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苏州便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
白居易、苏轼、江南四大才子笔下的苏州,不仅仅有浓墨重彩的十里繁华,也有市井的平凡底色。
而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也正是从苏州走出来的著名画家徐惠泉,他用一幅幅中国画,描绘出了他的一方天地。
01
绘画的种子,在童年时期悄悄发芽
采访初见徐老师,他身上带着画家的温润气质,言语间也流淌着馥郁的人文气息。
徐惠泉老师出生在富庶秀丽的苏州,母亲是一名心灵手巧的绣娘,年幼的他目睹母亲用手里的一针一线织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向往美的种子在那时便悄然种下。
徐惠泉作品《苏绣》
除了晕黄灯光下的绣架,临摹连环画和在乡里乡亲的灶头上画画,也是他生命中温馨美好的一段记忆。
就这样,母亲的绣针编织了他童年的美梦,家乡的灶头也承载了他对绘画的热爱。
02
水墨-彩墨-墨彩,一场艺术的“蜕变”
怀着对美术的热忱,徐老师先后在苏州工艺美校和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在早年的学习经历中他专修水墨写意人物画。
1990年,他在《愁听猿声梦里长》中大量运用色彩手段的同时不失水墨画的独特意韵,从水墨画创作开始向彩墨画创作转变。
2010年以后,《文学家朱自清》《苏绣》是徐老师人物画图式语言的第二次突破。他调整了创作研究的基点,从彩墨的研究提升为墨彩的探索,他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精神再次走上了“蜕变”之路。
徐惠泉作品《文学家朱自清》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传统时,徐老师说中国画的成长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汲取。
一个画家的成长就像练功一样,这个功夫得从传统文化中去“拿”,但并不是轻易就能“拿”到的,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磨炼,这样磨出来的作品才具有一定的厚度。
03
在苏州做艺术家,有荣誉感也有压力
徐老师说:“作为一名画家,出生在苏州,有一种巨大的荣誉感。”
因为苏州可以说是历代文人名家最多的城市,不仅有“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也有“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并且苏州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受这种文化的浸润,徐老师无疑有作为苏州画家的荣誉感。
但与此同时,他表达自己也承担了一些压力——“因为你祖上这个太荣耀了。作为一个苏州吴门画派的后学,怎么去发扬光大这些文化,对于每一个出生在苏州的艺术家都是有压力的。”
此时的压力或许也是徐老师的一种动力,如今他的《惠风·清泉》中国画作品展正在南京金陵美术馆展出。
展览以“墨彩流光、水墨意韵、人物采风、风景写生、写意墨韵、岁月如歌”六个板块,共展出徐老师作品158幅。
徐惠泉作品展《人物采风系列》
这些作品呈现了他不同阶段学习思考、创作实践的成果,以及他从“水墨”至“彩墨”至“墨彩”的“蜕变”,是徐老师创作生涯系统完整的一次阶段总结。
显然,“将吴门画派发扬光大”,是徐老师正在做并将持续做下去的事。
态度苏州创始人(左)画家 徐惠泉(右)
(来源:态度苏州)
画家简介
徐惠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第八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特邀参加全国中国画展、全国工笔画展等重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