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05 09:54:31
听新闻

夏日炎炎,笔者(以下简称“江”)有幸造访著名油画家张可扬先生(以下简称“张”)的画室,在清茶对饮中完成了一次颇有意义的访谈,让我们通过品读可扬先生学习、创作的经历和感悟,从而有所启发。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张可扬1973年生于内蒙古。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同年留校任教。2005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油画学会副主席。

江:可扬兄,你当年留学是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对吧?好像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

张:200多年了,原来的皇家教育院。

江:说起俄罗斯的绘画,必先想到他的素描,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张:他们表现手法跟我们稍微有点区别,俄罗斯的绘画,尤其学院派,更强调舞台的戏剧效果,特别注重一束光投影下的这种人物关系。我们大部分的素描画平光多一些,而他们在这种特定光影下就要追求一个极其明确的黑白灰关系。俄罗斯传统的素描材料,比如说“索斯”,国内现在也有,用水调和后就跟水彩似的,先把纸涂一遍,实际就找一个中间调子,然后你再画重的地方,擦亮高光部分。所以高光、中间调子基本上非常饱满。我们传统的素描都是类似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调子要靠人工的排线来制造,所以它最终的黑白灰效果也不太一样。

江:徐悲鸿就曾建议学生用灰度的纸画素描,这样能省一个调子,节约时间。那现在的他们的素描教学,是不是已经摒弃了当初契氏的那种方法?

张:也可以这么说,但不完全是。比如列宾美院有好几个工作室,我说的这种基本上是贝斯特洛夫工作室,就是大型绘画工作室,他要求的是造型的整体性,不太关注细节,强调大的光影关系。像萨戈洛夫工作室或者其他一些工作室,依然还有些传统的表现。他们对素描的重视程度很高,我们从课时量到其它各方面,肯定没有他们那么重视。而且他们大幅的素描的跟油画创作相差无几,我们基本上最大也就是个全开素描,体量感也不一样。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港湾印象》-180x90-2015-张可扬

江:我看俄罗斯现在的油画,感觉反差很大,他的素描特别严谨、深入,但很多油画恰恰不做那种细致入微的表现。不像美国的绘画,你很容易找到那种非常写实、深入作品,但俄罗斯往往大都是很概括的,按中国人的理解有点写意的感觉。

张:它有点装饰,实际上也是追求平面化的语言。写实的画法其实也有,因为作为领军人物梅尔尼科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一大批画家都这么(画),这实际上跟艺术家个人的取向有关系。

江:为什么会形成追求平面化这样一个特点?

张:我觉得跟苏联时期的宣传画有关,因为宣传画本身就平面;再一个苏联时期的壁画,地铁站、火车站,包括各种大型建筑里,大量运用马赛克镶嵌画,因为马赛克镶嵌本身就是他们东正教的传统,这种壁画的形式本身就是平面装饰。所以很多培养的学生目的将来就是去做这个,另外还有大量教堂壁画需要修复,新建的教堂也需要画壁画,所以他平时训练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观鱼》-120x150-2015-张可扬

江:俄罗斯近代绘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种大场景、群体性的画面,而且往往带有某种戏剧情节,感觉他们对此的把控能力极强。返回来又说到素描上,感觉他素描就是如此,摆模特也是注重这种情节性,什么双人体之类的。

张:比如说战争题材怎么画,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建设,他们都是这种带有戏剧冲突的构图,而我们的构图大部分是纯粹的讲结构韵律。大部分主题创作或人物众多的画面确实都缺少这种整体感,画出来老感觉特假,一看就照片拼的,我自己也是这样。一个是没有训练,再一个你也没那个时间,还有一个你也没那个条件。比如说画一组人,国内也有一些画家,条件好,组织一批模特然后穿上道具服装,找一个舞台,统一光线一拍,感觉出来了。但我们绝大部分都是拼凑起来,你最多能保证光是从一侧来就不错了,至于光线的一致,是无法做到的。比如你这稍微一抬胳膊,后面那个人身上影子就变了,这个影子的形和位置是固定的,你自己估摸一个那肯定假,肯定不准。除非我做一组雕塑,或者摆一组真人模特,然后在一个固定光线下拍照。

江:当年陈逸飞画《攻占总统府》就是用小雕塑搞的。我们刚才说从前苏时他有这种传统,其实从“巡回”开始,列宾他们那时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张:列宾的《国务会议》,一群人开会,基本上每一个人都画了单独的油画写生,素描更是忽略不计了,就说画这么多创作草图基础工作要做多少?苏里柯夫画《女贵族莫洛卓娃》,构图、草图,人物写生,就够出一本厚厚的画册,真是去当地实地写生,而且那些道具都有。我们现在画一个带有历史情节这么一个内容的话,道具都找不着。比如说画一个蒙古族题材,找点老棉袍,就找不见。你现在找的服装大部分都是过节穿的那种新的,画出来肯定没那个味道。而且我们现在没法跟那个时候比,给你创作题目,一年之内这大画必须完成,哪有那么多时间去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

我们跟古代人也没法比。现在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节奏,各方面快,快餐几分钟就给你送到,你还做啥饭?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对绘画来讲也是这样。比如你一年、几年画这么一张画,就要考虑时间成本。你不可能像梵高一样住村里头天天画画,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而且你要在约定时间内完成这个作品。这是一个你必须承认的问题,虽然接受起来好像是有点难受。

而且画那种戏剧性的场面,那种老大师的作品,你没那个能力,我们现在能在原来宣传画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不那么程式化,这已经不容易了。这就像人家百年老字号,我们现在能把这个菜做的跟人家有点像,这就很难了。因为你已经没有那个时候的那种气场,颜料可能都不一样,油也不一样,当然能力也不一样。

江:《国务会议》把那么多人统一在同一光线下,的确很难把握。

张:特别难,所有人都穿的是制服,如果是便装那就好办了,怎么处理这种变化?我现在每天在自己的画面里头,能稍微往那个时代的那种油画气息上靠一靠就很不容易了,所谓“气息”我觉得就是一种贵族气息。因为你要解决很多问题,不光是一个画面造型的问题,那是最基础的,剩下就是画面质量的问题,一个笔触的质量,一块颜色的处理,这都是质量问题。好和差的作品,就是看画面的质量,这个质量不是说画的这些东西,是讲究油画的味道,就是讲究一个品质。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父亲的草原》-190x160-2013-张可扬

江:你当时在列宾美院办过一个个展?展示的是课堂作业还是创作?

张:都是在室外的写生,专门为那个展览画了两个大画,一个是致敬《白嘴乌鸦飞来了》的雪景;一个是画的英雄城市列宁格勒,鲜血染红的基调,剩下都是在俄罗斯各地的写生。因为俄罗斯的个展很少有创作展,跟我们国内不一样。它基本上还是很传统的风景、静物、肖像这些,很少有我们所谓的创作,他们所谓的创作都是定件,比如说给哪个公共场所定制的。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呼伦贝尔的雪》-140x160-2013-张可扬

江:刚才说到一个画面的问题,色彩在平面状态时,效果最强烈,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油画的一个方向,就是立体化走向平面化。

张:这不仅是中国的方向,实际上也是世界的方向,因为从印象派马奈就开始反对学院派那种油腻的明暗画法,他的作品就是追求平面化,你看《吹笛少年》,红裤子基本上没有光影。实际上绘画是不自觉的,不是你刻意要把它往平面上推,你画着画着就平面了。你在学院里学的时候,是立体塑造的,就是我们看见什么画什么,当你画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再这么画,那是画照片呢,你的创作体现在哪?

比如说我们画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他的衣服褶子,是他那种情绪或动作。所以你怎样突出你关注的东西,怎样弱化一些不重要的东西,达到一定的积累的时候,你不是刻意,是本能的要去这么做,这个时候平面性就出来了。

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张:也可以这么理解,比如说我那张,你看一个局部,它绝对是抽象的,衣褶本来太多了,不能把它都画出来了,否则就碎了,需要组织、提炼、加工,需要整合,这个时候必然平面化。

还有一点,平面化才有色块的构成感。平面的色块使画面非常稳定,就是让画面变得条理更清晰,大色块,小色块有些细微的节奏上的变化。当你积累到一定绘画量的时候,对这个东西才能感同身受,否则跟你说没用,你理解不了为什么我要这么弄。初学的或者画的少的,特别注重这些细节的东西,细节越多,画面越没有冲击力。我们画画的人经常会有这种感觉,近看还挺到位的,远了没法看了,就这个问题。应该是离近画到什么程度,离远还保持这个状态。就像我现在看你的眼睛,那么你其他的部位都是一个虚影,那些就不重要了,但相机每一个点都能捕捉到,所以照片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但是绘画和摄影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要有取舍,把重点强调出来,其他地方就是一带而过。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祥云下的草原》-140x160-2013-张可扬

江:这也就是经常有人说,现在手机拍照都这么发达了,相机已经取代了绘画了,只有自己搞绘画的人才懂为什么相机取代不了绘画。

张:相机有最少200多年历史了吧?如果相机要是那么简单的把绘画能取代了的话,首先谁也不会把一张照片挂家里当个艺术品来欣赏,除了某位摄影大师的签名作是吧?谁也希望挂张画,为什么?首先画是独一无二的,它不可复制,而照片可以。一张画里头还要考虑到画家手工的工作量,它还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跟其他东西也一样,比如说一个地毯,如果是机器加工的,可能一二千块钱,如果是手工,多少人编织了几年弄出来,那就好几十万了,对吧?

所以我觉得越到这种发达的时代,手工的东西反倒越珍贵。所谓“绘画已经死亡”,它指的是你在绘画上好像已经再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了,并不是说这种形式灭亡,而是说它的方向终结。像俄罗斯特别有意思,传统绘画依然保持,但他的先锋绘画全世界来讲,抽象艺术,康定斯基那就是鼻祖;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马列维奇那张,就块白布,你说谁有他厉害,当然丰塔纳在画布上划一刀,甚至是把框子烧了,那就是已经做到结束了。他们只是把画本身这个物质东西给灭绝了,但是绘画的这种理念灭绝不了!只要人存在,包括现在什么AI之类的,它永远代替不了。是,它肯定模仿的很像,但是他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他所能搜集到的画家已经画出来的这种画面,这些没有的画面它怎么想?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吹笛的人-张可扬-140X100-1997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瓷纸人77-桃园结义》-140X160-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瓷纸人74-双锁山》-140X160-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瓷纸人-回荆州》-140X160-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对话》-120X100-1997-张可扬

张:相机有最少200多年历史了吧?如果相机要是那么简单的把绘画能取代了的话,首先谁也不会把一张照片挂家里当个艺术品来欣赏,除了某位摄影大师的签名作是吧?谁也希望挂张画,为什么?首先画是独一无二的,它不可复制,而照片可以。一张画里头还要考虑到画家手工的工作量,它还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跟其他东西也一样,比如说一个地毯,如果是机器加工的,可能一二千块钱,如果是手工,多少人编织了几年弄出来,那就好几十万了,对吧?

所以我觉得越到这种发达的时代,手工的东西反倒越珍贵。所谓“绘画已经死亡”,它指的是你在绘画上好像已经再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了,并不是说这种形式灭亡,而是说它的方向终结。像俄罗斯特别有意思,传统绘画依然保持,但他的先锋绘画全世界来讲,抽象艺术,康定斯基那就是鼻祖;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马列维奇那张,就块白布,你说谁有他厉害,当然丰塔纳在画布上划一刀,甚至是把框子烧了,那就是已经做到结束了。他们只是把画本身这个物质东西给灭绝了,但是绘画的这种理念灭绝不了!只要人存在,包括现在什么AI之类的,它永远代替不了。是,它肯定模仿的很像,但是他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他所能搜集到的画家已经画出来的这种画面,这些没有的画面它怎么想?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吹笛的人-张可扬-140X100-1997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瓷纸人77-桃园结义》-140X160-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瓷纸人74-双锁山》-140X160-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瓷纸人-回荆州》-140X160-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对话》-120X100-1997-张可扬

江:这个纸人系列是什么时候画的?

张:应该是97年,我毕业以后第一张画,就画的纸人,就是这张《吹笛的人》。因为上学那阵比较流行冷军、石冲的那种超写实绘画,我也感兴趣。实际上当时想画人,没钱,长时间画,雇不起模特。我就想了个办法,拿纸做个人当模特,就是为了画很写实的纸的质感,包括胶带怎么把它粘住的。

我05年回国,那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火的不得了,所以我那阵就画当代,不画这些了。在798做了好几次个展。当时参加的首届约翰莫尔大奖赛是极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览,现在已经搞了第几届了,我那时参加的首届,后来又参加北京的“时代寓言”等等一系列群展,而且连续有那么几年都上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当时什么《艺术新闻》、《荣宝斋》、《江苏画刊》、《艺术与收藏》之类的,频繁的那阵闹得挺活跃,纯粹是爱好。

08年经济危机以后,当代艺术一蹶不振,我就翻回来开始画一些草原题材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草原的东西还是跟绘画的初衷比较近,草原这种氛围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他们穿的蒙古袍和以前人穿的蒙古袍形式上都一样。像古典绘画中的人,都是袍子之类的,所以这类衣服,它本身画出来,就有一种古典的美感。现代人的夹克皮衣牛仔裤什么画出来不好看,它没有一种永恒的美。就像我们画画为什么写生总爱去那种穷乡僻壤,为什么没人坐在最现代的楼前面画这个写生?就是因为越原始的东西,往往具有这种永恒性,还有就是人性这种东西一直的延续,它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永恒的美。那种老房子什么之类的东西,它就代表了一种故事在里面;你画一个现代的玻璃幕墙的话没有故事、没有文化可以说。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归途》120x150-2010-张可扬

江:你觉得在俄罗斯的学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张:收益太多了,最起码是绝对坚定了——这辈子就要画画。在国内那个年代,就想出去挣点钱,就想弄点什么设计,一年也就画上个一两张。去俄罗斯后我就坚定了,我老师比我穷得多,一个月折合人民币一两千块钱,人家天天画画。他有对于艺术的执着和真挚的感情动力。你想在这方面有成绩、有成就的话,就得这么干,不能三心二意。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巴尔虎的马群》-120x150-2015-张可扬

江:我记得你写出过一本书。

张:对,《画说俄罗斯》,以日记的形式。出国之前,感觉本科4年学油画很专业,去那伸手一画,就感觉你那是描摹照片,就我刚才说的,胳膊上有几个褶子我都画出来了,没有组织,表现上也没什么招数,对绘画只是个门外汉而已。首先对油画颜料根本就没有把控力。

后来的某一天,我在俄罗斯一个村子里画一张写生,突然就感觉到神来之笔,不是说画的好,是突然感觉把这扇门给推开了,我那天特别激动。以前都在油画的大门外画画,那一刻开始我就感觉画什么东西都跟玩一样,可以说是掌握了油画语言的材料特性,当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控制它就跟玩似的,比电脑都准。这个东西就跟炒菜师傅拿勺掂调料似的,不用去想几克,已经很随性,看都不用看。这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熟能生巧就这么回事,但是你得达到这个阶段才可以。

油画这个画种,初学者对于材料特性根本就控制不住,一画就脏兮兮、黑乎乎的,每一种油画颜料,包括你调出来颜色,它都是独一无二的色彩体系,要保持其纯粹感。包括我画画的顺序,对画面的质感的形成很关键,他们说就跟打印机差不多。我基本一次成型,我们上学的时候是先要把整个大关系都铺出来,干了以后再铺第二遍,逐渐慢慢往出弄,实际这个是受罩染方法的影响,但它又不是罩染的方法。我们不可能等画面干了,今天上午上课下午就要画完,你只能在半湿不湿的上面再画。你看学生作业吸油,光泽混乱,笔触缺乏次序就是这个原因。高品质的画面光泽度是均匀稳定的,这就体现出你对于画面的控制能力。所以这个东西是有门槛的。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巴尔虎的那达慕》-150x120-2015-张可扬

江:那天我听叶南在访谈中讲,她第一次见到那些博物馆原作时,立马就傻了。

张:对,见过好的,差的就吃不下了,因为眼界高了。油画当你最后把它塑造完了,特别有成就感,特爽,这是别的东西给你带来不了的、独一无二的,全世界就这么一张,它的独特是你赋予的。

(文/江河 艺河园)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季风中的牧人》120x150-2014-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茶香飘苏木》-150x120-2015-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祈福的男人们》-140x170-2015-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祝福的圣食》-150x180-2016-张可扬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登上圣山的男人们》-140x175-2016-张可扬

画家简介

蒙古草原上的“俄式美学”——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艺术回归与突破

张可扬,1973年生于内蒙古。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同年留校任教。2005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油画学会副主席。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级美展金奖11项、银奖7项。2018年获评为“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20年荣获“内蒙古美术奖”。2016、2022两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2013、2023两次获得内蒙古政府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

作品获奖:

●《布里亚特黄昏的邂逅》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中秋》《额吉的奶牛》第一、三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优秀奖;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其中《祝福的男人们》获第四届十佳作品奖。

●《阿布的草原》最绘画——第三届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十佳作品奖。

●《巴尔虎的丰收年》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十佳作品奖。

●《梦·江南》江南如画——2019中国油画作品展“颜文樑艺术奖”。

●《草原晨曲》大路西行——第二届中国油画作品展(2021年)优秀作品奖;第4、第5届中国油画展;第4、第5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第7、第9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11、第13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我的乌兰牧骑》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入选中宣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2021年)。

●《草原深处党旗红》入选中宣部“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作品展”(2022年)。

●《草原上的“微”生活》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丝绸之路杰出艺术作品展”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2023)。

作品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等,作品收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内蒙美术馆等收藏机构。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在展览前期结合主题教育对部分主要创作力量进行创作交流、研讨,让创作画家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了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及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创作进行期间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组织主席团和各艺委会成员到画家工作室进行调研、指导。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创作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践行新时代党的文艺方针,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生动描绘新时代、新生活、新风貌、新气象,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们对做好自治区“两件大事”的深刻理解和聆听时代声音、弘扬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典型的责任担当。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