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山由西往东延伸,构成华夏大地的脊梁,秦岭也是南北地界的分水岭,终南山是秦岭的支脉,净业寺是终南山中的千年古刹,本如法师是净业寺的住持。
(作者与本如合摄于净业寺,背景为法师闭关处,时为2004年)
我们一行3人,驱车出西安城往南,专程拜访本如法师。驶进沣裕口,行约1公里,便到了净业寺山门。时值暮冬,终南山被暖暖的阳光笼罩着,树丛和山石都披上了暖暖的灰黄色,没有肃杀之气,却透出早春萌动的生机。净业寺有着古旧的寺门,门前有石砌的高台,几株古松环待,高台上一僧鹤立,是在迎接我们。古刹坐北朝南,筑于山梁之上,庙门正对着两峰的缺口,山风扑面,令人神清气爽,远望莽莽苍苍,山峰错落,果然好风水.好地势。
在寺里用过斋饭,我们才与本如法师正式交谈,和我预想的不同,这位在佛学界颇有名气,又擅丹青的高僧竟然如此年轻。法师年近40,个子不高,微胖,一袭黄色僧袍,闽南口音,询问之下,方知出生在厦门。本如打坐和歇宿的房舍在寺院的后山,一块平整的院子,半边用木栅围住、半边临渊,十分清静、整洁。“草庐”里临窗放着大的书案,也可用作画案,案后的书架上摆满线装古本的经书,案上檀香炉中缕缕清烟。大家环坐在蒲团上,本如用福建功夫茶款待。我从小对高僧十分敬畏,认为高僧与世间凡夫俗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身上有佛法的光环笼罩,既有普渡众生的胆识、又有高深莫测的学养,能断人生死、预知祸福,佛家的偈语往往一语中的,日后必可验证等等。我们与本如的对话十分轻松,话题也很广泛,从参禅、闭关、静修、顿悟,到寺庙的兴建、僧人的起居、出家人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无所不谈。法师认为应认真科学地研修佛法,知道人的生与死,才能超越生死;明白清净的自心、自性,人人本有,与佛无异;知道众生平等,本是一体。随着话题的展开,对本如的了解也由开始的神秘、模糊,渐渐地澄明起来。
法师自幼聪颖,与佛法颇有宿缘,读过大学,受过现代教育,也学习过绘画。按他的年龄来讲,没想到竟有如此影响,他能达到今日在佛界的成就是郁于几种机缘:一、能亲近一些得道大善知识,其剃度恩师妙湛老和尚、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清定上师、传孝法师等对他的影响颇深;二.净业寺的南山宗是中国佛教的律宗祖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三.参法师心志慕道、精擎参研、直探佛源,每次云游、参访、闭关专修必有默契。
净业寺始建于隋盛兴于唐,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文革”之际,门庭廖落,僧源流散,寺院经济难于自持。至法师卓饧以来,农禅并重、恢复寺院,丕振宗风。现在寺里有30多位僧人和居士常住学戒禅修。在20年前,我在九华山看到僧人的房舍里有彩色电视机;10年前,我曾在拉扑楞寺拍摄过喇嘛使用手机的照片。今天我到净业寺来,寺院依然古朴,法师用毛笔书画与求法者结缘,虽然没有电视机,但也使用电脑与投影仪教学。这说明社会的大环境、时代的发展对百业的兴盛起决定作用,宗教界也不例外。法师能远追古朴禅修之风,近用现代科技之学,阐扬佛法,所谓登高振地,智者善假于物也。
本如法师精力充沛,学识广博,兴趣广泛。从谈话中得知,本如与书画界的名流交往很多,在他的禅院里经常有画家来访,也留有诸多墨迹。在厦门的时候,他学习的是西洋绘画基础,水粉颜色画的风景写生至今还保留着。也许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太紧密,做了僧人的本如开始钟情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研习。自古以来,僧人习画者和善画者比比皆是,且如髡残和石涛者,则是立于绘画艺术峰巅上的大师,至今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仔细想来,这些僧人做和尚的本领似乎远远比不上其做艺术家的本领大。可话说回来,僧人参禅讲求“顿悟”,一靠时日积累,二凭天资,绘画何尝不是如此?画僧凭借终生对佛学的深研,用以窥破艺术的真谛,恐怕不是什么难事。
本如性豁达而内敛,年轻时有“游侠”风骨,立志踏遍名山大川。出家之后远游,讲的是历炼性情,每到一处,必铺纸研墨,对山川风物,一一笔录,所记者乃“形”也。据说某日法师登临终南之巅、太白峰上,天寒地冻,本如对景写生,墨汁结冰,随行的居士以白酒化开,得以完成画稿。
本如的山水画,透出清幽、空灵的禅意,注重的是内心的审视,他的写生画稿仅仅是留作记载的印痕,真正表露的却是本如和尚对万物的感悟。
本如法师写生画稿
明代画家杜琼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这段话用于读解本如法师的绘画作品十分贴切。也正如本如法师自己所言:画画,是用来“调心”和“炼气”罢了。而通过书画知道能书能画的能知之性,才是借画悟道的根本所在。
本如法师写生画稿
后记
昔彭德曾撰文:建国受人之托,凡答应的事务必有个交代。有一次率一群画家游安徽天柱山,那是汉武帝敕封的南岳,山下有一古刹,寺院住持按约定率众僧人迎接。天雨路滑,刚进院门,未及寒暄,建国一跤跪倒在地,腿被划破,血流不止。众人七手八脚把他抬上客车,手机铃声顿时响个不停。来电之人是千里之外的高僧,法名本如。建国曾登门拜访,因相谈投机,表示要写篇评论在《画刊》介绍,不料一拖再拖,拖延了半年。建国接到电话,不免大惊失色:相约而践约,致使佛门惩罚。
注:此文写于2004年,刊发于《画刊》杂志2005年第2期,近闻本如法师已半年前圆寂,感慨之余将此旧文发于网络,以纪念本如法师。
(文/李建国,油画家,《画刊》杂志社原社长、主编)
(来源:李家汇)
人物简介
本如法师,1967年生于福建厦门,毕业于厦门大学,是厦门医学博士生,他出身武术世家,跻足学府,文武双全,因缘具足。师从妙湛老和尚,曾向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请益,在佛学医学、武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本如法师生前任律宗祖庭终南山净业寺方丈、嵩山少林寺禅堂首座、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1988年于厦门南普陀寺出家。1989年于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成为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和尚座下的衣钵。曾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处闭关学习,在佛学、医学、武术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
1994年创办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1997年,本如法师辞别温暖宜人的南方,只身前往烟冷翠寒的终南山,径入律宗祖庭净业寺,为了自己内心的佛意。2002年任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2017年任陕西终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自元明衰微之后的首任方丈。
2023年1月31日1点40分,本如法师在净业寺方丈室安祥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