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丘挺的画,直觉性的第一感受是非今人。若与丘挺接触多了,不少人会惊讶于他的生活方式。在网络信息已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不用电脑是什么状态。而这恰恰是丘挺的选择。他日常的一切文字交流仍然保持着手写的习惯。如果对一般画家而言,笔墨是绘画创作工具的话,那么对于丘挺而言,笔墨就是日常,是文字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如果不是智能手机,你与丘挺的联系还会是写信与打电话。正是这种近似于古人对待笔墨的方式、与现代既联系又疏离的状态,使丘挺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以沉浸式的体验去触摸传统。这份情境感对其笔墨认识的提升与绘画古意的滋养无疑是潜移默化的。谈笔墨,从来绕不开书法。丘挺的书法功力深厚是业内共知的。对于书画之间的关系,他曾讲过:“画画强调尽物之形态,书法的载体是文字,两者很多相通,这种相通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比如写字的通篇状态,虚实和疏密,向背顾盼,谋篇结构跟绘画的表达也有相一致的东西。有些人写字有山林气象,有一些人画画也有金石味。自古以来很多书家、画家都是两相引发,比如八大的书写结构会影响绘画用笔的状态,反过来用笔画画的状态也会影响他写字。”我想,这份独到的认识不仅源于他对古人书画的临摹、研究,更离不开整日沉浸于笔墨之间的日常体验。不过师古并非泥古,丘挺也绝非一个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应该说,他是一个追寻传统范式的创新者。或许一般人难以理解,但一个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同样可以是西方古典艺术的爱好者。丘挺喜欢布鲁克纳,听着欧洲古典音乐画中国的山水是他的常态。事实上,在丘挺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其国际视野不容忽视。多年来,国外写生、创作、展览、交流的经验,甚至是吃西餐、品红酒、滑雪都对其笔墨滋养提供了各种鲜活的养分。他的笔下,不光有中国的山水,还有日本、欧洲等地的风貌,师法的范围较古人已大大扩展。也正是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吸收,让丘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更多激活传统的因子。对于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而言,展览无疑是呈现创作成果的绝佳平台。作为一名策展人,我一直强调以展览的方式思考。观察丘挺的展览,以及与他合作的展览,成为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文 / 吴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