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14 14:32:00
听新闻


若以传统法度论,孙博文的笔墨功力无疑是全面而坚实的,他继承传统方面不仅到位而且有所发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无论他的山水还是花鸟均体现出孙博文对传统的一种虔诚和敬仰,在他一丝不苟的笔墨中让人看到其潜心书画的那份执着与真挚。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孙博文《性灵之光》设色纸本795cmX144 cm2000年作

款识:

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

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特别是他画面上的颇有天趣的题款,书法落墨显得沉着、厚实,转、折处巧妙自然地停顿,在老辣的点画与流畅的节奏间裹挟了丰富而微妙的速度、力量和运动方式的变化,形成独特的韵律和开阔、雄健的气象。

从他线条点画的效果看也确实达到松秀而不轻佻,沉着而不板滞的视觉效果,可见孙博文对笔墨的掌控能力一定是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

他的字里行间既有正书的谨严法度,也有行书的洒脱清逸,甚至还有魏碑苍朴浑厚的金石味道,在用笔翻转与绞转间自由平衡,交互使用。突破了“笔不碍色、色不碍墨”的金科玉律。

孙博文的“墨色并行”全然不见起落笔的痕迹、全无笔锋可言的笔根揉、按、点、划,由此产生的似乱非乱的大块皴擦,极尽毛笔之能事,有如天籁浑成而绝无人工斧凿痕迹。

孙博文的笔中有色、墨中有色,色墨相交的集中体现所谓乱而不乱,无法而有法的法则,这与石涛的画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充分的体现出孙博文把握和运用艺术辩证统一规律的能力。

我认为孙博文先生笔墨功力的深厚精妙被他画面绚烂的色彩所遮蔽,而以笔力运色是他经年累月的锤炼与升华。

当我们赞叹孙博文泼墨泼色雄奇瑰丽、绚烂夺目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他的画中蕴藏着古厚、质朴、天真的文人意趣,那是最纯正的文化气息、最净化的精神境界。

可以说,孙博文先生作山水画在思想层面上是“真、善、美”的人文理想。

孙博文的用色超越了现实的浮华,达到了经典的永恒,在当今画坛泼墨泼色有此胆识、有此能力、有此积淀的杰出画家,孙博文应该拥有重要地位。孙博文作为画家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孙博文的价值就在于借助传统笔墨的文脉渊源链接水墨“当代性”的标识,以自我的本体认知为核心,以平等的态度审视过去、现在、审视所有的人类艺术(而不仅仅是西方艺术),在保有自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吸纳一切有益的东西,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文/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500cmX144cm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驰毫骤墨纵横色——品读著名画家孙博文作品中阳刚、劲健的壮美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