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旻把笔墨传统与写生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心灵,在现代语境中以幽寂风格创造诗意的精神家园。大学期间,他既学习了传统也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他多次去西北写生画西部题材,力图寻找能表现西部苍凉的镜象,画法极少用传统的点线,而是用细笔综合各种墨法,特别是用水冲墨,皴擦,画得苍茫旷达,幽远神秘。
《禅院暮色》 47x67cm
表现西部山水,必须突出结构,不免限制笔墨的发挥,出于探索笔墨的思考,他自1993年开始返回表现江南的题材。《溪水疏雨》是表现江南的景致,青山、白云、茅亭、石桥、河塘——一种传统文人心中平和、悠闲、散淡的生活方式。返回江南的作品,在画法上更多地回归传统,突出了用笔墨来提炼对景物的语言图式。
《大庙深秋》 225x180cm
在清润灵透中强调繁密,在秀丽中增加生涩。几块净润穿插的水墨分割出几块空白。简洁凝练的用笔,湿润淋漓的水墨,成为一个时期张谷旻作品的明显特点,在作品中,时间好像凝固了,既无古人也无今人,只有优雅、宁静、和谐,他用图像表达历史感和文化价值感。
《石梁烟雨》 67x92cm
张谷旻继承了二十世纪的写生传统,但更注重于笔情墨趣,有意识地在写生中提炼笔墨,他自觉解决笔墨与景象、感受的结合问题,从刻画对象的笔墨,转向在写生中传达自己气质、学养和独特内心感受的笔墨。
(文/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台丰干桥》 47x67cm
无论是西部大漠戈壁的雄浑,还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秀美,丰富的生活经历不仅为张谷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张谷旻的绘画以笔墨厚重为主要特色。但“厚重”不是肆无忌惮的厚涂,它是讲究笔墨质量与格调的厚重——落笔沉实有力,方法多样,富于节奏和统一性,用墨有厚重感、透明感和层次感,有浓淡干湿、阴晴显晦的变化。
《天一阁一隅》 47x67cm
含蓄而不外张,用水很多,很润,但不乏苍劲。他把笔墨传统与写生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心灵,他既学习了传统,也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能厚重也能清逸,厚重也兼空灵,是张谷旻绘画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体现出浙江国画界“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努力创造”的学术选择。
《五峰书院》 67x94cm
张谷旻说:“不断地修炼、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到生活中去体悟,学习和借鉴历代大家的笔墨语言,才能使自己的笔墨表现语言得到丰富和提高。舍此,别无他法。”
临摹的目的在于学习传统,通过临习古人的作品去分析前人的造型技巧以及造型特点。更重要的是结合画史画论、结合作者的思想禀性去学习传统的艺术观,从中体会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内涵,以此作为自己山水画创作的艺术指导思想。
《云起苍岩》 45x64cm
约1994年前,张谷旻一度迷恋西北景观,以细笔作大画,构筑奇雄神秘,具有宗教感的西部幻境。1994年后又转画江南,风格为之一变。所画九华禅寺、西湖园林或者古歙村居,大都岭岫出云,静无人迹,也没有鸟飞与风动,似乎是对烟雨江南的幽寂凝视。笔法沉实,风格以浑厚为基调,内含清峻。墨色滋润而有枯涩,晴光明灭,苍翠欲滴。概言之,其笔墨可用笔随形运、墨从笔变、笔骨墨韵、相得益彰来概括。他重视笔墨与形象的统一,拒绝将笔墨与形象造境割裂开的“线条游戏”,但他的笔墨又不仅是造型工具,而仍有独立于造型之处的表现性。
《狮子林卧云室》 45x64cm
能厚重也能清逸,厚重也兼空灵,是张谷旻笔墨的另一特点。《九华山系列》大多是厚重而空灵的。画林木烟岚墨气厚重,画院落房屋笔意幽淡。两方面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抱朴山庄》《西泠印社》《湖山清晓》《山庄清凉》等扇面作品,以渴笔淡画西湖园林,结景严密,画法精致而淡雅,含倪云林之清逸而无其孤峭,近王蒙之毛厚而无其繁密。在山水写生(或写生性创作)中能如此自如地运用传统笔墨进行写生,是对现代中国画写生的一个超越。
(文/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画家简介
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系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博士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黄宾虹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最高荣誉“哲匠奖”。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井多次获奖,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名家邀请展、双年展、三年展等,出版个人画集和专著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