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的空间——李海华油画作品展 展览现场 自1839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后,绘画的记录与再现功能便被削弱了。这使得绘画逐渐开始朝人的自我发现与语言自律的方向发展。而19世纪末精神分析学的出现,则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隐秘空间。于是,涉及精神领域、挖掘梦意识的绘画应运而生,如超现实主义绘画、形而上画派等等。 当代写实绘画的回归,便是承接了这样一个现代艺术的传统,并非为了还原客观真实,而是通过追求造型的极致,将自己的观念融入其中,打破真假的界限,突破语言的边界。这其中不乏一些执着的探索者,我所认识的李海华便是其中之一。 ◎艺术家李海华创作中 李海华1978年生于湖南湘乡,自幼喜欢绘画,并立志要成为一位职业画家。但与许多当代画家不同,李海华并非正规的学院派出身,也未曾受过某些名师的指点,而是完全依靠自学走上绘画之路。这使他在绘画的选择上更加自由,可以从心所欲地探索不同的形式。 事实上,受现代艺术的影响,李海华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也曾尝试过多种风格,如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等。但内敛的性格,以及对具象造型方式的迷恋,驱使他后来走向写实绘画,并一发不可收拾,钻进去便是数年,由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寓意的空间——李海华油画作品展 展览现场 回溯李海华的绘画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摸索期,或者说铺垫期。这一时期,李海华一方面锤炼自己的绘画技巧,另一方面广泛阅读和广泛接触,不仅四处游历,遍访同道画友,参观各种展览,而且还阅读了包括艺术、哲学、文学等在内的许多思想性读物。 正是在这些广泛的涉猎与频繁的交流之中,通过反复比较、不断思考,李海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明确了艺术探索的方向,即以写实作为绘画语言,在追求极致表达的同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观念。李海华积极参与“八零画派”便是明证,证明其从广泛涉猎到确认自身,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与价值定位。 ◎两老 80×120cm 布面油画 2016 所谓“八零画派”,是由一批“70”和“80”后画家组成的艺术群体,其宗旨就是疏远于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泛当代艺术,以回归古典写实技法来重新表达当代观念。这种语言的嗜好与对画面质量的严苛要求,正好吻合李海华的价值倾向与内敛性格。 ◎含笑 70×95cm 布面油画 2022 因为在李海华看来,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不仅需要不断锤炼技巧,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只有将时间的消耗过程转换为语言的积累与审美的体验,艺术作品才能内化成感动人的因素,从量变到质变,真正刺激人的感观,打动人的灵魂。 李海华正是抱着这样一种观念,闭门却扫,深藏简出,在漫长的积累与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完成了自己的语言蜕变和美学升华。 ◎傲骨凌寒·八大(一) 50×60cm 布面油画 2017 ◎傲骨凌寒·八大(二) 50×60cm 布面油画 2017 李海华第二个阶段的绘画,可以说是从自我个性确认到文化身份确认的一种拓进。其典型的例子,就是画面中出现了许多象征东方文化的符号,如假山石、秃鹰、鸟笼等等。这些符号作为某种文化寓意与人格象征,曾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乐此不疲的表现题材。但在李海华的笔下,却幻化成了另外一番景观: 假山石也好,秃鹰也罢,均被寒冷的冰雪所覆盖;而原本设计精巧的鸟笼,要么是涂满厚厚流淌的涂料,要么是被拆得七零八落…… ◎笼与鹤·伤——红与白 50×150cm×2 布面油画 2012 显然,李海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毫无保留地吸收,而是批判性地继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观念植入,使李海华的绘画具有了强烈的当代意识,从而在表征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具有了内在的精神张力与视觉张力。 可以说,批判性作为李海华艺术探索的思想内核,也构成了他的写实绘画的视觉特点。也就是说,李海华追求写实绘画的极致表现,并非一味的炫技。恰恰相反,他是以技巧来质疑技巧本身,一方面通过时间的积累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极致的造型来模糊真与假的界限。因此,李海华进入他绘画探索的第三个阶段之后,很自然地便把他的观念带入了其中。 ◎凌寒山水·屹立 190×136cm 布面油画 2017 在李海华第三个阶段的绘画中,大面积的泼彩成了画面的主体。这些厚重而绚丽的颜色,如同从天而降的油漆或泥浆,构成了某种破坏性力量,将所有人类文明的成果,如一张古画,一块集成电路板、一片药丸、一个日常玻璃器皿等,要么进行覆盖,要么进行摧毁。总之,呈现出一片狼藉之象。 ◎流淌的时代之蓝(二) 110×138cm 布面油画 2022 有意思的是,李海华的表现方式,看似着眼于刻画那些被覆盖和被摧毁的细节,其实更大的精力投入在大面积泼洒和流淌的色块上。 ◎打碎的青绿与克莱因蓝 布面油画 100×80cm×2 2023 在这里,同样的写实语言,通过不同形态的转换,产生出某种心理错觉,不仅强化了文明冲突的观念,即某些外来因素对文明成果的破坏,更为重要的是,混淆了视觉的真假,模糊了具象与抽象的边界。 ◎时代的重叠 140×188cm 布面油画 2022 就绘画的本质而言,其实还是探讨人的视觉心理的问题,无论是关注现实还是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语言本身,即如何通过独特的造型带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与精神反应。 李海华谙熟这个道理,他将自己的观念与意识巧妙地融入写实绘画的技法之中,从具象的语言中抽象出某种艺术观念,又将许多不可言说的抽象观念用具象的绘画语言呈现出来,带给观众的人文启示,正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与审美提升。 (文/杨卫,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文明之劫 110×130cm 布面油画 2019 (来源: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画家简介 李海华,1978年生于湖南湘潭。中国美协会员、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八零画派成员、中国新经典画会成员、湖南当代油画院画家、湖南省画院创研部(青年画院)画家、长沙画院画家、齐白石纪念馆特聘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