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24 09:40:03
听新闻

2006年6月15日,“远望:许江的绘画”在中国美术馆开展。2023年7月,在黄浦江畔,又迎来了名为“远望者”的许江个展。

“在许院长的字典里,‘望’还真是个高频字呢。”我暗忖。

许院长一路亲自给我们做导览,而我一边听,一边思绪屡屡飞出美术馆的空间……

“邱志杰写我,说许江一头扎进了葵里。”“我喜欢画群葵。”许院长的声音飘来……

人都知道许院长爱画葵,也擅画葵,画了整整20年了。那为什么不爱画单朵的,爱画群葵?

我琢磨:单朵的,适合“看”;而群葵,气象宏大,空间深邃,是要远眺的……

对,好像是这么回事。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许江《生如夏花》局部

20年前许江先生创作的《远望》系列,就远远超出了风景画的范畴。望,总是蕴含着对视野的超越。所以,他的笔触,仿佛是一道光,即使是年轻的观者,追随这道光也可以读到那些未曾经历的历史,体会那难以言说的辽远和沧桑,与那隐涵的光明和希望同振。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许江《惠风》布面油画,180×260cm,2017年

能望得远,必先登高。

许院长的家国情怀,比常人厚重得多得多。这赋予他的思想境界、文化视野、治学精神、教育理念、艺术创作等巨大的影响。

听过很多次许江先生的讲演,看过许多他为艺术家写的前言、序言。他很爱用“守望”、“寄望”这些个词。他守望的,盼望大家守望的,是艺术的初心还是什么?大家自会填空……

2005年,许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发表讲演时,第一次提出要建设“大学的望境”的理念。而王澍陪着他实现了心目中大学望境在现实中的落地。对了,他曾赠一首小诗给王澍:“我们回望,在深秋的落叶里,一条瓦砾的沟坎,在模糊的墙体上,划一道空,一道顽强的远方。”你看,这里也还有个“望”呢!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许江《大上海·老南京路》布面油画

180×180cm,2000年

“汉乐府里说,远望当归”许院长的声音又钻到我耳朵里了。

他要归到哪里……

近三年来,他一直寻迹于浙江的山川。他说,山河也是他的“寄望”。

看来,许院长这辈子是要和“望”纠缠到底,“望”穿岁月了!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许江《大上海·老外滩》布面油画

180×180cm,2000年

想到这里,心有所动。

我和许院长的关系,也经历了“看”和“望”两个阶段。我对他,是从“望”到“看”。二零年代出头,我在钱江晚报新闻部,有一次参加许院长和时任杭州市委主要领导主导的一个论坛,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见到许院长,自然望到的轮廓都是模糊的。2019年我到美术报任职以后,工作上接触多了,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不再是一个符号,一个身份,原来他还有那么多人情味,那么多内心世界。听惯了他在庙堂之上的慷慨激昂,安知他挤在高速路边一个苍蝇小馆的逼仄角落里,也和我们其乐融融?

而他对我,最早目光是淡淡扫来的。他看人的目光很锐利,可能对我的最初印象还有点“丫头片子不知天高地厚”的不以为然(其实年纪不小了)。确实,我的父亲虽然也能诗会画擅篆刻,但毕竟只是一个小城市的普通文化工作者。而我,办报有点经验,文学有点特长,除此之外,和他的圈子素少交集……但渐渐地,他投射过来的目光变了。不管是出席哪个场合,他的视线,仿佛总能穿过人海,望过来。这个“望”,多半是“期望”。几个月前,我向他汇报:“今年是美术报创办三十周年了,您要多支持啊。”他很高兴“多好的事啊,今年也是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你赶紧向美院领导报告,争取列入系列活动之一。”想了想,又补叮嘱一句“他们都很忙,你要抓住时机。”

……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许江《富春山旅图·里泷烟村》布面油画

138×90cm,2023年

在动手写这篇小文前,我稍许有些惴惴,那天晚上,快9点了,我发了个微信问许院长,为什么那么偏爱“望”这个字眼?

一小时后,我收到许院长的答复,照抄如下:望,古篆字是人立于高处,看远方,眺天高,览月出月落。此一字,如若天地图景,充溢宇宙意象。如是,“望”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大字,也是我们精神生涯中的一个妙字。故,日用常新,心眼感通,让人的身心总有怀远无尽之感。这正是我心于“望”的喜爱之处。

寥寥几句,将“望”字作了言简意赅的诠释。真正是言为心声,字为心画。

其实,和“望”搭配的还有一个词——“名望”,是世人所追逐的目标。许江先生的名望是怎么来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

(文/杨丽,美术报总编辑、浙江省美协主席团委员)

(来源:美术报)

画家简介

许江先生的望和“望”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从200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曾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等荣誉;并获“鲁迅艺术奖”、“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新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最葵园艺术中心)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他一直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策划了“影像生存——2004上海双年展”、“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柏林,2001年)、“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杭州,2003年)、“书非书——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I-IV,2005—2019年)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I-VI,2010—2023年)等展览。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Ⅱ》(2018年)、《湖山艺丛》(2022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

[ 责任编辑:于雅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