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然能量——孙博文晚期作品简析》节选
晚年的孙博文在短短数年内激烈地地走向了形式的“质变”,旺盛爆发的创造力与全新风格突然而至的成熟,在数米长的巨型尺寸与几百幅的数量中,标记着变异要素出现的频率或是局部单元的突变。
▲孙博文《星罗云布》设色纸本
785cmX144cm
2002年作
款识:
满载一江秋色,平铺十里霞光。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充满激情和狂喜的运动感,热烈奔放的色彩泼染,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风格上的变法与异质。
他作品中神秘的符号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卷动的笔触暗示了超越常规的心理倾向,饱满的情感投入和思维的开放状态张扬着非理性因素,雄强的氛围任凭内心的激情进入超个人的心智层次,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维遨游。
孙博文的画也许是梦境的召唤,也许是幻想的困扰,也许是手术激发了超强的敏感力,也许他在某些时刻看到的真实世界就是那个样子。
孙博文的创作就是沉浸于天地之间生命自由流荡为一的表达。
孙博文的画带有宇宙性的品质。
为了把握浩瀚与博大,孙博文选择远远超出个体行动之外的巨幅尺寸,在竖长的比例中表现大地横向延伸的天际。
仿佛是天地混沌未开的气象,幻想与现实交织缠绕,沟通了连接天地的力量,流观山海,俯仰宇宙,把我们领回到了天、地、人最原初的存在之中。
他直接使用不加调和的高纯度原色,层层覆盖或制造冲击补色,原色的运用重新回到象征的属性,对应着宇宙金、木、水、火、土原物质,对应着自然的力量,是阳光普照,是冰封雪岩,是海浪翻滚,以及相生相应能量转换,风起云雨、岩浆喷涌,枯木逢春……色彩的能量包罗视听万物、时空与物质的所到之处尽是跳跃的狂欢。
越是简单越是崇高伟大。孙博文作品中的宇宙感、原始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量与境界可以到达多远的地方。
当一个画家倔强地把自己放置在天地的维度、宇宙的量度中时,一种语言的创造是必然的。
这是他自由的尺度,他能够在严谨的理性与浪漫的感性之间横跳,静谧优雅的古典山水与代表新异性的抽象泼彩并行不悖。
这自由包含着超越意识的节律,渗透着神秘和精神的属性。
对于孙博文的画作,我们不能看他画了什么,不能看怎么画的,而应视之为能量的周流运转,生命的运动节律。
他的体验与表达是个人立足于天地宇宙间的存在质感与自然能量的连接传达,彻悟事物的本原存在与自我心灵的性质,因此单纯、质朴、雄浑。
(文/刘笑,《书画山东》副主编)
▲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