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03 09:30:57
听新闻


中国画博大格深,历史非常悠久。这种传统的、独具风格的东方绘画艺术,同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的发展,同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要求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英风 87x75 2002年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山林野趣 69x69cm 1986年

绘画是历史的产物。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提高和深化,足以证明其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我们顺藤摸瓜,以理论画,不难发现其情、其意、其境、其变、其笔和其墨,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文人和画家的一种思想寄托,有其必然的阶段烙印,但追求“个性解放”、“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艺术思潮,却在绘画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清代艺术大师石涛说:“以形作画,以画写形,理在画中,情在形外。”这正说明了中国画重天趣、重自然、重心性、重思想、重感悟的特征是由来已久的。中国画区别于西画的地方很多,人文思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心性”和“理性”的差异。中国画的技巧不崇尚光和色的惟一视觉效果,而是“盖从悟处取法”,更强调了“传神”和写意的艺术手法。所以,不论是双钩填彩的工笔,还是水墨淋漓的写意;不论是没骨点笃的小写,还是任性挥洒的大写,规律总是从无到有,大有如无(法度);从简到繁,大繁如简;从形到神,大神如形(思理);从工到放,大放如工(气度)。这种“天下变通之大法”要经过潜藏、萌生、发展、繁荣和衰落这样几个不同的阶段,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犹如江河归海,滔滔之水总是后浪推前浪,百支汇聚方显壮观。由此可见,中国画只要前进,继承和创新就永远是画家们面前的两大课题。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池面起波红透影 68x68cm 2002年

大写意文人花鸟画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历史上文人写意花鸟画第一个昌盛期是在明清两代,正统的理性观念和自身笔墨的表现形式达到绝对独立的程度时,影响后世之大、生命力之旺盛是在规律之中的。可以说,明清时期,徐渭、朱耷、扬州八怪等人的出现,说明大写意花鸟画登上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高峰。与此相对照,写意花鸟画的繁荣时期,又正是工笔花鸟画相对衰落的时期。看看历史发展的过去,工笔花鸟画繁荣期是在五代和北宋,而五代和北宋也正是写意花鸟画的准备期。所以,主流派“黄荃富贵”风靡一时的岁月,“徐熙野逸”已经相应而生了。前者庄重富丽而又带柔媚的皇家宫廷画风,与后者清雅随意的没骨画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艺术领域内出现如此现象,是由于画家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方法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要求。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跳波鱼龙舞123x246CM  2011年

说起中国绘画的写意画,就会使人联想起文人意笔画,就像是提到中国的戏曲就会马上联想到京剧一样,真可谓是国之瑰宝、艺术精华之精华了。中国文人画思想之内涵,是由儒、道、佛、三足而鼎立的。如果我们沿流溯源,那么“天人合一”也好,“执其环中”也好,“明心见性”也好,禅也好,道也好,气象之大,论理之深,都归根于一个“心”家著名画家陆抑非教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时经常有这么一句口头禅:“画工笔时,笔工而心不工;画大写意时,笔放而心恭。”这就是说笔工但不要背离画理,笔放而更应讲究法度。笔工或者笔放,仅仅是艺术形式的表现现象,而精、气、神、韵之变化完全在心手之河。所以、心"不工"的工,才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真工;心恭之放才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真放。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万里璇宁 鹏搏九霄 200x250CM  2011年

著名画家石鲁先生生前曾说过:“凡物之形、质、动、静、神情、姿态,若不能活现于心中,则不足以言画。”这些辩证的论述,是以理服人。“传神”作为心灵授“意”于画的感情美,自然是画家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追求的最高标准。宋代文人苏轼,不但诗绝、词绝、书绝,而且作画崇尚笔墨,在画理研究上也是一绝。他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皿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不知。”他还说:“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矣。”又说:“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谨也。”他说的“常理”正是文人写意花鸟画赖以常存的根本。明代以后,随着写意花鸟画的成熟,笔墨自身独立的价值受到高度重视,所以对形似与否的争鸣更为深入激烈。王履对此有精辟的见解,他说:“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意乎哉!”显然是一种平心而论的折衷派,中心思想就是“形神兼备”。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淇园雨后 96x180cm 2010年

写意花鸟画赖以生存的“常理”,在宋元时期已经逐渐被广大文人画家所肯定,这不仅有利写意画的发展,而且对工笔画同样是一种鞭策和促进。以苏轼、文同、米蒂、石恪、梁楷、牡溪等为代表的南北宋写意画家,其影响之大确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趋势。写意花鸟画讲究画理,非常强调精、气、神、韵的艺术刻画,善用拟人和比兴的手法,借笔墨以写文人那种做岸跌宕的品格和高雅脱俗的情操。使人不难理解,他们“以意写之”而又“不求形似”的原因,主要是寄情寓意而已!明代大写意花鸟画一代鼻祖徐渭说得更是明白,那就是“写自己”。当然,这个“自己”既饱尝了人间的坎坷,又满足于文人的清高,阶级的烙印还是无法逃脱得了的。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鹫峰飞来 200×260cm 2014年

文人画自北来苏轼,文同等人的倡导,许多朝野名流、山林隐士或书生墨客,无不以画竹、兰、梅、菊寄情逸兴。特别是墨竹的流行,显得更为突出。历代名家吴镇、石涛、郑板桥等都是画竹高手,近代画家蒲作英的墨竹,更是出神入化、挥洒自如,一扫前人的种种条条框框,把一腔酸甜苦辣全倒在纸上了,让观者看了痛快。明人汤后《画论》中曾明确指出:“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试想,如果我们不从绘画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画理的根据,就很难使人了解到古人把“画”叫做写”的微妙之处了。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青云直上68×138cm 2022年

写意花鸟画同山水画,人物画一样,传神至理,高深莫测,把诗、书、画、印四者结合起来了,成为中国绘画优良的传统。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四者的结合,也就没有了今天的中国画,理又何存呢!远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已经出现,到了元代更鲜明地形成东方艺术的特色,使中国绘画得到更高的全面发展。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细雨鱼心出

宋明之间七百年是写意花鸟画萌生和转化最为关键的时间,若追究其来龙去脉,实际上早在秦汉前,一个古老的萌生转化时期已经存在,甚至在这古老的前面还有更古老的存在。汉代继秦代之后,由于封建经济的发达,绘画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当时的绘画内容多是狩猎、耕种、放牧、神话传说以及《山海经》"等故事情节,所以表现形式多见连续性排列或是把各种情节综合于一个画面,以人物为主线,所绘花,鸟、禽、鱼、兽等又相对比较完整。造型夺张,神态自如,线条相放,画风古拙,带有浓重的乡士气息。作为古老的艺术,比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只表达出一种本身极其抽象的内容”有所发展,已经把所表现的意象同宇宙浑然一体,传统绘画的理法开始得以体现。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漾晴漪 137×69cm 2006年

现在可以见到的汉代作品品种很多,有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漆画等。如长沙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石函画像、洛阳八里台汉墓砖画等都是艺术精品。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无题

绘画发展到明清时期,针对文人写意画的理论非常之多。另外还有许多来自于民间的画心和創作体会,更贴近劳动人民的心声、直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名扬中外。他的画就是在文人画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民间绘画和民间文学的营养。那些“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的作品,广大劳动人民不是完全看不懂,而是非常欢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以徐悲鸿、朱屺瞻大师为例,两人都有出国留洋的资本,但他们回国后没有把西方绘画的模式和绘画理论强加到中国画的头上,而是坚定不移地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创作道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们敢于触及大写意花鸟画这个文人画最坚实的堡垒,创出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艺术品位。君不见徐悲鸿先生的骏马,英姿雄伟,水墨淋漓,那种“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民族气概使观者无不振奋。他们从事民族绘画事业的执着之心,正像徐悲鸿先生自己说的那样:“独持己见,一意孤行。“把充实的画理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相信写意花鸟画只要不断推陈出新,就一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繁荣期,登上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创作高峰。

文/郭志光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鹫峰飞来 320x144cm 2002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山猫临水 183x60cm 2006年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夜朦胧 68×68cm 1985年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花冠照日芥羽生风 200x250cm

(来源:华阳艺术中心)

画家简介

郭志光 | 写意花鸟画发展概述

郭志光,字玄明(亦署悬明),室名三面佛山望外楼、知守斋,号擂鼓山人。1941年生于山东潍坊书香世家,中学时期曾受教于著名画家徐培基、侯卓如先生。1962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师承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沙孟海、刘苇诸位近现代中国画名家。毕业后留校工作,1974年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孜孜不倦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近五十年。

郭志光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书画学会会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当代国画研究院院长、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山东省政协联谊书画院副院长和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1年荣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