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先生用一支寂寞而朴素的笔,写就无数巍峨壮美的奇峰、幻化瑰丽的河海,更有大美洪荒的宇宙万象。
作为现代中国画坛颇具代表性的水墨艺术家,孙博文自近年进入美术史学界视野之后,其人其艺之研究已渐趋多元而立体。无论在画境格局、色彩表现、中国画的写实与写意之间,还是其在20世纪中西方艺术对话的位置考量、主题性与形式感的平衡等问题上,皆有代表性研究成果。
▲孙博文《山云吞吐万山重》设色纸本358cmX144cm2001年作
款识: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孙博文先生颇为成功地调和中西艺术,以全新出世而源发内心的水墨面貌,成为这一中国画转关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这一美术史人物身份,将其与历史的深处和广处密切相连。
在20世纪末掀起的现代水墨风潮中,画家们立足中西碰撞后的思考基点,各遵取舍,风格有自。就绘画形式和创作理念而言,孙博文独出心枢的彩墨属于这段美术史上的现代水墨范畴。
孙博文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的吸收,以抽象为外在特质,以中国古典美学为精髓,表现出意境恢弘又饱含神秘主义的东方意蕴。
在设色上,孙博文大胆改变了早期古典的文人水墨清雅、淡美的审美经验,尝试将西方的浓重的色彩情绪和传统水墨意蕴相结合,而他对纯色的大胆使用恰好与他笔下峻峰阔流的宏伟气势不谋而合,使山水之壮美更跃层楼。
孙博文深处现代水墨的史学脉络中,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塑造与品读方式,将绚丽的色彩渲染在山水中。
如他晚期作品《山云吞吐万山重》中就能看到重彩与山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搭配。
画中以墨色打底,石青色为主调展开大面积的重彩渲染,仿佛夏日群山上生长的郁郁葱葱的挺拔林木,留白的部分好似雾气浮动,云光翠影,意境清新。
他大幅度提高了色彩的纯度,层峦叠嶂的山川在光的折射下,浮翠流丹,仿若流光溢彩,给人一目了然的视觉冲击。
画面中大部分舍弃了皴法,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的大面积渲染。
这种重彩泼墨绘画,调整了传统山水画的清幽、淡泊、高雅之境,而是以一种霸悍的气势,描绘出群山延绵、拔地而起的图景。
这应是孙博文的彩墨山水在现代画史上的一大贡献,气吞八荒、彩墨交融、艳而不俗的艺术境界深入观者之心。
(文/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