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6月12日,“尊工尚艺——马硕山绘瓷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政策研究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冯令刚主持,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徐福山,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鉴定师(陶瓷)、研究馆员耿东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谢小铨,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朱万章,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中旭,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远宏,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兰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副主任蒋名未、学术研究部副主任王菽一等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马硕山出席研讨会。他们以本次展览展出的马硕山瓷画作品为切入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讨了马硕山瓷画创作对中国绘画和传统瓷器工艺的突破,当代瓷画创作的现状以及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研讨会嘉宾合影
学术研讨会实录
冯令刚: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中出席马硕山绘瓷艺术的研讨会,马硕山的展览于两周前开幕,开幕的时候得到了很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马硕山是最早从画家的角度介入瓷画的艺术家之一,并且这些年他除了水墨大写意探索之外,把自己对大写意的思考在瓷上也进行了尝试,将装饰性和绘画性进行了深度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结合马硕山这些年的探索,今天邀请各位专家来谈一谈对马硕山瓷画探索的思考。
徐福山:我记得最早见到马硕山的瓷画作品是在2012年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瓷上写意——马硕山瓷画展”上,最近这几年马硕山的画确实变化很大,画面的线条越来越放松,笔墨非常老道。他性情温和醇厚,是一个至诚至性之人,正如《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马硕山通过自己的笔墨把自己的性情、真情表现出来。在瓷器上作画是有难度的,好多瓷板画都缺乏中国传统的味道,今天我在展览上看到硕山画的葫芦的留白特别好,那块留白正好契合了我们中国绘画虚实处理的方法,把中国传统的元素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通过传统元素与瓷板的结合,对中国传统笔墨精神进行表达,我觉得这种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耿东升:我和马硕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同事。大概6年前,馆里下派任务开发文创礼品,由刘罡牵头组织。我们由此熟悉了,经常坐在一起交流怎么研创,当时马硕山在书画界已有影响力,于是针对器型、款识、釉色及所绘内容,我提出一些看法。马硕山的作品中既有釉下彩的表现,也有窑变艺术的结合,充满创意,像明清时期的彩瓷,非常阳光,他的性格也是真诚坦荡,为人低调。马硕山的作品非常有个性,我觉得可以起名叫马氏瓷艺,或者叫硕山瓷风。他的作品将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和技法与当代画艺结合,非常清新典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眼光。他的大扁壶和太白尊将画与器结合得很好,青花大缸的创作借鉴了清代康雍时期兴起的传统绘瓷的过枝技艺,艺术装饰效果非常美。在景德镇我也看过很多“景漂”参与绘瓷,但是大多数不够新颖,马硕山的作品就像一股清流,非常雅致、非常难得,可以说将传统与当代技艺结合得几近完美,预祝他更上一层楼。
杭春晓:马硕山的这种跨媒介性质的创作,在传统瓷器绘画的工艺中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用笔方法,那么马硕山用另外一种用笔方法就会产生一些有趣的变化。在马硕山的这些作品中,绘画是放到一个非平面的空间中呈现的,怎么观看这些作品是由拍摄画册作品的摄影师所拍的图片界定的,如果要完整呈现器物上的绘画,展览画册中对于瓷器绘画不同观看视角的展现上就要更丰富多元。在马硕山的瓷画作品中,我个人比较偏向两种风格的作品,一种是和传统结合的,具有趣味和高级感的作品;另一种是充分让其窑变,让瓷色变成具有现代感的作品。比如郁金香和尊的器型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一个并非传统的物象,绘画和器型发生了极具趣味的组合。再比如秋塘雨意这类有窑变特点的作品,因为窑变是可以和现代主义绘画语言的形式独立结合的,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形式本身是可以具有重新审美的对象的,而窑变恰恰也是这样的特点。我觉得这类作品可以把现代主义语言的独立性、审美性和窑变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很有趣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朱万章:马硕山性格淳朴憨厚,在他的绘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很朴实的东西。我最早认识马硕山的艺术是从他的绘画开始的,他的绘画是大写意绘画的集大成者,他把写意的胸中意气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他的瓷画有两个典型特点,第一是色彩鲜艳、艳而不俗,第二是格调高。一直以来,瓷板画基本是工匠所画,而马硕山将文人的意趣在瓷板画中表现出来,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瓷画艺术。他画的葫芦的线条非常简洁,色彩典雅,把纺锤葫芦的神和形刻画了出来。通过这次展览,我对硕山的艺术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谢小铨:马硕山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把精力都放在了作品中。在我看到马硕山的瓷画之前,我是基本不看瓷画的。我觉得很多瓷画作品没有视觉冲击力,器型也没有创新。但在看到硕山的瓷器之后,我认为他在绘画的技法和器型上都有突破。在技法方面,他把高温的色料和色釉结合起来,做得非常不错。在器型方面,他也做了一些创新。现在画瓷的艺术家中,画艺和器型都能做好,且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很少见。马硕山作品的很多器型,比如他的梅瓶做了变体设计,把器型拉长,那种气势就出来了。硕山将来可以在技法上多做实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器型要有突破,你要自己来设计器型,让拉坯师傅配合你的想法来做,这样可以做出更现代感的东西。
于洋:画瓷涉及到它的媒介与笔法,和在纸绢上的中国画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在画瓷的过程中呈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性,因为是要很明确的显露出来,有很多地方不能补笔,所以是有难度的。马硕山的画有两种风格我非常喜欢,一种是偏简和拙的风格,有齐白石和海派的金石味,又有自然天真的意趣,这类生活化和通俗化的风格在表现禽鸟、果蔬等题材里比较多,这类题材在釉的使用上,在笔墨的呈现中,都能有瑰丽又微妙的表现。另一种风格体现在他的大写意、大尺幅作品中,像残荷,像秋塘雨意,都是表现在小半米或超过半米高的方屏或圆屏上,这些作品都显现出大写意花卉的特点。他把窑变的流淌感,花鸟画的章法特点,都在画面中呈现出来了。马硕山对于结构章法的架构要求很高,能够进入一种意象化甚至抽象化的角度去看作品的结构,在他的大器型的画瓷作品里能够感受到这种驾驭能力。把他的中国画和瓷画放到一起观看的时候,更能从中参透他的笔墨在不同媒介之上的表现,这种互相之间的通融与借鉴。
王中旭:我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我对马硕山作品的感受。从题材上看,马硕山的作品大多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比如芭蕉、荷花、红叶、柿子等;从技法上看,我从马硕山画的兰花中,能看到扬州八怪的影子;在色彩丰富的作品中,又能看到海派的元素,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好地表现在瓷器绘画中,包括釉料色变,包括绘画和器型的融合,是传统意象在当代的延续。在马硕山以后的创作中,可以把传统的文化元素做更多的挖掘,同时把它用现代的方式反映到瓷器绘画上。
远宏:从今天这个展览可以看出马硕山这些年对陶瓷绘画的创作实践与探索变化非常大。有一件画的葫芦的作品我印象特别深,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那么纯正的黄颜色的烧制是难度非常大的,可以看出他对釉料的窑变有熟练的把控能力。马硕山的绘画有明确的审美取向,有文人气息的介入,特别是磁州窑风格的作品,很有中国本土艺术的价值观,这是我认为应该提倡的。马硕山性格豪爽,契合了北方磁州窑这种材质本身的大气粗犷,这个材料跟他的个性相吻合,我觉得这一部分将来发展的空间很大,要把这个创作的路径和材料持续下去。
赵兰涛:像马硕山这样一直坚持画瓷器的艺术家特别难得,这说明马硕山对陶瓷材料的喜爱,也说明通过十几年的探索,马硕山从刚开始的浅尝辄止到现在掌握了纯熟的陶瓷绘制的方法和技术。从马硕山的展览题目来看,他应该是在前十几年的探索中碰到了诸多陶瓷工艺的问题,才会把“尊工”放在前面,“尚艺”放在后面。这些年由于外来艺术家的参与,带动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革新。以前的青花大多是釉下、釉上的青花,但我发现马硕山的作品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画了釉中的青花,这是景德镇出现的新工艺。马硕山对于陶瓷的工艺性非常尊重,他进行了非常多的工艺探索,比如颜色釉的叠加、窑变的控制、釉里红的把控等等。通过马硕山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已经做到了釉里红发色的顶级水平。再说到马硕山展览主题中的“尚艺”,马硕山把他所熟悉的大写意花鸟画题材,充分和纯熟地使用在陶瓷材料上,无论是从笔墨构图、题材的选择、色彩的使用,包括马硕山由于性格带来的画面独有的拙朴和力量感,都是他长期以来的艺术修养在陶瓷上的体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像马硕山老师这样的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到景德镇画瓷,给我国的陶瓷装饰带来了新的变革,这种变革也体现在马硕山的作品上,马硕山对于工艺的探索,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我非常钦佩的。
蒋名未: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马硕山关于磁州窑的创新作品后,我认为他利用景德镇的材料和工艺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南瓷北像”。马硕山在北方文化的滋养下,利用景德镇的工艺和材料,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在传统青花料的使用中,笔头的速度、水分,包括技法和材料,都非常重要。大写意在传统青花绘画中少见,就是因为大写意强调笔头的速度、力量,强调这种生命的张力,但恰恰又跟控制笔尖的材料在泥胎上附着的速度间形成了矛盾,马硕山能在大写意的笔墨速度和力量下,最后呈现出好的烧成效果,可以看出他对陶瓷工艺掌握得非常纯熟。在马硕山的作品中,能看到北方传统窑系的文化,同时又有景德镇千年窑口的工艺精华,马硕山的写意青花跟景德镇本地的写意青花在面貌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带来了很新的精神和状态。
马硕山:感谢诸位老师来参加我的研讨会。我最初是十几年前去景德镇的,到那里看到很多的器型和窑口,当时对陶瓷的料和釉一无所知,就是根据自己国画用笔的经验去画的。我对器型是从内心的尊重,但一开始通过高温烧出来的作品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这个过程就逼迫我重新考虑这个器是怎么回事,料和釉怎么运用?一定要了解材料和工艺,再把自己的创作想法附着到器型上,要根据器型来画物象,脑子中要先形成一个概念。要先研究工艺和材料,再把自己所学的笔墨规范在陶瓷上呈现,我追求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审美情趣在陶瓷上体现。在写意方面,因为青花的料不像水墨在宣纸上的晕化,它没有氤氲的效果,只有明暗和轻重的对比。在这方面我考虑到窑变,我用窑变的釉的晕化,来达到写意画在宣纸上的晕化效果。在创作探索的过程中有多次失败,我摔了很多不满意的作品,之后再重新进行创作,从而追求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我“尊工尚艺”的过程。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我接下来要继续探索,画出更多的好作品呈现给大家。
(以上文字为录音整理而成,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美报+)
艺术家简介
马硕山,山东淄博人,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画院花鸟画创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
展览获奖:2001年获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美术作品展银奖,1997年获中国美协"迎澳门回归"中国画展铜奖,1999年获中国文联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提名奖,2005年获中国美协首届写意画作品展优秀奖。
作品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淄博市博物馆,浙江桐乡市博物馆。
作品出版:《马硕山花鸟画艺术》《马硕山花鸟册页》《马硕山扇面艺术》《瓷上写意马硕山作品集》《大匠之门马硕山青花系列精品》《大匠之门马硕山画瓷作品》《马硕山画集》等个人专辑、画册十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