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将透视学、解剖学的科学理论运用到绘画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古典写实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多人物宗教题材绘画为主,创作了大量经典传世作品。到17世纪,油画艺术走向成熟,西方画坛出现了伦勃朗、委拉斯贵兹等杰出画家,这个时期的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神性的束缚,转向了表现普通人物世俗生活的肖像绘画,并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到19世纪历史画创作,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发展到印象派、后印象派,再到20世纪抽象、波普、观念艺术的出现,呈现了从文艺复兴至今西方油画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
中国油画的发展是从引进19世纪的直接画法开始的,将油画这个画种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发展到现在有100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绘画主要研究的是基础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绘画水平的问题。40年过去了,文艺事业发展得很好。由于近年来科技发展,如互联网、影像作品、数码媒体等的普及,给油画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中国油画要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水平?前景如何?
在目前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发展这么快,新的图像很发达。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国油画的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使当今的中国油画创作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作活力,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在此邀请各院校的代表油画家共同探讨交流。
(文/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靳尚谊八大山人油画 132cm×100cm 2006年
中国油画发展的困惑
绘画借助专门的技能显现人类的视觉感受,但真正的艺术是心灵诚实的感动。故而在最高人文的意义上,绘画是超然的精神劳作,是人类渴望获得纯洁、崇尚高雅、升华大爱、礼赞生命、敬畏永恒的审美展现。
杨飞云簪花仕女图油画 180cm×120cm 2012年
油画艺术传自西方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兴盛了百余年。经历五代油画家的努力,已积累了丰厚的本土资源。特别是近40年来,中国油画呈现出无比活跃的态势和无限庞杂的现象。纵观今日油画生态,实为繁荣与浅俗并存、困境与希望同在。绘面表现方式不断地拓展,但审美标准仍有待重新确认。油画创作大幅度地尝试,但语言本体的品质仍待深入探究,经典艺术的高度仍需敬畏,精神品格的恒久维度仍需仰望。尽管油画民族化曾走过不少歧路,但油画艺术的本土转换仍是当今油画家无法回避的内在命题。
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有的爱画画、善于画画、有绘画悟性,并在绘画艺术上作出世界贡献的民族之一。西方的油画是求“真”的艺术,以客观世界为主体。而中国的绘画是求“意”的艺术,以人为主体。由于东西方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所以走出不同的路径。西方油画不断地融合了人类在视觉原理上的科学发现,重视艺术家的理解质量与深度,成为了表现力无法被替代的全因素绘画。而中国画则在求意味、求境界、求品格上不断精进,强调艺术家作为人的质量与修养。
近代以来,西方油画和古老的中国画在我们国家相遇、相生,东西方绘画在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根基上不断地流变与转合。在油画艺术中国化、中国画艺术现代化的进程中见证着激烈的时代变革。基于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既定义传统的本源性,又强调时代性;一面梳理本土文脉,一面又必须借鉴西方油画的文化理论和事实的基础。今天的中国绘画必须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情怀与高质量的独特表现力,才能站立得住。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的油面界正以“古典精神的当代拓展、现实主义的中国情怀、绘画语言的中西融合”这三大方位的学术视野与文化格局展开其创作。
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全方位的飞速发展,中国油画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地标向两端展开,一批艺术家探寻了源头的古典,另一批艺术家奔向现代甚至后现代,从此完成了中国油画从古典到现代的全方位探索,使得今天我们拥有有史以来最大的油画人群、最宽的绘画视野与最好的平台条件。
当下的中国油画家似乎可以在古典与现代、抽象与写实的跨度之间自由地行走、自主地表达、任意地发挥。其实,艺术家在没有限制的自由环境中如何自处和自主地选择,变成了极为令人困惑的考验。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不都有益处。歌德曾有诗句说道:“这是各类创作的奥秘,克己能通向伟大,限制方显出高手,只有格律让人自由。”
在物质发展极度丰富的当下,艺术界的危机己经不在创造性本身,而在于人性品质与价值取向本身。艺术的当下悲哀是只追求艺术作用的时效性变化,替代了艺术的永恒价值。而绘画艺术的内在效果是在于其艺术生命的持久影响力和艺术质量通过不断地磨炼所达到的切实的感染力。真正的艺术水准来自承前启后的积累与创造,是接着前人往前走的发展,而非空前绝后的另起炉灶。优秀的艺术产生于磊落的人格与美的情感,无关痛痒的冷漠与物欲横流的宣泄都是艺术品质的大忌。纯正的审美是艺术生命的良知,没有感动的美是苍白的,没有美的感动是低层次的。我认同这样的理论:世界上有两种艺术,一种是马戏团式的艺术,一种是宗教徒式的艺术。前者身怀绝技,制造诱人眼目的“能品”;后者心怀信念,创造动人心魄的“神品”。而今天这个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时代,社会上根本不缺少诱人眼目、刺激感观的“能品”,而缺少能提升人的精神,激发人性中善良的情操,有益于社会风清气正的“神品”。
人类借助高科技和人为的金融手段快速发展,有太多的艺术手段被发明出来,使得大量的文艺样式爆炸性地充斥在我们的时空中,使人眼花缭乱。古老的绘画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和挤压,绘画本身必须以不断更新的水平展现它的本体魅力与独有的存在价值。到21世纪的今天,面对各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需要艺术家直面要害、反思原理,以务实的态度回应在实践中的新困局。
今日的美术界,谈论最多的焦点话题是“创新”两个字。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画家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古人,是他从事艺术最基本的素质。在不断地追求水平突破的实践里面必然包含着创新的元素。今天的画家只要动笔都是接着前人往前走的,如此还大谈“原创”,是否在理解上出了偏执。其实,我们都知道,从无到有才叫原创。第二个热衷的话题,就是画家大谈个性。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个性的,一个人的个性一刻也不曾离开过他。真诚是最完整的个性行动,看古今大师的经典,个性决定了他们的特征,而共性才决定着他们的水平。好的艺术的最高价值是在人性中激起共鸣的程度决定的。第三个热门的话题是关于作品的形式问题。把为什么的内容问题和怎么样的内涵问题之间分开谈论就会出偏差。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艺术才能不错的作品,因缺少深厚有力的内涵而没有感染力;许多内容纯正、气息健康的作品因缺乏艺术水平和表达质量而毫无力量。靳尚谊先生谈他看画的感受非常有说服力,他说:许多年轻人的画,你一看就知道他怎么弄出来的,但是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大师的作品你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是不知道他怎么弄出来的。可见,优秀的艺术都达到了“人人心中之有,他人笔下所无”的境界。
绘画艺术另一个当代困感是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消灭。当不断地打破艺术功能的边界范围,绘画艺术的标准也就无法确定了。失去判断标准的实践者如同没有路标和方向的行者,怎么赶路呢?每个画家自己说了算的标准,怎么在艺术的共信价值中找到共识呢?
特别是图像发达的今天,绘画何为?这是至今摆在具象画家头上的最困惑的话题。当照相术一出现,写实绘画就受到极大的冲击。首先,绘画中的造相功能,抓取记录事件的能力和表现故事的社会功能被图像拿走了。当然,绘画艺术也同时得到了解放,回归到绘画本体的审美功能上挖掘发展。当然,高科技带来了极为方便的成像功能,作为画家收集素材的工具,特别是抓取生活中动态的人、事、物的第一手材料是极其方便好用的。由于方便,也带来了画家写生和观察能力的退化,因此我们要高度警惕。事实证明,照片是写实绘画最好的“仆人”,同时也是最坏的“主人”。画家可以用照片而不是画照片,成熟的画家参考照片作为有效的工具,会带来创作上更为主动的自由。而由于照片是瞬间的截图,和真实比较,信息量非常有限。画照片画久了,会消磨画家的创作激情和绘画动力。画照片主要用的是临摹的能力,对于画多人物,大动态与特殊表情变得很容易。长时间慢慢地靠制作能力人为地做出一种画面效果是难以从内在感人的。
那种出色的绘画艺术感人的力量是来自画家在真实面前的感动,每一笔形和色彩是通过艺术家的观察体验生发出来的。随性、鲜活、生动,带着感情的温度。一个对写实绘画有抱负的画家一定要把握自己,可以用照片而不是画照片,不要离开真情实感的速写与写生的锤炼,否则会离真正的绘画越来越远。
绘画艺术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精神活动,积累了太多的经典。时代的发展对艺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社会对高端艺术欣赏的需求越来越提升,世界上的各种物质资源都可能枯竭、乏力和变质,而唯有优质的文化资源可以生生不息地承载人类的创作活力。一个民族的安全指数在于社会秩序和法治的建立,而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一定是靠优质的文化。今天我们国家14亿人求存的物质资源己经得到极大的改善,而求质的文化需求却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不缺乏文化才情,用世界一流的油画语言和高水准的表现形式,画好中国人的情志。表现好中国审美和中国精神是我们民族优秀古老的文化基因对时代的新要求。
(文/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
中国油画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领域不断变革,中国油画的形式和风格经历了多种变化。这种演变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于油画技法和传统的深入探索,更是反映了他们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交流、商业往来的机会及机遇。一方面,中国油画成为艺术市场、学术聚焦的热点,逐步具备了国际影响力,从国际到国内各种油画展览层出不穷,许多中国油画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获得了认可,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中国油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与此同时,各大美院油画专业成为报考的热门专业,也是美术类考生最向往的专业。
何军闻香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2年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下中国油画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点:
本体语言的困境
我们现在看到各层级的展览及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但活跃的背后体现出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油画的本土特色和文化身份的缺失,过度的商业化使艺术家迎合市场需求丧失艺术标准,原创危机使得作品模仿抄袭事件屡屡发生;作品过于照片化、卡通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油画发展的危机——本体语言危机。
进入21世纪,油画的发展似乎遇到了阻力,这种阻力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必须承认这种阻力一部分是来自市场。从艺术史来看,很难说哪一种风格是因市场推动而繁盛,一种风格、一种技法,甚至一种艺术种类由盛而衰,总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失去创造的活力、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艺术家陷入平庸的状态中。就油画而言,它在新世纪的状况就是语言的重复。
从传统的油画语言向图象的转型,意味着油画放弃自身语言的特性,借助于其他媒介表现方式。随着影像艺术的发展,油画的空间还将受到更大的挤压。事实上,当艺术家普遍采用图像的方式时,本身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危机,反而借其他媒介的优势随图像的方式进入油画。用照片代替自然,不仅技法上复制照片,甚至题材也来自于照片。这其中又分两类:一种表现为直接用油画复制照片或者制造出如同照片的效果;另一种是用传统技法再现照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照片逐渐愈发渗透到写实绘画,从早期的照片作为造型的参照,到照片的直接复制,最后可能全盘让出传统写实的阵地。当然,还有很多人在坚持传统,但从创作形式来看,图像的复制似乎比传统的再现要更丰富、更有力度。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中国艺术家在里希特的作品中看到了照片与绘画之间的可能性,似乎是为绘画走出一条新路。照片一方面作为图像的呈现,另一方面也具有现成品的功能,照片与绘画间的挪用,以填充的形式成为一种潮流。在当代,照片复制更被视为理所应当,我们从招生考试大量采用照片考题就可见一斑。
另外,当代艺术由于其复制性,使艺术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要求,在中国艺术发展的环境下,素养的缺乏是表现在对艺术和知识的掌握缺失。同时,当代艺术形态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是传统艺术亦转变为复制的技巧;架上已不是原来的架上,不是面对自然身心的直接表达,而是透过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再来进行二次复制。在这种语境下,一个非专业画家和一个专业画家,在技术上凸显的区别就被弱化,所以当代艺术在很多人的眼里,因为技术的淡化、弱化或者说消解,题材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这在年轻画家里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艺术市场的双刃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也因为这个大环境对艺术产了深刻影响。很清楚,艺术的生产不可能孤立于经济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系统内,逐渐形成艺术生产的制度,这迫使艺术家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支持下进行艺术创作,使他必须能以艺术家的身份获得资金的来源;他们要么主动迎合市场需要或迎合世俗趣味,成为一名商业画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艺术上这种两极分化比较明显。艺术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及地区,未进入市场的艺术家很难依靠作品来维持艺术的创作,他们大多仍然走着原来的路线,继续参加官方或半官方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这些活动实际上有着潜在经济背景。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很多刚出道的艺术家不是想着自己怎样画,而是想着别人怎么画,尤其是盯着那些成名的艺术家。年轻人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模仿的动机却大有不同。有些人的模仿是为了学习或最终超越模仿的对象,有些人则是为了在市场上挤进一席之地。
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艺术活动中出现利益共同体。这是一种利益的趋同,很多行业并不关心有多少艺术的意义,尽管有些评论家为它们冠上思想的光环,但行为的背后却是能获取多少利益,这可能是商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艺术来说则是一种悲哀,但这一点,青年艺术家们可能并不了解。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油画是最有市场性的,市场遮蔽的不仅是批评,还有艺术本身。怎样拨开市场的迷雾,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学院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艺术家大多出自美术学院。以往美术学院的教育制度,是围绕高层级艺术建立起来的,应用美术处于次要地位。近年来,学院艺术被大众文化所取代,现在的美术学院教育制度都是围绕着造型艺术建立起来的。从目前来看,传统的艺术教学正在发生变化,学院的方式与现代的方式并存交错,但都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从现在学院创作的情况来看,很多波普和表现的风格是主要风格。学院的创作主要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并非训练的结果,训练与创作事实上是脱节的,架上艺术则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上纠缠不清。这可能是架上艺术的特点,它从传统中走过来,总是有传统的包袱,问题在于有什么样的机制使架上艺术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其实我们知道,前卫的风格进入学院之后,也就意味着前卫的学院化和样式化。学院教学的反应,在现代艺术的教育体系和目标上并不明确,仅仅是为了风格而风格,更多的情况下往往取决于教师本人的风格倾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设计系的学生甚至优于油画系的学生,但油画系的学生对现代艺术主要还保留在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层面上,设计系的学生就在装置、公共图像、多媒体、影响等当代艺术的语言上进行创作了,在当代艺术中非传统的艺术手段往往显得更有创造力。写实艺术训练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所推崇的只是写实样式。一种技能训练,如果仅仅停留在没有价值的内容,使得技术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和创造的空壳。在当代艺术中,创作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社会提供了比传统的基础训练多得多的形式感受方式,什么样的机制使架上绘画有自我更新能力,造型艺术的基础不再是模仿和再现的技巧,而是艺术创造和观念,这也是我们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今天中国油画的发展面对图像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已超出了以往的视觉经验,它们交替而互动,为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契机,也使本土油画面临多重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提高创作水品,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努力回到绘画语言本身,重建中国油画艺术的深度;第二,重视绘画方法论的研究与建设;第三,油画创作中建构中国油画的深度与标准,同时关注时代的风貌。同时我们应该重点强调坚守学院这个培养艺术人才的阵地,引领学界正气,建立良好的艺术市场发展环境,加大对艺术领域的投入,设立高质量的奖项和艺术扶持政策,引导艺术传播,营造新型而自主的发展模式,以鼓励艺术家们的创作。
总之,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下,中国油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正视问题,重塑绘画的信心和责任,规划中国本土油画向正向发展的蓝图。
(文/何军,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在守正创新中获得新生
油画引入中国百余年来,从早期西画东渐的被动接受,到20世纪初期的主动汲取,从西画到中国油画,所呈现出的一方面是油画这一西方艺术典型语言形态在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大地上再次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更彰显出了中国社会文化演变所赋予油画的社会本土性和民族文化性。一代代优秀的中国油画家们为世界油画的构成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油画家们带着强烈的文化使命在欧洲500余年的油画语言系统中拣选出具象写实油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主流。尽管与西方油画发展脉络大相径庭,但却迫切成为了我们文化启蒙的现实需要,由此也为油画在中国的身份转化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社会现实的再次交融与文化艺术的深度碰撞,又将中国油画推向了时代的浪尖,西方新艺术的语言震撼与中国当下急转变迁的多元现实,为油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理念与形式语言,油画走向中国精神内在的深度自省与自我建构。可以说,通过写实的语言路径所打开的中国油画发展的全新维度,因中国现实应运而生,又在中国现实场域、社会景观和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发展创新,初步实现了油画中国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内在转化。而这期间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中国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所给予油画的时代风骨和中华意蕴。
庞茂琨伫立的妮娜布面油画 210cm×82cm 2020年
中国美术的发展其实也一直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文化中成长和推进的。作为油画专业的艺术家,大家都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及创作实践。中西文化本来是不同的东西,但通过长期的实践,越来越发现其中许多相通之处。比如,我们在西方古典艺术里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气韵之美,也看到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同样,我们也在西方现当代艺术中看到他们受中国写意精神、禅宗思想的影响。在这种相互碰撞、相互共鸣中,中国当今的艺术家已然成熟起来,在眼界、心性、品格上皆获得滋养和升华,在包容中感悟,在了悟中超越。这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优秀艺术家的共同体悟和状态。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一代都经历了完整的学院化成长。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古典原作来中国展出,油画家们开始近距离研究古典绘画。当时思想上是以回到绘画艺术本体为宗旨,同时,在创作理念上也确立了一个基本方向,即寻找生活中的典雅之美、静穆之美。所以无论是当时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还是都市人物题材,都赋予表现对象一种古典气质。也许,正是中国艺术家对西方古典的理解偏差,甚或中国人物形象及生活内容的特性,赋予了这种古典的另类气质。其实无论我们多么迷恋古典、认真研习技法,它只是一种表达的路径,而骨子里中国人内在精神和表现的生活内容、对象都是中国现代的,因而,最终呈现的思想肯定是当代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古典写实绘画风格的艺术家在中国开始成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创作队伍。古典油画语言是西方经典的传统语言方式,它不仅具有和谐、唯美的品格,又有写实、叙事的功能,既能让普通的观众接受,也能考验创作者的功夫和表达能力,因为好的古典风格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的全面素养,在技术难度同时也体现出创作者审美精神的高度。所以用古典写实的绘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最适合不过的,特别是针对一些经典的事件和重大主题的呈现,要求同时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永恒性,古典写实油画正好能发挥所长。中国的古典写实性油画创作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始终立足时代生活,不断变化的题材都在竭力捕捉最具社会现实性和代表性的一面,致力于古典油画语言与民族审美的结合,使中国油画在时代精神的表达中焕发新的光彩。大家努力通过形象塑造实现情感传递,在人物形象刻画中,既重视现场写生以保持人物的生动性,又力求超越表象所见,使人物形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呈现出强烈的精神性,让观者通过具体形象体验特殊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心灵与精神共鸣。
另外一个很特别的体验就是这些年大家都画了不少主题创作。原本一直认为主题创作并非适合今天的人来做,因为前辈们已经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主题性绘画作品。但通过这几年创作、评审及组织师生画主题创作,深感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新命题。其实主题创作也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和风格上接近老一代才叫主题创作,而应该是有自己特别的理解和创新,这种创作才具有意义,才能与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尽管是以古典或写实的方法进行也应该具有当代性和自己的个性。
从文化理想,到思想情怀,再到语言本体,艺术绝非是单纯的图式翻新,每一种视觉样式都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表现出其哲学观念、情感体验、精神诉求和时代特征。近年来的主题创作,使大家进一步深刻体会到艺术与历史、现实、文化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远远大于艺术图像之间的表象呼应。油画的民族化探索,需要在时代生活中不断寻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今天生动的现实,促使我们融历史与天地之精华,在吸收消化后生发出新的能量。因此,知识与技能的累积还需在现实的磨砺和精神的碰撞中去获得开悟,也才能品尝到创新的滋味。
油画传入中国开始就有了民族化的问题,几代油画家都在努力探索,其中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由于思想意识及客观条件的局限,往往将油画民族化的体验与实践简单化,常常是对一些中国传统形式符号的简单重叠与嫁接。但对于什么是更深入的、内在的民族化,并非真正弄清楚。也许随着国家的强大、民族的自信,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抑或化解,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中国油画民族化仍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
中国乃至世界,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对油画的迷恋者,那是因为油画本身材质的魅力,比如笔触、肌理、油层、色层产生的美感加之前辈大师惊人绝世的技艺,使油画的经典永远屹立在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人通过学习尝试,去拓展与再创造。虽然很艰难,但仍知难而前行,这种执着与真诚如同信念一样,也许会感动上苍,在传承与创新上能获得某种奇迹的出现。
另外,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一代的审美趋向正在发生着一些改变,近年来一些新媒体艺术的展览上观展者年轻人很多,他们是真正的热衷者。我们刚提到的油画材质的美,在他们眼里可能恰恰是他们鄙夷的“油腻感”,我们这代人欣赏和追求的体积感、空间感、层次感、肌理感等对他们来说并没兴奋之处。如果让他们喜欢绘画,他们更喜欢平面性的、抽象绘画、卡通绘画,从收藏界的兴趣转向也能证明这一点。
不过在中国,油画仍然是各美术院校热门的专业,每年报考的数量仍居高不下,历届全国美展上不乏众多的踊跃者。但从近几年的各类油画展、院校油画毕业展上看,油画的活力在日渐下降,相比之下同是传统专业的雕塑却呈现出生机。因为雕塑在吸纳新媒体新材料上比较容易,如与一些机械互动感应装置的结合,或者向装置化发展,而油画更多的是在画布上制造平面上的虚拟空间、图像、构成等,这些都受限于传统的模式之内。
今天的中国由于学画的人基数大,仍然有大量从事油画创作的喜欢油画的年轻人和专业学生,他们多以写实的方式在创作,同样也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参加着各类国展及专业性展览。从技术层面上看,有相当规模的人具有了较强的写实能力以及驾驭画面的能力,在制作技法风格语言上皆能达到成熟的标准。但总体而言存在明显的模式化倾向,从创作方法上看,多数是以图像作为简易的素材途径,通过照片进行创作,既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也缺乏对形色的提练过程。从技术层面上看,缺少对油画材质的程序性体验,多以照相写实填充方式进行绘制。另外题材类型化、套路化严重,以对成功者的模仿为自己的创作准则和方向,而没有独立的生活感悟以及独立的实验和独立的发现,更没有对新时代的创新意识,这样的作品显然是不能打动人的,也是没有新意和独创性的。
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必然带来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的多元化。现代主义以来,反叛传统成为艺术发展的主要命题,从形式语言到观念创新,再到材料、媒介的创新,带来人们欣赏和审美的改变。传统的语言方式和媒介的生存空间受到挑战。油画这种传统的画种,特别是以写实为目的的架上油画,更是被挑战的对象。在国际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应用和影响,装置、影像、摄影早已成为当代艺术的普遍创作形式,而进入网络数字时代,特别是近年来的智能科技迅猛发展,新媒体艺术更以全面爆发的态势铺天盖地而来,对架上绘画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AI智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了人们无法想象的快速进步,引起很多行业的恐慌。一些图像生成软件迅速升级,可以完成你提出的任何要求,而生成图像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又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绘画会不会死亡的问题。本来手工绘画在强大的历史经典和高峰之下,已很难超越和原创出新高,现在人工智能软件的自我学习,短期内呈几何倍数的升级,绘画真的到了面临思考如何生存的地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科技深度植入我们生活时,特别是最近AI技术惊人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手工绘画应该怎样应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但我总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之中,任何历史的经典和我们正经历的生活都是我们可贵的资源和财富。无论社会现实怎么变化,它都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来源、观念来源,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而陈旧的内容,也可以在新的语境中通过新的方式呈现,包括古典绘画语言可以在重置与转换中获得新生。
绘画如若是手工性的,那它必然是围绕独立的方法而进行的,这里谈到的方法即指在对形体、物象的表现中的时间性、程序性和效果呈现进行设定和掌握的具体法则。在艺术的体验中,过分强调绘画方法会削弱艺术中其他重要的因素,诸如情感、观念等,但完全不谈方法就无异于否定了绘画的基本意义,或者无法将绘画这一行为上升为语言意义上的精神表述。另一方面,方法仅仅是一种途径,最终是为了传达观念与情感,因而,成熟的方法不应是让大家仅仅停留于你的方法自身而无法感受作品的思想与总体情绪,而是通过方法的暗示或导向达至最终的目的。所以,特殊的方法体现特殊的情感与观念,特殊的情感与观念又呈现于特殊的手工体验之中。
长期磨练并体味于绘画意趣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绘画中的形与痕会真实呈现出作画者特定的性格与品位,这就是我们能在任何时代背景和艺术思潮限制下的历代大师中明显区别出他们不同秉性和个性倾向的缘故,这种差异感是很有趣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它让我们在共同面对一般视觉经验时,发现和创造形与象、势与境,提供给人们想象与臆造的空间。同时,这些痕与迹是最真诚的,包括了作为人的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哲学体验以及人的独立意识,这些是AI智能无法代替的。
因此,只要我们赓续中外优秀传统,用真诚之心拥抱未来全新的生活,以手工性发现和挖掘新的题材、新的形式,寻找新的精神体验,架上油画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文/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寻求个体经验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共振
传统意义上由材料属性定义的油画概念如今已经被打破了,今天的油画艺术展大都已将丙烯和其他平面化的综合媒材作品纳入进来。因此,随之而来失效的问题包括油画语言的纯化等。在西方,作为材料属性的油画从以坦培拉为基底的多层罩色画法到纯粹油画媒材的混合技法,及至印象派的直接绘画,100多年前基本就终结了传统意义上的油画。现当代艺术潮流和运动为今天的架上绘画提供了另一番的知识图景,包括观念的维度、材料的实验性等。
范勃背影之一布面油画 80cm×60cm 2021年
今天中国油画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绘画。西方绘画近百年的探索几乎已经穷尽形式层面的创新,中国油画是否还能在绘画性所关涉的形式层面推陈出新,如果不在形式层面,又将怎样在精神意蕴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
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发展中,一直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潮纠缠往复:一方面是向西方学习所谓正宗的油画语言和技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作用,又希望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油画语言。当然,在学习西方哪一个流派的选择上,也产生了分歧,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烙印,这种学习也始终不断与中国艺术发展相结合,近百年来,很多经典的作品无不体现了这种学习的特点。总体而言,西方绘画作为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参照系始终存在,并且在很长的时期内,由于交流的阻隔,对于西方油画的经典,都是通过图像的方式获得认知,由于图像和原作之间的差距,对于西方的经典往往存在误读,这种误读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另一方面催生了学习油画技巧正统的思想。今天,随着国内艺术家眼界的开阔,对于西方经典作品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态来观照了,原来感觉很神秘的油画技巧也逐渐祛魅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创性的图式和开放的语言创造,真正困难的不是技巧的传承,而是原创性的突破,这将逐渐成为艺术界的共识,这背后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中国艺术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有赖于艺术院校和社会各界艺术团体破圈交流、资源共享,打造中国艺术发展的平台。
一方面,当下的西方绘画在艺术的层面作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已经不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大量的作为商业的绘画已经远离了艺术的范围,这从西方的美术学院的教学就可以看出端倪。写实绘画能力训练已经不是学院艺术教育的基础,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相关的工作室进行选修。思想的动力取代技巧成为艺术创作的首要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不断地有年轻的西方艺术家以绘画的方式亮相,并且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在国际拍卖市场取得很大的成功,可以看到,资本还是很青睐绘画的形式。市场成功运作的后面是美术史研究的背书,是一整套艺术评价标准的建构,这是为艺术品定价的基准。近年来,中国市场也成为国际艺术资本倾力推销的地方,这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艺术交流,但另一方面需要警惕的是,这实际上挤压了国内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这也使中国油画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展览进入中国,西方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也开始来华展出,这确实证明了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越来越成为受西方重视的新兴市场。随着交流的直接与深入,中国绘画界迫切需要建构和完善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形态的理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践开展的时间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社会的极速发展变迁又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出现更加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
中国今天的绘画发展必然依托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基于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国家叙事展开,现实主义题材美术创作在新时代蓬勃发展,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方式,叙事性绘画重获生机。当然,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并不必然地与写实风格绘画划等号,表现性的风格或是材料的综合都可以成为现实主义的方式,叙事的方式也是可以多样化的,可以吸收其他艺术种类创造的成果,不断开拓新的叙事方式。国家形象的建构是这个时代赋予绘画的重要社会使命和发展的空间。叙事性绘画未来的发展必然与学院教育相结合,年轻人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力是最强的,但在最有感受力的时候往往缺乏有效表达的能力和途径,这是学院教育需要解决的痛点。广州美术学院正在做的叙事性绘画本科实验班,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进行的教学改革。
今天中国油画在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的实践中,开始卸掉包袱,油画语言问题可能不再成为某种困扰,油画只是众多艺术表达媒介中的一种,在众多具有留学背景的青年艺术家身上,与世界同步的艺术表达已经实现,在这一点上,中国油画创作可能不再具有问题的特殊性,而是变成当代艺术创作的普遍性问题,比如思想的维度、观念性的表达和实践的方法等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绘画传统的国度,我们还是具有比较强力的心理优势将油画这种外来的画种进行本土化的吸收。中国油画固然已成为中国人表达自己精神状态的特有艺术手段,但这并不能成为自我满足的原因,中国油画依然要尝试寻找国际共通的评判标准,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为什么莫奈、梵高可以超越文化属性成为国际共同承认的艺术大师,中国未来是否能产生国际影响力的绘画大师,带领中国文化有效对外传播输出。
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兴未艾,从传统的继承到当代的发展,不同的艺术家群体有着多元的思考方式和发展路径,但都离不开对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审视,这种审视必然包含着一种批判的精神。艺术家的个体经验需要被重视和挖掘,在笼统的风格泛化的讨论中,真正有价值的是个体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时代境遇的独特体验,这也包括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观照西方文明的经验。个体经验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共振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媒介的不断创新,也促进了绘画的改变,打破材料的限制、交叉融合是发展的趋势,不断寻找新的视觉呈现是绘画发展的内在需求。绘画从19世纪开始逐渐与美学分道扬镳,而越来越接近哲学的思考,但绘画的视觉化特征还是有别于哲学的观念,观念的表达需要转化为适当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绘画如何呈现视觉之外的诸感觉的联通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绘画在今天的时代,有着多重的使命和担当,既可以有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性,也可以有为社会而艺术的介入性,只有多元的发展路径才能促进中国油画的繁荣发展。
(文/范勃,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应站在油画的立场利用图片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艺术贵在创新,这是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会面对的课题。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无所不在的世界,图像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导视觉模式。只要一部手机,人人都能轻松地索取图像、制造图像。大环境之下,图像对于绘画的影响也超乎想象,与图像有密切关联的油画创作,在近些年的全国大型油画展、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和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展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刘仁杰离岛布面油画 140cm×120cm 2020年
绘画与摄影是视觉艺术中的两个门类,同属于观看的艺术,有相似点,更有本质区别。摄影是人通过机器的间接表达,绘画则是人通过心与手的直接表达。有意思的是,从19世纪照相术诞生之时起,绘画与摄影就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初期的摄影创作处处摹仿绘画,无论是构图、用光,还是艺术审美,而画家使用照片仅仅是作为创作素材,因为同写生相比,照片来得更便捷,省时又准确。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器材的快速更新和传播媒介的迅捷,造成了图像的空前强大,图片的形态、创作理念反而又深度地影响了绘画,图像改变了画家的认知体系和观看方式。油画创作中的图片化倾向从积极的方面讲,图片的介入打破了油画旧有的传统审美惯例,拓宽了创造的空间,也为油画艺术语言的当代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油画是一个有历史、有深刻内涵的画种,油画创作中的图片化倾向又会产生许多问题。在资讯发达的当代,流行的图片风格和创造观念很容易快速传播,而被大量模仿,从而失掉了独立思考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如果油画的创作过程抛弃传统审美只是简单地从图片到图片,发展下去只能是寻求新颖与刺激,在形式创造的浅层表面上循环往复,绝无可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图片化也会逐步消解油画独立存在的价值,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归传统、研究传统。
我们要注重表达个体感悟,避免机械复制,珍视油画所具有的个人化与手工化的特点,因为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和有效性是通过物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除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内容、观念、形象外,我们从中还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油画审美不等于图片审美,油画有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个有历史的、独立的画种,其特征是不可能仅仅体现在颜料的使用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上。中国画有笔墨说,油画当然也有,中世纪的画家们在坦培拉绘画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寻觅,终于找到了适于绘画的干性油,这种油既能干燥又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流动,方便运笔,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亚麻仁油和罂粟油。围绕着干性油的使用,便逐渐形成油画表达的各种方法与审美特征。比如:凡·艾克的透明画法;卡拉瓦乔、伦勃朗光的运用和罩染技术;鲁本斯的暗处薄而透明、亮处不透明而厚重的画法;印象派的笔触运用与直接画法……绘画的精华在于“绘”,大师们都是透过手和笔的数年反复运作,终将个人的心灵和气质融为一体,进而转化为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精神力量,从而构建了油画审美的基础。500年后历代大师们的作品仍然滋养了今天的艺术家,培根用表现的形式画出了很好的油画;弗洛伊德、洛佩斯用写生的方式画出了很好的油画;里希特、图伊曼斯、博伊曼斯运用图片仍然画出很好的油画;而罗斯科则运用抽象的形式同样画出很好的油画。他们都是在研究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造与表达。
因此,要在油画创作中强调“绘”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办法提高画家的油画审美层次。全国油画展的评画标准也应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借以引导画家重视油画本体语言的表达,提升油画创作质量。同样引起重视的还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大家都知道,欧美的美术学院大都不以画种来分专业,有的只有自由艺术系,尽管这样,当代最为优秀的油画家仍然出自欧美。重要的原因是艺术环境,油画起源于欧州,欧美有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里的经典作品可研读,有大量的文献可查阅。当一个从艺者一旦选定用油画作为自己表达的媒介,会比较方便地从中找到最适于自己表达方式的方法。中国就不同了,油画是外来画种,我们没有这种艺术环境,而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就必须要担负这方面的重任。
目前的现状是,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大都考图片,因此,学生的考前专业训练就是临摹、运用图片,考生的艺术审美也基本建立在图片审美上,对油画所知甚少。所以,即便是入学后,面对模特写生也无法改变图片的审美影响。因此,油画专业的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讲就是如何建立学生的油画思维,要有专门的教员、系统的设课来解决这个问题。要把油画基础教育和素描、色彩、创作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想油画基础教育的设课应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油画作品欣赏课,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技术风格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解析其内在结构、成因和特点,并有选择地临摹来提高学生的油画审美意识,以对西方传统油画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有准确的把握。二是油画材料技法实验课,专业的传授油画各种类型用油、颜料、画布基底、画笔画刀等工具材料的使用特点、性能、产生的效果等等。通过学习,有效建立油画思维,体验感知油画的独有魅力,真懂油画、真爱油画,才能发自内心去努力追寻。当然,一切认识传统、研究传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返回传统,而是从传统中吸收有益的元素,以新的姿态重新开始。
同当代艺术其他媒介相比,油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当代语境下的油画创作如何变换表达方式,以适应发展中的时代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油画创作中图片的介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站在油画的立场上去审视图片、研究图片、利用图片。理想的油画状态是,既充分体现出油画本身独有的魅力,在表现形式和观念上又当代。
(文/刘仁杰,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多元、动态是未来绘画的走向和趋势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不愿去亲近那些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细心体味和长久凝视的绘画作品。数字图像时代特有的快速和躁动使得各种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得到迅速而繁复的传播,这不仅让受众拥有了更多文化消费上的选择,也给绘画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不得不以卓越的创造力应对绘画的边缘化和失语的危机,在这种接受环境恶化和创作思想迷乱的双重进逼下,“绘画死亡”的论调再次甚嚣尘上。
徐文涛空舞布面油画 200cm×260cm 2019年
其实,在近代艺术史上,绘画就曾多次接到死亡判决书。据说在1839年的那个夏天,法国著名写实画家保罗·德拉罗什看到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后,说出了绘画死亡的断言。然而,20多年后,日后被称为“印象派”的几个青年画家将强烈的色彩引入再现性绘画,以色彩语言的张力使绘画得以继续振作。不过再现性绘画终究是抵达了终点,塞尚、修拉、梵高和高更等人将绘画导向了非再现性的秩序、情感和素朴价值观的追求,为绘画的现代主义形式革命开辟了道路。很快,现代绘画在马列维奇的黑白方块中走向了至上的理念,形式已趋向归零。这似乎应验了黑格尔的预言,“最大的可能是,艺术已经失去它真正的真理和生命,并且被运送到观念的世界”。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艺术完成了其使命,将走向哲学。绘画又一次被判定死亡。
这段话不仅是对油画目前的所面临的现状描述,也是绘画这个传统的专业方向在整个艺术生态里面的处境。油画作为经典的画种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气质,如同古典歌剧和交响乐,大众欣赏这一类传统的古典艺术时往往附属于某种“灵韵”。“灵韵”是本雅明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区分古典传统艺术和现代大众艺术的关键,又被称为“灵光”,传统的油画艺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此带来独特性和距离感而产生出灵韵。我们知道早期的艺术源于宗教,艺术从一开始就诞生在教堂这种特定的空间,后来进入美术馆,也是纪念人类精神的活动场所,人们欣赏油画艺术一定要到这种特定的场所,并且要有一定的仪式感,把欣赏艺术当做具有美感和神性的享受。另外油画作品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即使再高超的画家也不可画出一模一样的画作,即使同一题材也有不同的呈现效果。这种欣赏艺术时对空间、时间上的要求,独一无二的体验感并由此而带来某种距离感、仪式感,带来某种“灵韵”。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复制传媒的普及,这种“灵韵”就逐渐消失,用100年以前本雅明的话说就是“机械复制时代灵韵的消失”,到如今只不过换成了数码图像复制。特别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在家里都有手机,在手机里看电影、在床上看名画,所以说机械复制的大规模生产,破坏了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距离感,使得他们不再是被仰视的艺术,而是被普罗大众消费的产品,随着工业技术大规模复制这些作品,对比原有本身的艺术,这些商品丢失的大量的信息,再高级的相机也无法捕捉到原作的细节,也缺失在教堂和美术馆现场的体验感,同时也造成了仪式感的缺失。
随着传统经典绘画中“灵韵”的消失以及现代艺术大规模复制对艺术审美的冲击和颠覆,如何坚守、如何保持定力,是对传统以外的艺术保持敌意,还是持有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是当今每一个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在学院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和定位是全方位的,我们不止是培养掌握某种技术语言的画家,而是要培养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艺术人才,应该是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定位。在纵向上是对美术史的梳理,特别是梳理现当代史,即使对现当代艺术抱有敌意,也要有深入地了解才能进行剖析和批判。在横向上要了解当今世界艺术生态,包括美术馆系统、美协系统、画廊、博览会、拍卖商业系统,还包括同时代活跃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等。只有在横向和纵向上准确地定位,才能给自己未来的艺术道路作出判断。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通过“A3计划”项目将艺术家的作品带入艺术现场,乃至社会中,包括美术馆、画廊机构,甚至书店、咖啡店、商城等小型场地,以服务社会和大众。
未来绘画的走向和趋势,应该是多元和动态的,我们知道在古典、写实绘画追求立体、逼真、透视准确等再现性的形式语言,而在现代主义那里是非再现的、平面化的、媒材化的,在形式语言上对艺术本体的追求,而在当代艺术那里又引入了观念的导入。当今,各种艺术思潮影响着绘画,使得绘画进入了一个多元糅杂的时代,造成绘画的创作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绘画的边界也变得模糊,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知:
一是对于非再现性的绘画作品,来自于现代艺术的抽象绘画近几年在国内各种艺术空间得以流行。这种对形式主义的追求重复于西方上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的老路,大部分所谓的抽象探索作品我们都能够找到100年前所对应的风格,而且还失去了当年的先锋性,沦为中产阶级的消费商品。而那些企图在中国传统文化找到灵感的抽象意象作品,往往浮于笔墨形式的表面,而非具备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传承,很难出现像苏东坡那样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的大家。
二是对于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写实也好,具象也好,更应该具备其叙事性、文学性,也就是要讲背后的故事。以色列作家尤瓦尔瓦·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人类之所以成为智人而优于其他动物,比其他动物更高级,就是人类掌握了语言,不仅仅掌握语言,而且会讲故事,有一种虚构现实的能力,并以这种方式创造各种莫须有的传说、神话,形成宗教、党派、公司等各种组织,形成了组织能力,随着语言由此进入抽象领域,这就是所谓认知革命,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在当代绘画里就是我们说的绘画中的观念。在商业上有一种说法:顶级销售卖的不是产品,而是观念。如果一件作品后面有故事,只能会使作品更加让人信服、感人,转播得更广。
三是场域感,有艺术起源于宗教一说。确实,绘画与宗教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是一个从教堂到美术馆的过程,教堂不仅是一个被日常空间隔绝开来的神圣领地,同时也是聚集着各种感性设置的场所,从视觉到听觉、从语言到音乐、从感性到理性、从信仰到迷狂,教堂是最为壮观的艺术宫,既是剧场又是画廊,既是音乐厅又是教室,所有门类只是服务于唯一目的,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性和超越性。绘画只是进入了美术馆以后成为单一的门类,弱化了场域感。艺术作品要与空间、光和观众的视域方式相关,和环境的关联中被生产,观众对整体场域的感知成为未来的工作领域。比如美国画家罗斯科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罗斯科教堂,试图唤起宗教的体验,在教堂的东、西、北墙上,罗斯科将其作品组织成三联画,如同传统的祭坛。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过去那些宗教杰作那样,引发巨大的精神碰撞,从审美与精神上为人带来治愈与平静。
最后,绘画还是涅槃在其死亡之地,思想观念寓于绘画之中使绘画得以重生,并以更加多元的可能走向我们。重生后的绘画纯化语言以更好地传达观念,关注社会问题以期望世界变得更好,重回写生以在当下境遇中实现绘画的真理性,融入数字技术以实现新的蜕变……绘画的不死之姿似乎提醒着我们,它是经过多次涅槃重生,以流变的图像展示自身的。
(文/徐文涛,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
从“国美经验”谈中国油画的问题与机遇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的现任教师,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也曾参与二级学院的研创与教学管理工作,并且长期以来从事主题性绘画创作并参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系列工程。本文就个人在油画的创作实践与教学中的认识与体会,并结合近些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以及成效,谈一谈中国油画现状与发展趋势。
何红舟桥上的风景布面油画 235cm×195cm 2014年
发展现状与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活跃、开放的氛围促成了中国油画的多元化发展。但概括来讲,油画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条轨迹:一条是在改革开放前期的20多年时间内,中国油画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形式的模仿与再生,从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一直到装置、观念艺术,中国油画界的中青年艺术家都有所涉及,其中以“85新潮”为主要代表的发展轨迹明显突破了油画语言的范畴,逐步形成了目前新媒体、实验艺术等多种门类;另外一条路径展现的是中国油画承续油画传统精神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内重要的油画家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面对西方原作经典进行油画语言的深入研究,从而形成具有新古典特征的中国写实油画语言与表现形式。同时,油画家们注重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抒情与写意的油画形式得到发展。从这条路径不难看到,有许多艺术家坚定遵循在油画语言范围内的创新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国油画呈现出较大的活力。其中不仅有从全国到地方美术家协会、学术团体所举办的各项展览的推动,艺术市场的助力也功不可没,尽管这是一把双刃剑。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无论是传统的写实油画还是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化推动了艺术商品化的进程,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术标准无法衡量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资本的任性运作导致艺术市场的乱象,直到金融危机出现后,市场方才开始回归理性。艺术市场在这一时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却为后来全国重点美术学院开办艺术管理、艺术鉴藏专业埋下伏笔。2005年推出的国家和省级的系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将艺术价值与绘画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作用相联系,使得中国油画在题材与表现形式方面都有所突破,促进了以上个世纪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油画面貌的进一步形成。
2016年—2018年,先后在法国、意大利举办的“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的作品基本反映了中国油画创作的水平。一些成熟的艺术家,从表现形式与内容的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国油画的整体面貌,他们掌握了娴熟的油画技巧及其语言,表现的题材也相对稳定,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主题与形式。目前,中国年轻一代油画家的成长已成为老一辈画家关注的对象,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视野以及较为过硬的造型基本功与绘画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综合展或单项展而崭露头角。目前中国油画的整体水平与西方美术史油画盛期的作品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随着时代变迁,西方的架上绘画早已边缘化,中国油画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综上所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成为中国油画在发展中呈现出的总体特征。而油画语言的研究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推进,成为最近一个时期中国油画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是形成中国特色油画的主要途径。
如何提高创作水平
这个问题包含了中国油画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具体而复杂的问题。在2000年以来的20余年里,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油画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互联网的急速扩张带来了新媒体的兴盛,图像以及动态影像借助手机、互联网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图像、影像无所不在的世界,图像时代绘画何为?油画的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再次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艺术市场的无序扩张与极速收缩,艺术市场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将失去积极的引导作用;自2005年以来,连续多次、持续多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工程的组织方式、艺术家创作的得失、优秀作品的宣传、创作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亟待进行有效的总结与梳理;体制内的展览如何提升办展质量,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还要在展览方式上做一定的调整,以便较为全面地展示画家的艺术创作。
中国油画面对的问题实际也是世界范围内绘画所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以及浙江油画发展中的一些实例谈谈应对的方法。浙江作为中国油画的重镇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中国油画现阶段的问题,并提供了“浙江经验”或者说是“国美经验”。
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推出了“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2022年底,在杭州举办了“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两个大展尽管相隔八年,但可以说是集中展示浙江油画百年发展的重要展览,展现了浙江油画百年来在创作实践与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以及发展路径,呈现了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在2014年的“国美之路”展览的“传习篇”中,呈现了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自建院建系以来的教学与创作实践,特别在2000年以后的教学中,集中展示了油画系开展工作室制教学的状况。进行工作室制教学基本上对应着中国油画多元化的发展现状。其中,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就是国美油画系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具象表现绘画研究与实践的延续。
中国美术学院在上个世纪末,以许江、司徒立为首的教师团队针对“图像时代绘画何为”这一世界范围的命题,借助西方当代哲学现象学的研究,以写生的方式重返艺术源头,从观察与表现、体验与体察等系统的教学方法入手,开展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与艺术实践,为传统学院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时,全国的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由于受到西方当代艺术以及绘画图像化的冲击,写生这一在西方延续数百年,在中国延续数十年的基础教学模式已是岌岌可危。但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基础教学,牢牢把握写生作为基础教学的重要方式,赋予写生以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新意义,从思想认识层面重新塑造绘画的价值,坚持数十年并形成中国美术学院在素描教学以及油画研究方面的特色,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面对图像时代如何作为、在教学与研创开展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一个重要策略。
在开展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的同一时期,全山石退休后,开始遍访欧洲博物馆研读原作经典的历程,追寻探究油画本体语言。全山石曾谈及以中国人的眼光重新认识西方油画所达到的高度,是对西方绘画的再发现。这一阶段,在山东美术出版社的支持下,全老师编辑出版了大量西方油画家的画册,并在退休18年之后,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了艺术中心,逐步实现了不出国门就能让更多的国人欣赏到欧洲油画原作的理想。2016至2017年,86岁高龄的全山石老师办了首届油画高研班,当年,靳尚谊、詹建俊、钟涵等诸先生都不辞辛劳数次到杭州为学员授课、讲评,这批年轻教师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2021年,全山石老师决定与学校合作再办一届高研班,相信学员们能感受到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油画家们对他们的厚望。
近十多年来,浙江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以及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等创作活动中,无论是作品入选数量还是质量,在相关参加的院校或单位中均位列前茅。通过这一系列创作活动,中国美术学院表现出几个特点:以团队参与创作,在创作集体与集体创作的氛围中提升创作质量,实现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在创作中展现了中国美术学院多年来磨砺油画语言的成果;以创作反哺教学,学校实施“一工工程”,将美术学各专业方向的第一工作室作为坚守传统血脉的阵地,建设核心课程。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学院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形成的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油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国美经验”。
通过以上三个事例,借此表达我对于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认识。
油画不仅是一门技艺,它也是我们认知世界、认识自我的媒介,包含了人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的世界观。油画作为一门语言,有其形式与表现的内容,但必须结合得体。因此,掌握油画语言需要得其要领、需要技巧,技近乎道、道近乎技,需要技道相映。由此不难看出,油画在不同的时代不管面对怎样的挑战,依然会有生命力,这是由人的生命力所决定的。中国油画发展中的问题与机遇同在,对于当前主题性创作的不断开展来讲,这是油画创作的一件好事,是中国油画发展的机遇期,油画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油画事业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油画确定了发展路径。
(文/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原院长)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