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几十年来马刚主席的精神状态一直没变,那就是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挑战。因为我们上学是80年代,那是一个是西方的新观念,新思想突然涌入的时代,也是中国大规模认识和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时代。当时在校的大学生人人都像高波老师刚说的那样,天天都在谈哲学,谈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具有极强的挑战性,他要求大家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同时怎样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非常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里进行艺术创作,是大家十分关注和常常思考的问题。在经过文革以后,进入80年代一下子面对着纷繁多变的西方思潮,面对中国几十年的闭关锁国,突然的开放,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大家总有一种尽快推进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赶上世界潮流的使命感。当年的画家、学生都是非常有野心的,我们都想要改变这个时代,改变我们的文化现状。学生时期我和马刚主席住在斜对面,天天在一起探讨艺术。高一届同学中有张相民、赵俊波,我们班有陈进、张晓波等,这批人到现在都很疯狂。我们都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整天谈论着怎么样突破艺术现状,怎样用现代哲学改造被文革禁锢了的思想。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到今天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以来,马刚主席在不断地探索,他常常是一段时间往前走,过一段时间又再往回倒,总是在循环往复的螺旋形前进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马刚主席的这一批作品有简有繁,这些作品,只有在自我否定中才能够诞生。前面繁的作品关注的技艺较多,关注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探索的是自我。用石涛的话来说,作画的过程是“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马刚主席的绘画告诉我们,绘画到最后还是要表达自我对于这个时代、对整个社会的认知。刚刚有老师说这是一种荒寒,我觉着不是,其实马刚主席的画没有这样的苦涩与荒寒,他已经完全过滤了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平淡、天真。这样其实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对甘肃景物的一种认知,更是对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和整个社会的一种认识。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我认为这与马刚主席的身份跟普通画家的身份不一样有关,他既当院长、又在政协任职,关注的社会问题更多,最终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繁荣与艺术进行结合,凸显出一种豁达、一种平衡,坦然面对世界的心态,并且能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才是马刚的作品走向高远的原因;这当然也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画出一个什么图式,形成所谓的自己的风格。
总之,马刚主席的绘画,在比较简单的层面上来看,前面绘画更注重形式,中间的绘画更注重艺术的逻辑,或者叫修辞语言,而后面的作品则重内在的升华。所以在马刚主席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在艺术语言方面的递进关系,那就是从形式语言到修辞语言再到审美语言。他的作品很有传统,有连续性传统,有隔代传统,并且能从连续性传统与隔代传统中跳出来,走到今天的完全当代而又不失传统,这是非常重要且高妙的艺术境界。
古塬新绿 马刚 60x220㎝
马刚教授,也是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他这次举办的《看山》展览和他的《看山》一书的这个首发式,这对于甘肃省美术界来说,是具有一种方法论意义的。他的这次活动,就方法论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他的理论书籍的首发,另外一个是他的展览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学术风格的逻辑探索,这两个方面都带有强烈的方法论意义。比如说他的《看山》一书的发行,就记录了他这么多年以来对于艺术的探索和思想变化以及心路历程的表达。这个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甘肃也好,全国也好,美术界的很多画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画画还可以,但是把他的绘画和创作思想要用语言,用文字来表达的时候,每个人的短板就会暴露无疑。对于很多画家来说在这些方面都做不好,而马刚教授的这个活动,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所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如果我们更多的艺术家,更多的画家能够像马刚主席这样,在平时就能注意留意、积累自己在艺术思想方面的探索成果,积累对艺术思想的表达、记录,那么在将来的展览过程中,不仅仅有精致的作品,同时也有可以让人们看到更加深刻、更加深入反映自己艺术思想的文字和文献资料,进一步帮助广大接受者们去理解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追求,这将会为甘肃省美术界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成为全国美术界的一个样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马刚主席通过他的作品陈列和展览的策划者一起,向人们展现了他在艺术风格、艺术语言及艺术思想探索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学术性、逻辑性的心路与历程。
祁连山写生 马刚 43x136㎝
这种历程大概以2015年为一个节点,2015年以前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总体说也可以化成一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于甘肃山山水水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更多的来自于对自然风貌、自然山川的一种把握,一种直观的,艺术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他通过笔墨来为陇山写形、为陇山传神,进而达到为陇山传情。在这个阶段中除了为陇山写形传神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马刚主席在认识自然、表达自然之外,他非常注重自己艺术语言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全新的图式。这种图式是浑厚的,是苍茫的,是华滋的,是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具有这样的一种特点清晰、个性鲜明的笔墨语言及其图式,这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尺度和一种标志。特别是一个艺术家当他能避开全国展览体制的冲击,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艺术图式,并得到全国艺术界认可的时候,这无疑是一个高层次的追求,也是美术界巨大成功所的标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对马刚教授而言还是不能达到他所追求的一个高度,一个真正进入高层次艺术殿堂的层面。所以说2015年以前的阶段,更多的可能还处在一个对于记忆的和技法的探索与追求上面,是在“艺”的层面上的一种游弋;那么要进入一个“道”的传递,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2015年以后,他开始抛弃了原来的对于笔墨语言,对于形式,对于构成等方面追求;对以往形式语言和修辞语言进行解构,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追求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抛弃一切形式的形而下的追寻,进入到一个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之中。这种精神层面的探索,是一个艺术家由“技”进入“道”的层面,是又一次质的飞越。这个飞越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很多人说他的这类作品是结构山水,是对西部荒寒的表现等等,其实更多的是在奇险过后复归于平正、冲和的一种既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庸、平淡、天真这样的一个审美追求;又是他对我们国家当下整体发展现状的一种理解。
耕山 马刚 43x68㎝
一个艺术家不仅仅是画一张画这么简单,而是要为时代传神;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然要有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所以马刚主席的作品在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当下社会认知和社会责任感表达之中。这种表达基于他对于我们国家进入到一个高度发达阶段时,人们的社会心态,艺术心态、和艺术家的社会身份、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的积累与集合。所以这时候马刚主席笔下的陇山、陇水不再是以往那种的苦涩、荒寒、苍茫、萧疏的趣味,而是他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认知。将这种认知融入到他作品之中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融会贯通。用石涛的话来说就是“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最终达到“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集体意识,它不是个体的自我小爱,而是一种具有艺术家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大爱,是真正艺术家的终极追求。谢谢!(文/文化,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马刚作品欣赏
木钵写生 34x34㎝
木钵写生 34x68㎝
雨后 34x69㎝
对望一 30x42㎝
对望二 30x42㎝
雷坦河的星期天 21x29㎝
雷坦河的星期天 21x29㎝
写生手稿 21x29㎝
写生手稿 30x21㎝
写生手稿 30x21㎝
写生手稿30x21㎝
(来源:兰州财经大学西北中国画研究院)
画家简介
马刚,1962年生于甘肃酒泉,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学习。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协主席;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院贾又福工作室高研班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