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写意画着意点不在精神的展现,在于人格的表述。强调人生生命状态在中国式的笔与墨中放弃功力之心的真切的自然流露。功夫在画外的另一方面所指是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融汇到绘画之中。
在中国画及书法上的激情表述,都是在生命常态下的短暂的火花,是在行走路上的灵光一现。评价一个中国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要考量他在修行中的物我相合的整体生命常态(如衣食住行),而不是路上的短暂精彩(如喜怒哀乐)。只有生命的常态才是一个人真实的本质体现。所以中国书画家的所谓代表作或激情之作并不是他成功的标志!中国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要审视他的生命常态与书画之间能否达到真诚流露心迹合一的契合程度。
有一种视觉美叫悦目,还有一种视觉的美叫通心。
写意。写是实践方式。意为载道原则。即以书写的方式在文字和绘画中修行自己的品格和人生。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写意画强调与物的通融,不在形。绘画则强调物的表现。故与人常有分离。
“创新”是个外来词汇。我以为中国书画的“新”应该以"出新”表述更为准确。"出新"与"创新”有着本质的不同,"出新"是建立在一种平和的修行方式之中的,它是以感悟自我,发现自我为基础的,是本真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就风格面貌而言,全世界就一个如“我”的个体。真切地寻找到自己,并与自己所爱之物修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心迹合一”的境界。由此自然地、毫无做作地在绘画中表露“出”自己的心,如此达到了中国式的“出新”。亦完成了中国式的创新。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画谱,更是一部“经书”。他是在中国绘画中尋找自已的“形式”经文。如同佛家修行,经文不变但身受不同。梅兰竹菊之于画界几百年来形式不变,然而却幻化出万般风采。风采之处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茫。中国绘画中的“技”亦是“道。只以“技”视之似陈腐不堪。遵之以“道“亦知修途无尽。
以视觉为主导的绘画强调表现,以修行为主导的绘画注重感悟。
在中国绘画的体系中,凡设计意识突显出来的绘画,油滑!无坦荡之气。
写生就象捉迷藏,看你在大自然中还找得到找不到你自己!
用视觉形式去分析中国书画作品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但是用视觉形式去解读中国书画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误读。用追求视觉形式去指导中国书画的"创作"则可能是南南辕北辙的开始!
对于视觉艺术作品进行的大多人文解释都是不确切,浮浅的。
笔墨功夫与笔墨趣味是不同的概念!笔墨功夫是精神气质的表达!笔墨趣味是审美情趣的表述!
(文/李晓军)
(来源:尚艺书院)
书画家简介
李晓军,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绘画作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200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法作品曾获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