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贤教授肖像速写,徐之腾写于重庆王琦美术馆。
人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中获得生命的方位和存在感的。人在时空的限定中感受抑制,也激发出超越时空的想象与激情。
泊 丙烯 180×80cm 2009年
河殇 油画150×120cm 2016年
月光台阶 油画棒30×20cm 2017年
所谓的“感时忧世”,就是基于自觉意识而生发的时空感慨。任何关于时空有限与无限的争论,都无法消解个体的“时光荏苒”的感知与感叹。在这种感知与感慨中,记忆就成为人确证生命流程不可或缺的东西。记忆或者说唤起记忆的方式很多,以学术术语可表述历史记忆、文化记忆、集体记忆、个体记忆、视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等等。视觉记忆是最直观、生动,也可能是最长久的。绘画,无疑是储存记忆或打捞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神殿旁的小屋 油画 60×50 2016年
夕照海角 油画 60×50cm 2023年
近日,自己有了一种真正放假的感受,在整理文稿的同时,翻了翻保存于电脑中一些画作,自然又生发出似水流年的感慨。一些写生画作的地点、时间、情景还历历在目,一看落款的时间,已有一些年份了。人的记忆是可以被时光冲淡的,往事依稀是人们最容易生发的感慨。而画作,特别是写生的画作,是唤起记忆最有效的催化剂。当年、当时写生的内容一般说来是触景生情的对象,是目识心记与想象的结果。画作的过程就是心物相应,将瞬间感受凝固化的过程。好的画作,一定是在借景、借媒介在表达个体在某时某种状态中的精神意象,更高的境界是在超越物理时空,在瞬间中表现永恒、在有限中体悟无限,在朦胧中感受不可企及的深度和平静的充实。画为心印,画作最为真切镌刻下了一时一地的画者的心灵世界(包括时空感悟)。因而,读画是穿越时空的路径,是打捞记忆的方式。人类有艺术史,就保留并打开了一扇透视人们曾经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窗口。个体的画作,当然就是储藏个体记忆的容器。
牛津印象 油画150×100cm 2017年
通往剑桥的途中 油画30×20cm 2017年
这些年来,少有专门画画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为写生的行程。但是,正如我曾经说过的,在一些因其他事的“外出”中,偶尔也将所见所感用画作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作视觉日记。这些日记,就如一串珍珠,串联起不泯的时间记忆,因而,一些往事并不如烟,而是鲜活地镶嵌在生命的旅途中。“感时忧世”很多时候,并非是一种现实的指向,而是对于人作为时空存在物的生命感怀。
(文/黄宗贤 来源:徐之腾艺术空间)
牛津小屋 油彩 冰激凌棍 30×20cm 2017年
冬至 油画60×50cm 2019年
湖畔 油画80×60cm 2019年
初秋 油画180×120cm 2018年
空山新雨 油画80×60cm 2019年
上里古桥 油画 60 ×50cm 2019年
2020年春节杏花山记忆 油画50×30cm
汉旺之春 油画60×50cm 2019年
邛海之晨 油画90×60cm 2021年
午后阳光 油画80×60cm 2021年
草海的冬天 油画60×50cm 2021年
后山 油画150×120cm 2021年
金秋 油画60×50cm 2021年
通向山外的路 油画80×60cm 2022年
瑞雪 油画 60×50cm 2022年
嘎尔的雪 油画60×50碾 2022年
晨光 油画 80×60cm 2022年
静谧油画 60×50cm 2022年
远眺油画 100×80cm 2022年
晨曦油画 60×50cm 2023年
利加咀村的山道油画 60×50cm 2023年
静静的湖油画 60×50cm 2023年
画家简介
黄宗贤,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委员,高校美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主任,特聘巴渝讲席教授。首届国家教材奖、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