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志高图》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历经千年考验而不衰的中国历史画卷可以看到,人物画讲究“传神写照”重神轻形;山水画则秉承老庄哲学观,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唐代张彦远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客观物象与物象入心形成的“心像”融合统一,将个人内心情感理念及文化修养与自然融合转化为个性的水墨图式;花鸟画则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从而在审美精神上通过笔墨升华和超越,达到了中国画所追求的“境生象外”“气韵生动”的审美效果。
《清风雅韵》
作为中国画的研究者,从理论的高度看到并把握历史上中国文人画名家,无不具有禅宗精神,作品以禅境的形式来展示,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儒道学派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崇尚自然为美的观念。总结出在造型、布局中“虚实相生,无画处都妙境”中国绘画艺术的精辟论点。中国画作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追求一种意象性表达形式“写意性”,采取一种既概括简练又非常直观的水墨画表现其生命力和艺术感觉。这就是中国画“意象造型”。“意象”是意蓄着一种中国哲学精神,与西方绘画注重写实性不同,这种“写意造型”的原则与观念和中华民族精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翠袖迎风》
在国门打开后,吸收西方现代文化设计理念和样式中,中国画也进行了一些改良。如清代的任伯年、现代林风眠等吸收了西方的造型技巧、色彩理念,取得嘱目的成绩。李可染的山水画则吸收了西画光影的表现手法,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和力量感。在汲取西画样式并创新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是每一位中国画家都应担当的责任。因此,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学院派至今将国画创作定位于“传统出新、中西融合”,坚持“传统、生活、创造”的教学原则和“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方式,在国画艺术创作上更加注重生活体验,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领悟,达到一种个人心性与自然的结合与碰撞,升华了创作的意念和感性认识。
《赏心》
整体来看,建立起来的传统与当代融合的中国水墨画创作形式,具有高度的审美特性和品格。更注重强调画家心性的表达,因而画家坚守几十年文化积累在修养和技艺上得到不断提升。潘天寿先生的花鸟画《荷花》《雁荡山花》在构图上豁达通畅,别开生面,生机勃勃,具有一种大度洒脱雄奇的美感。张大千先生的山水画《庐山图》整幅画面气势磅礴,以泼墨泼彩手法呈现出苍浑渊穆的画面效果,具象与抽象的融合开拓了中国创作的新领域。画面虚实相生,起伏转折,仿佛隐喻人生灿烂辉煌后仍是宁静悠远的哲学观。从中我们体悟到格调与品格更多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绘画个性化语言的高度融汇贯通,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品味与价值。
(文/张泰捷)
《老子出关紫气东来》
《春天》
《白蛇情》
《贵妃醉》
《风动荷华水殿香》
《书坛四大家》
《水殿风来暗香满》
左《苏州园林之一》、右《苏州园林之二》
《苏州园林之三》
《紫气东来》
左《翠鸟难舍荷色秀》、右《残荷香浅渐鸳鸯此徘徊》
《鹤立玉风》
《春风和熙》
《江西写生之一》
《江西写生之二》
《江西写生之三》
《烟江归舟图》
《苏州园林之一》
《苏州园林之二》
《苏州园林之三》
《苏州园林之四》
(来源:博古开今)
艺术家简介
张泰捷(张泰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评委,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美术大赛评委,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院长,中国画院画师。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及山东省政府省美协举办的主题性及学术艺术展。艺术研究论文及著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国家著名出版社出版。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艺术科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