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丁乙:十示星系
展期时间:2023.8.16-2023.10.15
展览地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回望西方抽象艺术发展历程,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创作离不开座座大型都市对其滋养,当《十示星系》遇上深圳,我们期望能对碰出新的火花,以人类共通的情感、共存的真理为目标,基于理性而超越社会,连成星系以呈现存在。——颜为昕
2023年8月16日至10月15日,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将举办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丁乙的深圳首次个展“十示星系”。展览由艺术史学者、策展人李龙雨(Yongwoo Lee)策展。此次展览打破时间线性叙事,遴选了丁乙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十示”系列的近80件经典作品,以不同视角切入艺术家30多年的艺术创作。丁乙为深圳特别创作的绘画、装置及数字艺术新作亦将逐一亮相。
在艺术史上留下印记的艺术家都拥有回看时代价值和环境的眼光,尽管这些思考和态度有时会遭受挫折,但也会指引艺术家走出独特的全新道路,并创作出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的艺术作品。丁乙的艺术基因中存在着一种反美学的决绝:自我审视、摒弃潮流。这或许是成就其艺术之道的重要因素。
▲丁乙,《破祭》,1985,布面油画,123×93.5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丁乙亲历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肇始与蓬勃。那是中国实验艺术前所未有的黎明之时,这场革新由具有先锋思考的青年艺术家与理论家所主导。当时既涌现了许多展现了真诚、创新及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是理想、幻想、怀旧、超现实、感伤与激进艺术一并迸发的混合时代。而丁乙从这个过热的艺术环境中抽身而出,他反思西方当代艺术语言及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并远离当时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潮流。1988年,他开始使用"×"、"+"这些简单而朴实的“十字”创作小幅绘画,这些符号脱胎于其工业设计的教育与工作经历。
身处一个人人都在追求新事物的时代里,为什么丁乙选择了陈旧而乏味的“十字”作为视觉语言呢?他表现出了一种创作能力,在三十余年间反复使用这个符号的过程中将其个人化,并在旷日持久的身体践行中缔造出一种朴质的“新”。在一个意义与价值横扫一切的世界里,他的“十示”在细微之处展现了日久弥新的美学。
▲丁乙,《十示1991-1》,1991,布面丙烯,120×1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当丁乙正式开始从事抽象艺术正值八十年代末,艺术史上关于后现代主义话语的讨论正甚嚣尘上。他们一边谈论抽象艺术的衰落、现代主义艺术的凸显;一边呼唤真实的回归、描述性和具象风格的复兴。在西方抽象艺术被预言终结时,一位东方的年轻艺术家不顾理论家的预言及当时的潮流,开启了一种新的抽象艺术。三十五年过去了,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凭借其标志性的创作体系,已然成为了几何抽象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丁乙的艺术体现了其坚韧的耐力与敏锐的观察,并形成了一条能量永续的创作道路。他的"十字"是一种社会符号,我们时常能从中读到社会的历史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十示”是艺术家表达工业化、现代化和都市化的形式媒介,它融合了绘画、设计、雕塑和综合媒介视觉体系。丁乙是一个罕见的个案,很少有艺术家将青年时代习得的单一符号运用至整个艺术实践之中。从“十字”符号启程,丁乙的艺术正在走向表达宇宙的“十示星系”史诗。
丁乙的绘画并不刻意设定中心,画面的每一处皆为中心。观看抽象画时,观者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将视线移向画面上图形、色彩及明度汇聚的中心。而在丁乙绘画中,观者可以自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视觉元素,各凭其意在区中心的画面上找到别样的视角。丁乙的绘画体现了图像解放,引致观者选择的自由,这呼应了艺术家所言:"不要寻找绘画的意义,而是自己去看、去感受、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丁乙的艺术传递了平等的社会和政治息。
▲丁乙,《⼗⽰1996-37》,1996,亚麻布面粉笔、炭笔,120×1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的画作蕴含着各种信息,他以画笔勾勒了过往三十年间,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的变化。随着科技、城市、环境与意识的发展,社会、时代与生态不断发生着变化,如同其笔下色彩、霓虹灯光及电子线路所组成陆离斑驳的图景。九十年代之前,他描画上海的用色多为深色与黑色。九十年代之后,他调用了荧光色来表达被工业社会迅猛发展所裹挟的都市,并以二维码般的画面展现信息社会和城市的快速迭代。
此次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展览“十示星系”,透露了艺术家另一个变化的迹象。丁乙突破了过去逾三十年以符号和色彩覆盖整个画面的全幅绘画技法。新作中,观者可以看到画布上的留白变化与空间布局。换言之,审美的人文主义和构图美学解放了他固有的画面密度,冲破了其以往的密集构图及技巧束缚,让绘画自说其言,让空间自成体系。自在洒脱的新作品或许预示着丁乙的一种巨大转变,脱离以绘画为中心的工作姿态,在未来开启多样创作的无限可能。
▲“十示星系”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意义与无意义
丁乙的艺术讲求对人习惯性思考的修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许多艺术家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之间挣扎时,他开始用“+”和“x”这些看起来像设计符号的元素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想要通过微不足道的、无意义的东西来从本质上重新审视艺术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要创作出“不像绘画的绘画”。
在画布、纸张、布料、木板上反复画“+”的过程中,丁乙见证了它们所产生的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变化。这些表现形式的变化源于简朴、无名的符号,却成为了承载现代化、工业化和都市化等时代社会现象的载体。同时,“十示”及其变体也成了一种标志,见证并定义了丁乙三十五年抽象艺术的历程和其中的美学意义。
▲丁乙,《十示2000-3》,2000,成品布⾯丙烯,140×16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2014-8》,2014,布面丙烯,200×20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十示星系”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栖息与游移
丁乙的作品带领观众进入隐藏在抽象形式背后的叙事。城市主题绘画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城市、文明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描绘城市更新方兴未艾时的画作是灰暗、平实的,脱胎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城市景观则遍布绚丽的荧光色彩,街道上随处可见霓虹灯牌,耀眼的建筑物有序排列,共同谱就一部城市叙事诗。
纵观这些以城市为主题的画作,他出生和生活的上海——或世界上其他类似的城市——被描绘成一个色彩随旋律舞动的浪漫舞台,有时又像一场充斥消费和欲望的情感戏剧。他律动的画作中充满了生命力,而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十示”作为传递其要义的媒介,始终不疑地与丁乙同行。画面中细腻流淌的情感和忧郁进一步丰富了作品色彩的流动性。
▲丁乙,《十示2003-12》,2003,成品布⾯丙烯,135×20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2019-1》,2019,椴木板上丙烯木刻,240×2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2022-10》,2022,椴木板上丙烯木刻,240×2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十示星系”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具象的抽象
“+”和“x”是具象的符号,但它们的增殖构建出了一幅抽象画面。而丁乙的作品有时会以抽象的形式诱引人们联想特定的图像或场景。丁乙不描绘具象的物体;创作时他也不会提前绘制细节的草稿,他脑海中有的只是一个框架——就像一场粗略规划的旅行,只是定下几处逗留之地,但不设定路径与到达方式。
他经常会从几个方向出发,交替进行创作,形成一幅有多个中心或没有中心的图像。他的作品没有明确或权威的解释。相反,他鼓励观众们自己去观察和体验。无论是合理的推测,或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观众们对作品主观的解读注定会给丁乙的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力。
▲丁乙,《十示2023-B2》,2023,宣纸上朱砂、色粉、木炭、铅笔,400×72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2023-B2》作品局部,2023,宣纸上朱砂、色粉、木炭、铅笔,400×72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十示星系”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生灵
生灵是所有生命体共有的名称。每个“+”或“x”可以被视作一个个体,这些个体的集合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十示”星系。丁乙在近期的作品中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的理念。其中一个获取灵感的契机是他去年前往珠穆朗玛峰的朝圣之旅。沉浸于暮色四合中属于西藏宁静、辽远的氛围,他有了全新的看待天、地的眼光。因此,新作中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界分,这暗示了所有生命中普遍共存的如天、地一般的相对性。十字及其构成的星形充当中间媒介,穿过整个画面。他们看似冲破了网格的严格界限,建立起了新的连接。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空间里,前几章的代表作品被召集于此重聚。浏览这些精选之作就仿佛浏览一部丁乙的创作简史。三十五年来,虽然他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保持不变,但可见其视野不断拓宽,视角从个体延伸到集体与社会,从城市到世界,以至目及宇宙。他创作的发展与演进将一如既往地延续,也将有更丰富的演绎值得期待。
▲丁乙,《⼗⽰2023-2》,2023,椴木板上丙烯木刻,360×2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2023-2》作品局部,2023,椴木板上丙烯木刻,360×2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十示星系”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开幕现场
▲“十示星系”开幕现场,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来源:NATIONAL ARTS)
艺术家简介
丁乙(Ding Yi),原名丁荣,当代抽象艺术家、策展人。1962年出生于上海,1980-1983年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就读装潢设计专业,1990年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1990年任教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2005年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