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24 08:55:20
听新闻

36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个长发小伙,墨镜,皮夹克,在舞台上开唱了一首崔健的歌。

21岁的黄骏,正如他儿子现在的年龄,他是中国美院人物画专业的学生,热爱看书,热爱音乐,参与组建了美院的学生乐队。

2023年的夏天,浙江展览馆里,“乘风之路”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美术作品展上,站在黄骏的画前,我们似乎能听到36年前的那个摇滚青年,嘶喊出的富有穿透力的声音,那些跳动的青春音符变成纸上的线条,墨块。

摇滚乐,激情、大胆、有张力、富有弹性、灵活,狂狷与不羁,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节奏感强,甚至带着些狂野。这些,在黄骏的画里都能找到同样的气息。

黄骏的画,粗一看,是一团黑,超浓的墨,斑驳扑面,分不清是山是水还是人,细一看,却是层层叠叠,山水树木与人体彼此交融,中国传统笔墨和西方写实彼此交融,宇宙洪荒,天人合一,混沌迷离,充满力量,仿佛是青春期的少年,又带着60年代生人那种独特的悲壮气质。

几十年来不断反复的实验探索,黄骏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语言,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黄氏笔墨,成为中国人物画里的一座异端奇峰。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两支笔

用水墨画西方的雕塑?没错。这是黄骏正在进行的最新尝试。他称之为“实验”。

杭州龙坞的四面茶山环抱里,几乎每天,从早上开始,黄骏就会在工作室里画画,画到下午,就收工回家。

他的生活一向规律,克制。

天气太热了,他有时候就穿着一条裤衩,就像一身大汗一样,水墨也在他的笔下,酣畅淋漓地在纸上挥洒。

在仓库一样大的空间里,他正在画一组希腊帕特农神庙浮雕的组画,已经画了十几米。

这组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杰作,黄骏把它画到了中国的宣纸上,别有一番味道。

这十几米的宣纸上,马和人,似乎是立体的,奔腾的,从纸上跳出,水墨交融之间又很迷离,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艺术家就要有独立的精神。

我问他,还要画多长,画多久。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黄骏画的帕特农浮雕局部

“想多长都行,还可以十几米甚至二十几米的一直延续下去”,他停下画笔,转过头说。画画的时候,他带着一副眼镜。

这个需要打草稿吗?“不打”,他回答得很干脆。在他看来,未知的,更有想象,这也是艺术本质的东西,打了草稿,不就框死了?

不管画多大的画,黄骏都不打草稿,画里的形象已在他的脑里,在胸中,“刷刷”,开笔如刀,很狠。

这是黄骏所追求的写意精神,努力建构的笔墨语言体系,来自他内心的自信和大胆。

这些年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经过美院传统精英式训练的黄骏,是颇为离经叛道的,他一直在探索传统笔墨和西方写实的比较研究。

所以,也有人说他是异端,画的有些另类。换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画法很新,来自传统却又很当代。

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这样说,黄骏有两支笔,一支笔是现实主义重大主题创作,另一支笔则是当代水墨。前者,黄骏画了十来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后者,黄骏一直在探索,直到今天。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黄骏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

迷茫和破壁

站在黄骏的这些“光怪陆离”的大画前,我在想,从附中开始一直读到博士,接受最传统中国画教育的他为什么会这么画?这种艺术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黄骏先给我讲了一个撕画的故事。

在画卖得最好的时候,黄骏却撕掉了自己所有的画。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人工资只有一两百块钱的时候,他的一张画可以卖150美金。刚从美院毕业的黄骏,已经熟练掌握了浙派人物的技法。他的画很好卖,有美国的画商还专门跑到杭州来找他。

这样画了两三年,每次画完,黄骏觉得自己脑袋里一团浆糊。这不是他追求的。他想,自己还年轻,这样画一辈子,还是别人的东西。所以,他把所有的商业画全部撕掉了。

一个早晨,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他做了这个决定,撕完,只留下两张,送给了同学。

“坚决不画了,因为每次画那个东西,你是真空的。”他说。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那么,该怎么画?那几年,黄骏还是茫然的,在中西之间,他开始做不断的尝试。

人物画在中国画专业里属于比较难的一科,因为它必须具有西方绘画的造型基础,同时也不乏对传统花鸟画、山水画的吸收。而青年黄骏所处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大量涌入,传统和当代相碰撞,激发了年轻艺术家的心理。

“关于‘传统与当代’的概念一直贯穿在我的艺术中,在几十年的创作中,我始终贯彻立足于传统,来面向当代的学术思想。”黄骏将视野转向西方,开始绘画语言的探索,尝试过西方的表现主义、立体派等各种流派。

“若干年后,我发现自己走得太远了,迷失了方向。‘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通过审视自我,我认识到,‘我是一个中国画家,中国人物画家,当代水墨人物画家。’这时,潜意识告诉我,我的内心需要回到传统上。”

他又开始研究黄宾虹,研究敦煌的壁画。这两者,在他之后的画里,都能看到一些影子。“先‘打出去’,再‘收回来’,‘进’与‘出’的这种关系打通以后,对我产生了促进的作用。”

黄骏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有目的地将学院教育教给他的线性元素摒弃,重新认识水、墨以及笔墨的概念。他不再将笔墨趣味作为创作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是将其视为媒介,以这种载有传统精神的媒介来表现他所观察到的世界。

“笔墨不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媒介,表达方式打开了,可能性就会更大。画个东西很像,那太容易了,但要画空就很难。”他这样说。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我的矿工朋友》240cmX220cm,水墨宣纸(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2010年的中国画首届双年展是黄骏艺术生涯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呈现出他特有的创作面貌。

他创作了一幅《视角2010》的作品,试图将自己在2010年的状态整合到一幅画面当中。

“我绘画其实不需要内容或是主题,它就是内心深处的精神性内容。通过那幅画,我慢慢地把自己此前七八年里的所有内容,都聚焦在一幅画当中进行呈现。”他这样说。

画挂在展厅十几米的墙上。黄骏邀请了他的老师去看,一开始,他还有些惶恐。静默地看了五分钟,老师很惊讶地说了句:“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黄骏放心了,他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语言。

吴山明先生则这样和黄骏说:“你太狠了。”

这个“狠”,有几层意思,一种新的笔墨,一种新的方法,还有就是直接,不做作,不啰嗦。艺术就是需要那种很真诚的态度。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视角2010》245cmX750cm,水墨宣纸

在“乘风之路”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美术作品展上,黄骏的作品《镜像》系列,已经把这种语言表达得炉火纯青,把人带进了一个大象无形的世界。

这组画让人看到,在传统绘画的角度上,黄骏将水、墨与宣纸之间的交融渗化发挥到了极致,水、墨、纸的材料特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西方绘画的角度上,他的造型、构图、空间、明暗关系均无可挑剔,而中国传统工具和材料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更强化了画面的绘画性。传统与当代,在黄骏笔下碰撞、激荡后,得到了巧妙的化合。

吴山明先生还曾这样评价他,黄骏在努力寻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画出了一批主题单纯、画面朦胧而意境玄秘的作品,无论是具象、意象乃至抽象,黄骏在塑造上都具有很深的功力,不论画面形体的肢解还是构成的处理,都是在深厚的造型基础上的一种变异。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黄骏依然像一匹骏马,奔驰在“实验”的路上。明年,他将举办个展,不知还会不会让老先生们再次发出:“中国画还能这样画”的感慨。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人与自然的结构 》165cm x 96cm,水墨宣纸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抽象之四》120cmX56cm,水墨宣纸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境象NO.1》96x540cm,水墨宣纸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苗家少女》120cmX50cm,水墨宣纸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橡皮树,水墨宣纸,200cmX200cm(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创作奖铜奖)

(来源:潮新闻 史春波)

艺术家简介

撕完画,黄骏开始的漫长实验:中国画还能这样画

黄骏,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0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插画装帧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插画装帧艺委会主任。任文化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评审专家、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及中国美协其它单项奖评委。

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创作铜奖,第十二届全美展创作提名奖;并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党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 责任编辑:于雅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