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14 09:15:08
听新闻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

潘鲁生先生对我的个人成长影响巨大,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工作生活中,我一直称呼先生为潘院长;对校外人士提到先生时,会称潘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但今天提起笔来,要落到文字上,我觉得还是以先生相称,方能准确表达我诚惶诚恐、无限景仰之心情。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18年1月,考察广东古村落

看到朋友圈里都在转发先生作品巡展的消息,立刻点开学习。打开链接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先生的勤奋。不知先生在什么时候,又创作了三十余幅彩墨作品,且都是大尺幅耗时耗力之作。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的特展,这些作品将于7月15日在山东美术馆展出,题为《寄情大湾区》。翻看展览预告,才知先生近年来在大湾区调研之余,绘制了这批作品。先生日常需要处理行政事务,常年从事民艺调研,但艺术创作从未间断。这种创作的冲动与热情,包括平衡工作、学习与创作之间关系的能力,只能解释为与生俱来,令我辈自叹不如、心向往之。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18年1月,考察广东古村落

纵观先生彩墨创作之路,应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或许更早,只是我在那时第一次见先生画的灶神系列),当时的彩墨作品,尺幅不大,多为四尺斗方,用笔用色直接借鉴民间年画,随意洒脱。2004年前后,先生正式将自己的绘画手段称之为“彩墨”(据笔者考证,该词于二十世纪50年代始见于文献)。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2000年的德国印象系列,以及2005年的瑞典印象系列,延续了之前偏向于形式感和装饰性的画风,但开始与写生相结合。从《德国印象》开始,先生持续不断地创作一种我称之为“日记体”的绘画形式(包括2016年的敦煌写生、临摹)。这种带有记录性质的创作,虽然绘制真实的景物,但并非如实描摹,而是带有一些意象的味道。主观取舍明显,强调形式美感,水墨本身的韵味依然强烈,民间绘画的技法若隐若现。直至后来的彩墨新疆系列(2006年前后),集之前“彩墨”探索之大成,并向各种媒材拓展(纤维、陶瓷、铝塑板等),先生的个人绘画体系日见丰满。不同时期的作品虽然有很多变化,但始终采用传统的水墨和当代的绘画语言,保持着先生强烈的个人风格,辨识度极高。无论是早期的灶神系列,还是后来的写生作品(其实已经是创作),不管取材于什么,先生都认为自己绘制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这一点在很多评论文章里可以得到印证。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18年10月,调研广东惠东县尧峦山村

林风眠先生曾说:“墨是很难与色彩融合在一起的。”林先生认为墨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核心,代表着素雅、自然和出世,而色彩代表喧哗、热闹和入世。林先生的彩墨探索,正是在他迁居上海之时。大湾区的建筑风格同样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马路为主,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仍能看到许多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如祠堂、庙宇和老字号店铺,正如墨与彩的交织。在这一点上,潘先生与林先生一样,经过不断地绘画实验与实践,成功解决了墨与彩的矛盾与冲突,将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基于潘先生持续的大湾区调研所创作的《寄情大湾区》系列作品,虽然延续了先生一贯的彩墨形式,但在我看来,他进一步地走向了具有文献性质的日记体绘画。相较于之前的彩墨创作,这批作品更加写实、更加细致,展现了先生现实主义的一面。正如先生自己所说,“这一切要像写生一样真实,还原物象最本真的状态”。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寄情大湾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先生以萦绕人间烟火的方式折射大时代,宏大命题与日常景色交织的细致笔法,成就了先生独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19年,调研广东惠州赤砂村

除了作品的艺术性,我更想提示大家,这次巡展和这批作品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寄情大湾区》是先生赴大湾区民间文艺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田野调研的成果之一。脱离了这个背景来讨论作品的艺术性,是不全面甚至是空洞的。这也是我特别想提到的一点,就是近年来学界兴起的影像学研究。影像不仅成为社会学和人类学者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成为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观察、理解和分析的源泉。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正在大步迈向影像表达,更加关注社会学和人类学与影像民族志的关系,强调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影像理论及实践,这已成为学界争相探讨的热点,但具备一定学术高度的相关研究仍属凤毛麟角。而先生的调研与创作,为这种研究提供了个案、范本与参照,因而使这个展览和这批作品具有了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21年1月,调研澳门地区造船工艺

先生曾说,“我们研究民间文艺,走进田野,不只是实现个人的学术志趣,还要服务于创造民间文艺的老百姓和乡村社会”。先生以学者和艺术家独有的方式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不只体现了先生的人文学养,更是先生的家国情怀。值得我辈学习的,并不仅仅是作品本身。

写于北大山下

2023年7月12日

(文/顾群业,独立设计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21年1月,调研澳门路环凼仔巷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2022年,调研澳门木雕工艺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粤·汕尾人家》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粤·大万世居》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港·葵涌码头》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港·避风塘》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澳·妈阁庙》2023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澳·官也街市》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粤·围龙屋》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粤·上岳古镇》(局部)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港·大澳渔港》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港·大澳渔村》2022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澳·大榕树》2023年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澳·大三巴》2022年

(来源:顾群乐业

艺术家简介

以学术研究和创作回应时代——写在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巡展开幕之际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