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风格就是艺术家的生命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部样态。孙博文的山水画,整体是雄健烂漫、具有蓬勃生命力的。
著名的德国艺术理论家威廉·沃林格在其著作《抽象与移情》中曾经说过,人类在寻求形式意志时呈现出两种状态,即抽象与移情,移情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亲切感,从而产生出主体对外界物象的投入感;抽象则追求对生命与现实世界的超越。沃林格的这个理论也适用于中国山水画。
▲《登高看云低 》358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讲“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都反映了中国人在观察山水和画山水时是倾注了对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的感慨的,是移情的结果。
孙博文的山水画无疑也是他移情的结果,画中倾注了他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炽热的爱。有时候这种爱以一种神秘的静谧感体现出来,如《登高看云低》等作品,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时候这种爱以一种动荡的、天旋地转的线条和色块表现出来,如《落笔生禅意》等作品,表达一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苍茫感。
在孙博文从开颅手术渡劫余生后创作的一幅幅八米高甚至十二米高的巨幅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他对“小我”的顾影自怜,看不到他对人世的“冷眼旁观”,却能看到他以精骛八极的想象,狂热的笔触,绚烂至极的色彩,苍茫雄浑的气度,大气磅礴地挥洒出天地之大美,这种越挫越勇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汇成一股洪流,在其画面建构的浩瀚宇宙中激荡,令人震惊且肃然起敬。(文/陈谷香,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导)
▲《霁后霞光》
▲《山水四屏》500cmX144cm 2000年作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