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26 09:20:09
听新闻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主办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海淀美术馆(北馆)

北京稻香湖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稻香湖景酒店

朗弗国际广告(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

海淀区苏家坨镇稻香湖路28号

2023年第十二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由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在海淀美术馆(北馆)举办。展览汇聚了施江城《浩浩大江源远流长》和赵建成当代重大主题创作《开国大典》《换了人间》等经典作品和珍贵手稿以及李耀林、李冬、方向三位中国画画家走进革命老区的写生作品共200余幅。展览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乐观的革命精神和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的时代风貌。用艺术作品带领观众回顾共产党人20世纪中国革命之路。同时展现新中国以来,中国画家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紧紧围绕创作中的历史事件不断深化主题,通过形象写生提炼精准的艺术语言来勾沉他们在文艺创作坚守本真的艺术态度。为广大群众呈现出有高度、有深度和有温度的艺术作品,在海淀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起点上,赓续红色血脉,激励青年弘扬中关村创新精神,奋进新时代!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大江神韵 时代风采

——施江城的长江山水画

中外美术史上以画水而著称的艺术家不乏其人。在中国,长江、黄河一直吸引着画家的注意,这不仅因为它们蜿蜒曲折的滚滚巨流,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而更因为它们作为古代中华文明的策源地,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与传统文化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名字”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历代文人讴歌长江三峡的诗词,成为培养中国人审美意识的重要文学篇章,成为中国精典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暾将山兮东方   121x113cm

在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中国,长江也在发生着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变化。建立三峡大坝和水库,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江局部的改变航道,造成一些历史文化遗迹的消失,给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也使我们遭受某些缺失。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今后人们的记忆中,将会有两个长江的印象:古老的和现在的。这两种印象有一部分相互交叉和重叠,有一部分彼此面貌则存在着差异。人们热爱现在的长江,人们也会怀念已经消失的长江旧貌,这不完全是人们的“思幽古之情”的怀旧心理所成,而实实在在是那古老长江的形象已深深地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7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8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9

对此,对长江深怀感情的施江城有自己的思考。他在怀念已逝去的长江自然文化景观的同时,对长江发生的变化持更为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现代大坝的横切,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断大江东去,只可能使中华文化完成新的跨越、新的升华,如同楚凤凰,在涅槃中获得新的生命。”“长江当今跨越式的巨变,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升华的缩影。长江文化不是区域文化所能限定的。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也是在当下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基石。”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10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11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12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速写系列13

当然,施江城有志于画长江山水并非始于长江即将发生“变革”的时刻,他早就对长江产生浓厚的兴趣。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他,曾在长江航运管理局工作16年,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对长江有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近三十年来,他的足迹便及大江南北,从长江源流到入海的各个胜地和许多偏远角落,都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并辅以写生,领略各地风情,领悟其中人文精神。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把握长江的独特神韵,他还到北方深入黄河流域,感受北方大河“凝重深沉、悲壮苍凉的美”。经过比较,他清晰地看到,不同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一种雄健畅达、清韵而激越的美,是一种浪漫飞扬、精妙而瑰丽的美,是一种陆离多采、灵动而飘渺的神秘,是一种超越生死、知命达观的生命魅力,是一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流观宇宙大生命的运动意识。”他认为,长江的这种文化精神将会永存,他似乎看到了长江文化精神与我们开放改革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吻合,他在作品中要歌颂的正是这种精神。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1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2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三峡写生系列13

施江城对长江变革的达观和乐观态度,基于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辨证认识,这也反映在他对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形态的看法上。他十分重视和珍惜传统艺术的价值,深知旧传统是新时代创造的出发点,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新的艺术创造必须反映时代心声,必须对传统有所变革,有所推进,不能为传统法则所束缚。艺术创作如何在创新上有所作为?他的体会是“三足鼎立”,即三个立足点:立足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研究;立足于当代。我国山水画有悠久的历史,前人成果积累甚丰,当代艺术家要使传统发扬光大,必须要有现代意识,接受现代文化的洗礼,而不能因循守旧。施江城在长江山水画创作中努力遵循这一原则。他重视古代山水画两方面的遗产:写丘壑,写性情。前者重客观山水的描绘,后者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他同时重视在山水画中表现当代人的审美感受,具体地说,作品要跃动着现代的节奏。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4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5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6

施江城创作的长江山水画以三峡为重点,因为三峡凝聚山川云水形成的独特壮观,其雄强,其惊险,其奇异变化之美,最集中地体现了长江的性格,也最使人为之动情。施江城先后创作过多幅三峡长卷,最早的一幅创作于1992年。最新的《长江三峡图卷》由“朝辞白帝”、“夔峡激流”、“巫山小三峡”、“巫峡神女峰”、“巴东烟雨”、“秭归远眺”、“雨霁纤舟”、“崆岭急流”、“大坝将立”、“黄陵庙”、“灯影峡”、“大江东去”等卷构成。各卷景象相互连贯,一气呵成,构思严谨、缜密。作者以开阔的布局写三峡磅礴的气势,又以精微的笔墨勾画局部,写景,写情,抒写心怀,有宏大的视觉效果和微妙的笔墨趣味。在长卷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用了他两方面技巧的储备,写意笔墨的造诣和写实的造型功力。长卷形象地描绘三峡的面貌,必然带有某种纪实性。在纪实中写意传情,才能使画面情景交融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施江城工作的难度,因为融写实造型与笔墨写意语言于一炉,不仅需要勇气与胆识,更需要才能和智慧。读长江三峡图卷,感觉到他机智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图卷总的构思、布局,渗透着传统意趣,山峦描写吸收了西画的某些立体造型手法,画出了它们的厚实,丰满,但山上景物如岩石、树木,作者富有深情地用传统的点、擦、皴、染法表现,富有情趣地勾画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在这里,两种技法贴切地服务于主题,统一在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之中。传统中国画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长江三峡长卷既有远观的整体效果,又有耐人近处细细观赏的品质。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7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8

长江三峡图卷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作者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写的全是自己的感受,是借丹青长卷,吐露心怀,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假如作者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没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没有驾御画面全局的本领,没有细致描绘的能力,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除此之外,作者在其他方面的学养,在创作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施江城爱好文学,他写的许多歌咏长江的诗词,说明他有很好的文学造诣。这些因素的综合,赋予他的作品既有宏大、雄沉的气质,又有温文尔雅的品格;既有传统艺术的神韵,又有时代变革的风采。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19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写生系列20

施江城是幸运的,时代赐予他良机,给他创造了条件,使他能完成反映长江面貌变化的宏构巨制。施江城是智慧的,这智慧不只表现在艺术创造上,还反映在他对生活、对艺术的体悟上,他懂得,艺海无涯,每个艺术家竭尽一身精力,只能有微小贡献,他在为自己取得成绩自豪时,也清醒地知道,这仅仅是他今后在艺术上奋进的起点。

(文/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览现场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来源:海淀美术馆北馆)

画家简介

施江城丨“在路上——新中国红色美术作品展”作品赏析(二)

施江城,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武进。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艺术高峰——2022中国画坛十二大年度人物。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