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凌晨3点,都是他状态绝佳的战斗时刻。在深夜空无一人的工作室,一个个挣扎、扭曲、变形的“人”在此时逐一登场,曲卷、蠕动、开合、俯仰……无数个诡谲的身影飘散在空气中,而后再被画笔捕捉定格于纸面之上。
但这极致的一刻,终究只属于个人。
见面的时间定在上午,白天的张江舟已然褪去了夜晚的锋芒,几绺卷发慵懒地垂在额前随意自然,明快爽朗的笑声不时回响在空气里,让你很难将面前的这个人同那些浸满苦难、紧张绝望的作品相互勾连。
没过多久,这种平和的氛围,就随着他作品的介入被继而打破。闲聊间,张江舟给我们播放了他新展中的影像作品,压抑的音乐、狂舞的身影,将内心深处的尖锐与矛盾瞬间放到最大,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他本人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依旧保持着平和淡定的模样,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喝茶,随后点燃一支烟,试图加速唤醒那个深藏于黑夜中的自我。
寂静漆黑的夜,总是能勾起人性最深处的真实与荒凉。
在一片鲜红的墨色中,一轮冷月挂于枝头之上,皎洁的月色在墨的浸染下透出了幽幽红光。这便是张江舟的新展——“墨语·千江月”。他用一抹夜色中的红调,开启了一座时空之门,连接着真实与幻象,在数不尽的人体变形中,刻下了自己对于生命、对于时代的奋力言说。
一直以来,张江舟的创作都与生命息息相关。
他用画笔思考个体的生命尊严,反省人性的侵蚀异化,揭示在历史夹缝中个体飘零无助的命运。那些在纸上浓到化不开的黢黑,扭曲破碎的人体,是张江舟对于生命认知的个性书写,也是他对近代以来中国农民乃至中国人民苦难史与精神史尖锐而深刻的表现。
社会在飞速发展,所有人都在经历一个文化空前巨变的狂飙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面入侵,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重新建立自己的文化价值堡垒,张江舟也不例外。新的时代,就会产生新的生存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观照间,在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中,“虚拟人生指南”和“躺平一族”这两个系列的创作应运而生。
“虚拟人生指南”勾勒了互联网环境下人性的异样化特质:急速的信息传递、碎片化的知识分享,让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检索,反而渐渐失去了自我的思考意识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虚拟人生指南-我也out了吗
纸本设色 180×180cm 2023
“躺平一族”则从网络热词“躺平”生发,反映了今天一部分青年人的人生态度:面对无法逾越的生活压力,消极绝望的情绪在这一代人心中蔓延滋长,他们不再渴求成功,尝试反抗外界的评价,转向一种内心自我的关注,借由“躺平”的自嘲安抚心中的酸楚。
相较于先前作品中压抑的墨色,这一回,一抹鲜亮的红色破土而出,试图安抚曾经的声嘶力竭和力透纸面的沉痛。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自我的变化。对于刻画了40年多年苦难的张江舟而言,新系列的创作不仅表达了置于当下的复杂心绪,同时也是向内和解的一种探索。
虚拟人生指南-也许是抑郁了
纸本设色170×170cm2022
面对五千年历史的滚滚车轮,巨大的压力与彷徨不言而喻。但在个体生命的漫漫积累中,那些曾经的不安、焦虑在不断内蕴的过程中,与切身体验交织而后生发,构成了张江舟如今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创作形式。
“这批红颜色呢,起码我感觉比过去的,稍微轻松一点。”面对镜头,张江舟坦言道。话虽如此,可当我们看向这批鲜红的作品,你还是能感觉到那抹藏于深处的悲凉底色。
究其根本,这抹悲凉的底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张江舟对于生命的天然认知。
“对于悲剧性的、压抑的东西,有一种相对的偏爱。”他笑着说。
有一回张江舟受邀提诗,可脑海中浮现的全是些凄凄惨惨的词句,半点热闹欢腾的都想不起来。这件偶然的小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突然意识到,早在什么都不懂的孩童时代,就对悲剧有着一股子偏爱。
在宿命感之外,历史的动荡与变革,更赋予了张江舟极为厚重的生命态度。
16岁那年,参军的张江舟躲过了“上山下乡”,却赶上了南疆的那场战争。在炮火的纷乱中,生死近在咫尺,责任义薄云天。这段充斥着战火硝烟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消长起伏,战争的冰冷残酷也让他比一般人更懂得对待生命的崇敬。
时隔多年后的汶川地震,让他再一次看清生命的脆弱。面对大自然的怒吼,人类在此刻显得如此渺小无措,这种熟悉的剧痛在张江舟的心中蔓生滋长。“生命·墨语”系列由此诞生。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张江舟描绘了很多青春女性的身体,她们原本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一旦遭受破坏便会产生触目惊心的能量。在代表作《彼岸风》《潮湿的记忆》中,强烈的宿命感扑面而来:漂浮的身体宛若悬丝傀儡,展现出生命被“命运”摆布的无力。
彼岸风 纸本设色 200X200cm 2012
尽管艺术家极力地刻画着苦难,但他并没有直接描绘救援中的悲怆场景,而是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抽象空间,通过人物形象和肢体的组合,进行了笔墨语言的深度探索:
他虽画人,却并不重在刻画表情,甚至连对人的性格、年龄、职业等特征全然放弃,只留下一个人形的符号,任由他们在画布上扭曲、蠕动……在肢体的一开一合、一舒一卷间,更强的视觉张力、更完整生存体验被鲜活地传于纸上,让人产生一种无法呼吸的痛感。
借由这种特殊的创作形式,张江舟在画面中不断叩问着生死、找寻着人类精神的出口。在新系列的创作中,他一改过往舒展、僵直的躯体样式,选择用蜷曲、抵御的姿态去展现新时代下人类全新的精神样貌:这可能是一种无奈,一种麻木,一种对自我的封锁保护,亦或是一种抵抗,一种寻找,一种绝境求生的希望。
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张江舟笔下的沉重与悲鸣是独一份的。
先天的宿命感让他对于悲剧有种特殊的迷恋,动荡的历史、时代的遭遇,又让这种宿命式的认知与现实语境融为一体。一时间两股力量相互交织,难舍难分,奠定了张江舟悲苦的人生底色,也影响了他对生命的感受与认知,从而支撑着他在沉沉夜色中饮痛前行。
“我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绘画是一种有温度的东西。它不是冷冰冰的,它能够介入并成为思考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方式,是具有建设性的一种力量。”
悲剧是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在几股力量的抗衡间,在无数肢体的碰撞下,透过张江舟的创作,我们似乎能看到灵魂在肉身中的颤动。
这种细微的颤动并不仅仅意味着惋惜与哀伤,当你剥开它厚重的外壳,反而能够看到内里最炽热的希望与向往。
躺平一族-我已自觉顺从了
纸本设色 130×130cm 2023
诚如张江舟所言,他的悲剧表达并不是要把大家推进压抑的生死困境,而是试图以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去正视历史的伤痛,抵御现实的磨难。愈是痛苦的境地,便愈能催生出人心深处对幸福的渴望。“我希望通过这种对生命也好、生死也好的关注,最终指向生命的一种感动。”他说道。
其实苦难本身并不悲哀,悲哀的是当我们面对苦难却不做任何抗争。在张江舟看来,纵使是满目疮痍的废墟,也仍然保有希望的种子。“生命即使消逝,它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唤起人们更多对于生命本身的一种关注,还生命以尊严。”
躺平一族-躺平的不只我自己
纸本设色130×130cm2023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锤炼,一种新的特质日渐诞生,这种特质既是张江舟个人创作的私语,也为无数后辈提供了一种审视现实、面对苦难、寻求超越的可能。
现实与理想、自我与他者的长期博弈,也一度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但也由此诞生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哲学,并正在通过他的笔尖传递给世间的灵魂。
“‘幸福些’是我近期创作的情感诉求。”张江舟向我们直言道。当时代的硝烟逐渐散去,那些惨痛的生死回忆被渐渐放下,伴随着年岁的递增,如今的张江舟多了一份平和,少了一丝尖锐,他开始尝试与这个世界和解,试着从夜幕里找寻一丝光亮,探求一种新的创作平衡。
其实黑夜与白昼本就是一体,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无论我们身处于哪一个时代,都会经历迷茫彷徨的黑夜,而人生的意义之一正在于寻找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苦难也好、沉重也罢,路总是越走越亮的。
尼采说,艺术家是最透明的生命形态。诚实面对内心深处的自我吧,既然面对一张白纸,就不要再说假话。
(来源:乙观)
艺术家简介
张江舟,当代水墨艺术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水墨研究》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