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18 08:48:08
听新闻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由中国美协、中国民协主办的“《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展”7月15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寄情大湾区》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近期的创作,记录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伊始的社会风貌。

静谧中的脉动

——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潘鲁生是行者。自选择民间文艺这一领域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以来,他不停歇地行走在田野,行走在田间地头,在传统村落和作坊间,他探访手工艺人,在精致或粗放的作品中流连沉吟,与知名或无名的手工艺人交流创作经营的甘苦。他在《美在乡村》一文里写道:“乡村的文化,乡村的生活,既是我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是生活和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乡村,进田野,探访村民,从民艺生活流里亲历乡村的变迁,深切体会到乡村社会个体的、村落的、社会的生命存在,感受到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积聚。”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展”现场

潘鲁生在《美在乡村》这本书的绪言里夫子自道,为理解《寄情大湾区》提供了一个路径。但同时,艺术创作又不同于理论文章,《寄情大湾区》的艺术创作内涵之丰富、感情之幽秘,与潘鲁生对乡村文化体验的直白表述,对乡村之现代变迁及其遭遇的摧残的控诉,对国家付诸乡村抢救、开发、合理利用的献计献策,完全是两个领域的文本。读《寄情大湾区》美术创作,流连于粤港澳村落、街区、渔港、棚户、招牌、码头、古镇……品味其中浸透的不舍、痛惜、幽思和礼敬,为我们理解潘鲁生的艺术创作和学术追求之情怀,提供了支撑。

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是潘鲁生作为学者兼艺术家的两个轮子,而主导两者的是服务民族和社会的文化人情怀。据2019年的资料,潘鲁生探访民间文艺和传统村落点,足迹已遍及全国全部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涉及到131个市县,调研了民间文艺绝大部分门类。按照他走进田野的工作节奏,最近五年所踏及的地区和探访的民间艺术家、涉及的民间文艺种类,会更为丰富、更为全面。这里面,既受到作为学者、艺术家的情感驱动,也有作为文化学者的使命意识,当然更有力量的,是作为全国民间文艺领头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救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当担。潘鲁生的探访和调研,为政府出台政策法规保护传统村落、振兴传统村落提供了坚实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也成为他一系列关注民间文艺、关注乡村的艺术创作所积累的素材,积蓄着创作激情和思想动力。近年来,受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驱动,潘鲁生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艺事业,频频走访大湾区,深入粤港澳各地,探访民间文艺聚集区域,看望民间文艺工作者,为创新发展民间文艺把脉问计,深入香港、澳门古镇名村渔村码头。进祠堂,感受同根同源血脉传承;入陋巷,聆听金戈铁马斑斓变迁;临海风,吟咏百年沧桑繁华遗梦。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展”现场

潘鲁生的美术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粤港澳大湾区民间生活长卷图。作为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潘鲁生擅长画花鸟山水,我见过他画的迎春花、牡丹,是美术界的“招牌”,有很高声望。但在大湾区,他却专注于民居民社街道古镇,完全无意于山水花鸟,映入眼帘的是祠堂、是村落,是渔村、山居、码头、大院、老街和矮墙,是凋敝的棚户,冷清的小饭馆,是妈祖庙,是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这些艺术表现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民众聚焦的生活场所,它们背后,都站立着百姓群体,伴随着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用平凡的一生写就的历史和社会。它们远离霓虹灯,远离车水马龙,远离喧嚣闹市和现代化设施,潘鲁生通过冷静平实的笔墨,展现出一种朴素的民众生活方式,显示出粤港澳三地民众共同的历史和传承。这些场景汇聚在一起,犹如血脉交融于一体,形成了“大湾区合奏曲”。这是大湾区的黄河曲。

读潘鲁生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美术创作,突出的感受是静。安静,沉静,寂静,悄然无声,杳无人迹。哪怕是在祠堂,在大街,在世居大院,在原本人声鼎沸的渔人码头,都静得让人心慌。我们静静端详着大万世居、龙湖老街、上岳古镇,欣赏着葵涌码头、长洲岛、大屿山岛、大澳渔村,或者官也街市、协利船厂、路环红房,这些平时欢聚热闹之处,在潘鲁生的画里,都寂然无声。你读着这些场景,读着大万世居枣红色墙体上书写的对联,屋檐飞动;抚摸着惠东民居暗黑的矮墙,汕尾人家紧紧依靠着的平房旧屋,打量着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和妈祖庙庄严的门面以及飞动的屋檐,土红色的庙墙带来了尊严和气势。一种难以抑制的律动在心间怦然而起,悄悄地,这些静立之物与其相依相随的民众、烟火、历史,以及拼搏、挣扎、欢笑、悲伤、哭泣和喜悦,都纷纷涌上心头,一时间,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充斥着画面。画面的静不复存在,你的眼里、心里开始脉动起来,时间参与了画面变幻,人群挤进了画面,声音在画面里响了起来。那矮墙陈旧的色泽鲜活了,那沉默的招牌活泛了,那庙宇、飞檐、门联、厂房、街区、码头,都荷载着丰厚的内涵充盈了生命力。它们好像瞬间奔涌进你的心间,你甚至无法清晰地表达其中的意义。待你平心静气,却看见墙、庙、大院、民居依旧静静矗立着,渔村、码头依然如故,但是,你知道,一切都得到了改变,墙体有了生命,牌坊有了情感,码头下春潮涌动,杂居的大院里有了生气。潘鲁生的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创作,把变迁体现在静止中,把呐喊隐藏在沉默里。这是艺术的一种境界。这当然不是简单的传统中国画,这是现代艺术的精神。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展”现场

潘鲁生之学之艺根在民间,源在民间,但却不止步于民间。他善于用民间的元素展现当代人精神和情怀,引领现代生活情趣,比如他创作的大漆画,沉稳却不失朝气;他创作的鲁班线条构图,洗练爽快而意味丰厚;他画的门神,线条富有质感,画面安静祥和,体现出民众喜爱的浑厚精神。这些创意都涵蕴着艺术的当代气质,是在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后的领悟。

我理解,《寄情大湾区》把潘鲁生立足民间、指向当代的艺术思想尽情表现出来了。

(文/邱运华,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相关链接

7月15日,“《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创作和民艺调研两个单元,展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创作的彩墨作品32件。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潘鲁生多年来致力于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路,他长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田野调研点,观察文化发展与产业融合之路。五年来,他寻访文化古迹,走访手艺人,临景写生,足迹几乎遍布了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他从熙攘的老街巷中,体味着时代发展的印迹;他于盛大的祭祖仪式中,领悟到了香火相续的绵延;他在都市涌动的人流中,感知到了文化乡愁的寄托……这一切凝视与沉思,又被他用彩墨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寄情大湾区”系列彩墨作品,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呈现了大湾区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文化景观,新旧交织,时空交错。

据悉,展览在山东美术馆首展后,还将在深圳、澳门、香港等城市巡回展出。

潘鲁生《寄情大湾区》作品精选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粤·上岳古镇(局部)(纸本·彩墨)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粤·围龙屋(纸本·彩墨) 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粤·大万世居(纸本·彩墨) 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粤·汕尾人家(纸本·彩墨) 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港·避风塘(纸本·彩墨) 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港·葵涌码头(纸本·彩墨) 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港·大澳渔港(纸本·彩墨)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港·大澳渔村(纸本·彩墨)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澳·官也街市(纸本·彩墨) 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澳·妈阁庙(纸本·彩墨) 2023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澳·大三巴(纸本·彩墨)2022年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澳·大榕树(纸本·彩墨) 2023年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术家简介

静谧中的脉动——读潘鲁生《寄情大湾区》系列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责任编辑:于雅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