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6月30日,由山东画院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山东新闻书画院、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协办的“践行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固我长城·山东军旅主题美术作品展”在山东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集中展示了90多件山东画家近年来军旅题材的优秀美术作品,有艺术家深入部队基层、红色革命遗迹写生的作品,也有经过深加工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有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战争年代的相关主题创作作品,通过丰富的绘画语言、精湛的艺术手法、鲜明的时代审美,艺术诠释了对新时代“强军梦”的理解,热情描绘了坚不可摧的强军力量,彰显出山东美术家炽热深沉的爱军拥军情怀。一经展出,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参观群众络绎不绝,多家单位在展览现场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即日起,山东画院公众号将推出部分展览作品的系列赏析,配合作者创作札记或艺术评论、创作采访,用紧贴时代的艺术语言,让红色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更好地得到传播推广,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文/山东画院)
李兆虬《战地采访》180cm✕96cm
黄钟大吕发强音———著名画家李兆虬《战地采访》创作访谈
大众日报是一份诞生在战火中的报纸,在战火中诞生、在战火中成长,战地采访就成为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最有代表性的工作特征。在“铭记当年———大众日报主题绘画创作”活动中,《战地采访》这一选题由著名人物画家李兆虬先生主动请缨创作,题材确定下来之后,他又第一个完成草图。笔者数次前往李老师画室,从作品的立意到创作的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樊磊(以下简称樊):您在这次主题创作活动中,第一时间就确定了选题,并且迅速拿出了构思,在实地考察之后把草图完善得更具体,两次修改草图也只是细节的调整,这源于您丰富的创作经验还是对此类题材的熟悉?
李兆虬(以下简称李):这得从我的经历谈起。我不仅是熟悉这个题材,而是亲身“经历”过———只是时代不同。我是当兵出身,对部队充满感情,我亲自上过老山前线,穿过原始森林,住过猫耳洞,蹚过雷区,冒着冷枪到过第一线去采访战士,搜集创作素材,可以说做过“战地记者”。所以我一看这个选题就有感觉,在第一时间“占”下了这个“山头”,我多年来就有创作类似题材的愿望,这不,机会来了。
《战地采访》局部之一
樊:您当兵多少年?
李:12年。现在每次看战争题材电影或电视剧还是心潮澎湃。我很愿意表现这个题材,从经历到资料都有积累。这次画面表现的是个战争间隙,应该是刚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战士随时准备继续战斗,后面还在修工事,前面的战斗指挥人员皱眉指着远方,在向采访者介绍着什么———这是真正的第一线采访。
樊:摄影记者、文字记者都有,有的现场采访,有的正在记录。战士们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准备弹药,的确给人一触即发的感觉。
李:这个场面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地采访,并不是针对具体的哪一次战争,而是一个象征。我力求把每个战士的精神面貌,甚至他是农民出身还是学生出身等这种感觉表现出来,让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鲜活起来。最初设想远景是硝烟弥漫,现在觉得应该简化,以便更加突出人物。大的结构定了,细节又改了很多遍,光这个摄影记者端着相机就拿起放下地改了好几次。
《战地采访》局部之二
樊:您创作了大量重大历史事件作品,也创作了很多当代生活题材作品,还有一些轻松的古代人物小品,您更喜欢哪一类?
李: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谈,它们是一样的。比如现在这个创作,题材是那个时代的,但是表现语言是现代的,并且我刻意强化了这种现代水墨的表现技巧,希望作品不仅仅是还原当时的一个场面,题材是老的,手法是新的。所以不论创作哪一类题材,对语言的探索是一样的。不过近两年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多一些。
樊:是您对创作题材的规划有什么侧重吗?
李:从我的经历来讲,我第一想画的是农民,因为我生在农村;第二是部队,这是我最重要的经历。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实还是在老家,还是农村题材。但是说到使命感,我觉得就是这些战争题材了。前段时间出版社需要一个长征的创作,找了很多优秀的年轻画家,但是他们画不了。现在绘画界,轻松的、生活的、自我的画多一些,真正有些分量的画少了。艺术要百花齐放,但是如果在大型美展的展厅里,都是些莺歌燕舞、晓风残月肯定不行,还需要大江东去、黄钟大吕。我觉得我这方面储备比较多,表现手法上也比较适合,年青一代的画家对战争年代题材的生疏,让我更增添了使命感。
《战地采访》局部之三
樊:前些年您创作的现代都市题材作品也很多,也很受欢迎。
李:创作了不少,毕竟现在生活在城市里。但是我总是感觉———也有朋友这么说,那些创作也很好看,但似乎总不是心里流淌出来的东西。写文章也好,画画也好,唱歌也好,发自内心的才好。
樊:记得您前一段还画了一些类似铁砧子等工具的系列作品。我看了觉得很震撼。
李:那些还会继续画下去。那些东西都是我亲手使用过的,也是有感情的。画画就是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八大也好,石涛也罢,他们画的也是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和他们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画和他们相同的画。
樊:我一直很关注您的语言,这两年也是不断在变化。
李: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水墨的可能性,采用传统的手法,似乎表现这种黄钟大吕的东西有些弱。我是从油画专业转过来的,所以对黑白灰这些大关系的处理还比较得心应手。再一个我虽然一直用的是写实手法,但是里面加了表现的东西和材料的东西,传统的墨分五色逸笔草草对表现这类题材要弱一些。
樊:正如您刚才说的,画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但作品一定是新世纪创作出来的。
李:中国画在表现重大题材上一点不弱于油画,画面要有冲击力,在画面处理上,大势的张力结构,黑白灰对比强烈,虚实对比强烈,人物塑造到位。在细节上狠狠地往里找,而在轻松的地方则把中国画的笔性尽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地采访》局部之四
樊:那在细节深入塑造、结实到位的情况下,是不是要放弃很多中国画味道的东西?
李:不会。关键对笔性的理解,怎么往里找。如果中国画和油画一样了,就没有意义了。效果和张力一样,但方法不同。
樊:这是个大课题,中西文化融合的课题,东西方艺术语言交汇的课题,也是很多艺术家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希望您的这种探索更有意义、更加成功。
李:谢谢!笔墨无好坏,关键是用得合适不合适。笔墨当随时代是个很高的理论,我们应当不懈地践行。
(文/樊磊,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艺术硕士,现为山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固我长城·山东军旅主题美术作品展”正在山东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时间持续至2023年8月6日。
(来源:山东画院)
画家简介
李兆虬,1957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校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