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是北京书法群体中比较有实力而又有主见的一位。尽管因为曾经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熏陶,再加上多年来与北京一批活跃的中青年作者交流往还的缘故,他的作品很容易被归入某种流行的类别中,然而他对北碑执着不懈的挖掘和发挥,仍然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独有的个性特征。
从作品来看,李晓军对南北朝的碑版、墓志、造像记之类涉猎既深且广。其根基所在,主要是《中岳嵩高灵庙碑》、《爨龙颜碑》一路,也许还应该加上《石门颂》,只不过在他的笔下已经化圆转为方折了。在这一路风格中,对隶书技法特点的承袭保留非常明显,所以李晓军的楷、行书创作中隶书笔意也很浓,比如横画多平直甚至向下弯曲,还有长横、捺笔收笔处若有若无的挑脚动作——虽然人们几乎从未见到过李晓军以纯粹的隶书作品参加展览。
李晓军在用笔技巧点画形态上走的仍是清末以来碑派书风所追求的境界:坚实、厚重和有隶书意趣。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赵之谦、康有为乃至当代书家的某些技巧特点的延续和发展。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李晓军的创作缺乏个性价值,他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能够将前人风格中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拮取、改造并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个人的审美喜好和技巧习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____有时候细小的特点经过提炼、强化和重复,便可以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的核心特征。应该说李晓军找到并坚持了自己风格的核心,所以他临写不同的碑刻,除了文辞内容或字形姿态的差别外,笔法风格是一致的;他临的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也很熟练,但却未见运用到真正的创作中,大约是与其擅长的北碑风格难以融合吧。这标志着他的书法创作已经开始成熟,多年形成的技巧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稳定性和排他性。
得益于擅长绘画的修养,李晓军在书法的临习和创作中对字形姿态的塑造格外重视,可以说是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在他的作品中,每个字的形状、取势都十分用心,不管是出以端严之态还是欹斜之形,似乎都是经过权衡思考后的处理,绝少率意任情之笔。对不同碑版墓志的临习,取法也大都集中在对字形姿态的把握和运用上。单个字形的奇趣横生是北碑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因而也是李晓军作品的一大特色。李晓军的书法风格是相当明确的,从精力贯注的巨幅条屏到信笔挥洒的小幅题画,贯穿其中的都是一种坚劲奇崛的点画形态。(文/刘恒 丹青圃)
书画家简介
李晓军,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绘画作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200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法作品曾获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