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突出的,在中国画80年代以来,像这样的注重色彩、注重大气势,这么一个探索的艺术,我们觉得很少见的。
中国画色彩是有问题,当然不是说中国画都要像这样画,但中国画可以这样画!
中国画有多种道路,道路非常广阔,孙博文先生他的这条路,是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探讨,也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索精神,当然他的成果也非常杰出。
像这样的画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并不多见,虽然他早逝了,我觉得他已经做出的成绩是很值得我们珍惜的。
▲《凤鸣高冈》纸本设色
451cmX144cm
2002年作
款识:
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
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我们文人画的传统是逸笔草草,不讲色彩,文人画之前,文人画以前的传统是不注重色彩的,当然尤其文人画发展到今天,发展到二十世纪,色彩之所以重要,因为涉及到气势,中国画要适应新的空间,布置的空间、展出的空间、观展的空间,还要有气势,色彩很重要,但是中国画的文人画的传统是重墨轻彩,是重笔墨的,色彩是附带的、是次要的,所以这个就产生了矛盾。
中国画有一些人在色彩上,在研究色彩,我觉得孙博文先生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他的成就在这方面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他画面气势很大,色彩非常丰富,敢用鲜明的色彩、鲜明对比的色彩。
有人会说文人画的传统都丢了,这是歪门邪道。
实际上他吸收了西方的艺术经验,也吸收了文人画以前的中国画传统,又感受到现代时代的气氛,所以在他的画里自然流露出来,他的创造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他的画,这么大的(尺幅),这么有气势,色彩这么丰富,我觉得(他将)这个色彩用于中国画,真的真的值得研究和专门探讨!
不是说孙博文做得尽善尽美,但是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非常非常值得肯定的,尤其在当代中国画方面!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问题很大,我们讲很繁荣,中国画现在腾飞了,但是中国画存在的潜在的问题,比油画还要严重,比雕塑还要严重,为什么呢?中国画很保守。
这也是在我们当前21世纪,孙博文先生的画以及他的艺术成就和主要的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在今天是值得重视,值得提倡,值得发扬的。
中国画要发展,既要继承文人画的传统,也要继承文人画以前的传统,还要吸收外国艺术的经验,吸收时代的气息,中国画才有发展的空间,中国画才会走向更加繁荣的道路。
(文/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邵大箴《中国美术馆“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开幕式及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讲话》节选;来源:卢乡书院)
▲《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