及国内十多个城市举办个展或联展;作品被多家海内外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著作:《北欧表情》《欧行日记》《沈红茶》《我的父亲母亲》《孙海峰十年造境五州巡展美术评论集》《远山·孙海峰新藏滇旅记》

画册:《当代艺术家工作室·孙海峰卷》《峰回转·秀艺术当代名家孙海峰》《2009中国画坛百家·孙海峰》《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孙海峰卷》《十年造境》。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