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21 13:12:35
听新闻

孙博文与这个时代的相遇多少有些意外,因其意外,他与这个时代所碰撞出的火花才格外地眩目。

其大泼彩绘画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其声名日隆,甚至超过了1980年代对黄秋园、陈子庄的发现。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孙博文生前的孤寂——终其一生,孙博文是孤悬于美术界之外的“基层艺术家”。

其情形与他的偶像梵高有些类似:一个在南法阳光照耀下的旷野与麦田中孤守;一个在山东的乡野与岱岗之间游走。两人皆可用勃兰兑斯评价拜伦的话来加以描述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境随心转有乾坤》纸本设色

806cmx144cm

2002年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即悟时。

依早期与晚期作品的性质而论,事实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孙博文:日常的、世俗的、作为文人画家的孙博文;半清醒的、半癫狂的、作为精神遨游者的孙博文。

前者是虚静的、入世的,以寄情花鸟、山水来完成自己的艺术理想;后者则是狂狷的、超世的,飘渺如孤鸿,在遨游形而上世界无尽的历程中,探寻生命的归宿。

孙博文晚年所作,多巨幛大幅。观者置身于其中,犹如梭巡于精神的密林。在他们的感受中,那些弥散着神秘气息的、连续性的、非现实的宇宙图像,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术作品,而更像是对宇宙、对生命终极归宿的叩问。

很显然,这种感受从本质上讲,是反日常的,更接近于某种宗教情感。因而,与通常的美术展览相比,孙博文展览的现场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道场。

在一个乡土文化尽毁,文化土壤充分盐碱化的地域中,如何生长出了孙博文这样参天的乔木?

孙博文的人生、艺术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有趣的是,其巨大的诱惑力也正在于此。

(文/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节选 来源:卢乡书院)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 | 中国美术界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