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中国画的角度看孙博文的作品,无疑是有传统基础的。笔墨语言的娴熟驾驭,特别是书写性的笔势和墨韵在众多画面中展露无余。
但是他的笔墨又非传统意趣,那种纵横肆意的视觉张力与蓬勃而出的画面动势具有这个时代才有的审美取向。
我很难一下子把孙博文的中国画归于当代水墨,因为他的绘画并非完全的西方艺术思潮与东方文化交融的变体,但我又很难把他的绘画归为传统国画演进的必然结果,因为从传统标尺中已经无法承载孙博文所要追求的艺术理想、美学境界。
那么在我们这个缤纷繁复而又迷离诡谲的时代艺境中,如何看待这位非主流却强个性的中国画家呢?
▲《天边云重似火烧》设色纸本
360cmX144cm
2001年作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孙博文的绘画属于阳刚、雄健一路,若按照传统国画的视野当属北派山水的体系。
孙博文的画风面貌上孓然独立,画面的气度、风骨、格调一脉相承。
我们在孙博文的画中充分能够体现出一位质朴、热忱、坦荡的画家所给予画面上的力量。
尽管孙博文在后期的创作中并不局限在山水画的题材上,但与北派山水所追求的审美意趣是完全一致的。它代表了中国画中阳刚、劲健的壮美,显示出民族力量的雄浑厚重与蓬勃迸发。
正是基于一种对画的气势的体认,让我理解到画对人的气质的重要。
虽然不能再有机缘与孙博文先生当面交流,但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中国画新的时代气息以及“画如其人”的亘古箴言。
所以观画首在“笔墨”,虽在当下具有颇多争议,甚至其品评标准也在游移,面临诸多阻力,但对中国画创新、发展真正的接续者、推动者是具备坚守“笔墨”的底气和定力的,而我认为孙博文便是其中之一。
从孙博文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基于书法功力基础上的个性笔墨,甚至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的笔墨表现、画面构成当做近于文字的形式与形象的抽离。
孙博文以自己不同的画面造境和独具笔墨个性展示出“绘画性”表现,别有情趣和妙处。
(文/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后;《驰毫骤墨纵横色——孙博文画风刍论》节选;来源:卢乡书院)
▲《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