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孙博文的画,不免为他的激情与豪迈所感染。然细细品来,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形式感背后,又不乏画家对中国绘画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的理性思考和独特感悟。
▲孙博文《春归千山》设色纸本
450cmX144cm
2002年作
释文:
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
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
他作品中,富有个性化的色彩融入豪放的大写意,形成了气势与色彩的融合,观者被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所支配,在色彩斑斓中领略生命的奔放。
这些作品似乎是在他生命的后期喷薄生命力的写照。画面中鲜明的色彩以及运用多种手法所营造出来的气氛,已经不是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与样貌。
追求色彩的突破和创新,不仅仅是基于他对色彩关系的理解和对中国画色彩传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对现代审美观念变迁的关注。
孙博文绘画的这种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力,是画家审美情感的外化形式,是创作主体的个人主观感受难以抑制的自然而然的流淌。
他晚年的一系列作品,似是而非、抽象无形的山水景象更多的还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从而使得写意性被极大地强化,色彩也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画面中色彩的平涂、滴洒、渲染、流淌、堆积、勾勒等等多种技法的运用,厚与薄、干与湿、浓与淡的对比,以及各种色彩关系的处理,有其自身的一套色彩系统。
画家强烈的生命力喷涌而出,动人心魄,使得色彩成为一曲独立的华章。
诸家的大写意精神无疑成为孙博文后来绘画创作的重要文脉之一。而富有探索精神和个人风格的色彩和笔墨,是孙博文在继承古人和老师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追求。
这种色彩激情的形式感的背后是画家对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理性思考的结果。
无论是自然而然的顺势而变,还是为求新而新的标新立异,对中国画的变革都是不同的探索和尝试,孙博文无疑也是中国画变革的辛勤探索者之一。
他的绘画激情喷涌的表象下,仍然是对中国画变革与创新的理性思考。
他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是对当代中国画视觉图式的一种新的尝试,他将蓬勃的画面气氛与传统文人内心所向往的境界寻求一种现代结合,应该说是对传统与现代二者关系的理性探索。
他作品中的升腾、扭动和跳跃的笔法,色彩、笔触和线条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表现力既具装饰性,又是大胆、自由、质朴的情感抒发。
在孙博文的画中,中国画的笔墨意韵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性的确是有益的尝试,他在探索属于自我特色的表现性的绘画道路。
(文/唐家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激情与理性——孙博文的彩墨风景》节选;来源:卢乡书院)
▲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