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晚年的创作出于对宇宙、生命终极归宿与意义的叩问以及对仰望苍穹的无限向往,故在作品的意境构成方式上、图式技巧上都有全新创造,其艺术史意义绝对不可低估!
坦率地说,这也恰恰是我格外关注孙博文先生晚年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因。
▲《慧心通灵》
501cmX147cm
2002年作
款识:
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
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孙博文先生在晚年阶段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其实是通过解决一些十分具体的艺术难题来逐步实现的。
概括地看去,这些问题大致是:如何从表达新观念出发创造全新的艺术图式;如何有效创造相关表现技巧,即如何将色与墨的表现融合在一起,同时创造全新的艺术图像等等。而对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又是以创造一个具有强大气势和力度的艺术格局为前提的。
或许是终日与山水相伴的特殊生活状态,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全新的艺术追求、观念和情怀,孙博文把自己的创作方向从花鸟定位于山水。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转向。而在从事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他则先后两次改变了自己的探索方向,以致终成大业!
那行草书般的笔划粗细兼有,或浓或淡,且集形状与意味于一身,结果就很好表现了人与宇宙隐密冲动之间的整体性。
他还大胆取消了传统山水画中常用的皴擦法,代之以对点、线的层层铺写与对色墨的反复渲染。
这不仅很好地造成了画面的音乐感、层次感、厚重感、鲜活的山林气,也很好突出了自由的书写性与秀润苍茫的笔意。
他常常会在追求表达特定感受的情况下,大胆运用分解、重构、夸张、变形、省略等处理手法,以致使被表达的对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
相对于他先前的艺术追求,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此时在艺术表现上已经完成了由“实象山水”到“意象山水”的成功转换。
他为了表达个体对宇宙、对生命终极归宿或意义的叩问,同时表现仰望苍穹、缅怀历史的强烈愿望,进而突显生命解放与精神自由的价值,孙博文开始特别强调对山川的冥造与对无限苍穹的自由表现。
很明显,这前无古人的演进过程既使他经历了由“意象山水”到“幻象山水”的成功转换,也使山水画创作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因此特别具有艺术史意义。
(鲁虹,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湖北美术馆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包西孕中古今独立——孙博文晚年的艺术探索及其意义》节选;来源:卢乡书院)
▲《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