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从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农耕时代,定居到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黄河等几条大河附近,农业文明逐渐开始。看天吃饭,等风等雨,必须要认识自然。面对不断变化的春夏秋冬雨露霜雪,我们的先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总结出一套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指导人们春种秋收的时间鼓点,更是中国人在与天地、自然的沟通中体悟出的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孕育出我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郅敏的《二十四节气》系列雕塑延续了他以陶瓷为基本材料的雕塑形式。陶瓷也是人类与自然在“时间”上反复拉扯达成的璀璨结晶,无数代的智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实验,向未知进发,才能够呈现出如今所见的、瑰丽丰富的中国陶瓷文化。
相关评论
“郅敏的《惊蛰》以一个个类似虫形的瓷片构成,用深浅不同的几种绿色塑造出向上生长的动势形体,有如合抱的人体努力向上托举,让人联想到蛰伏地底的生物拼命向着地面踊跃升腾。在这里,惊蛰的万物生长化作了绿色的生机和向上的动势。这是由认知而来的形体,是抽象的另一种表达。”——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他的‘河图洛书’‘天象’‘二十四节气’系列,包括最新的作品《鸿蒙》,这些创作跟传统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仍显表象,因为从这个角度进行传统的现代转换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可谓难以数计。郅敏的作品之所以在这方面具有创造力、吸引人,却并不仅仅是因为主题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方法层面的思考和实践。”——盛葳,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美术》杂志副主编
“把雕塑做的很好看固然重要,但这肯定不是雕塑的唯一和最终目标,除此之外,让人可以借此实现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度认知,可能比仅仅停滞于视网膜颤动带来的愉悦感更重要。正是因此,郅敏的作品,从早期的“双生”到近期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美并不是他考虑的关键要素,更多情况下,在艺术、审美和哲学三者之间,他是让自己的作品跨过审美这个中间环节,直接通达于哲学。这种艺术与哲学的对接,使其作品显现出象征化和符号化的鲜明特征。当然,也正是在带有哲学性质的象征或符号层面,郅敏的作品与中国古典艺术获得了精神的默会和观念上的高度契合。”——刘成纪,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他通过模仿的自然之物来表达中国人最朴素和准确的时间观——二十四节气。这种题材不好做,但是郅敏老师以实写虚的这种创作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从虚到实所形成的全新的形象我认为是艺术家智慧性的反向创作,于洋老师刚才说特别好,叫反身观照。把并不真实存在的描述转化为坚固的艺术形象,展现我们现代人对古代世界、古代技术和古代时空观的理解,这种转化的是一种非常具有突破性的创造,也是郅老师对世界的一种完美想象和呈现。”——程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
立 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郅敏《立春》2021,陶瓷、金属,45x45x120cm
惊 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郅敏《惊蛰》2021,陶瓷、金属,200×200×310cm
谷 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2021,陶瓷、金属、光、电子元件,230×450×210cm
大 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郅敏《大暑》2021,陶瓷、金属,120×40×70cm,20x60x40cm
立 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郅敏《立秋》2020,陶瓷、金属120x50x90cm
白 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郅敏《白露》2021,铸不锈钢,120×100×80cm
秋 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分”示昼夜平分之意,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郅敏《秋分》,2021,铸铜,106x100x80cm
小 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中国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郅敏《小雪》2021,陶瓷、金属,80×80×60cm
冬 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志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郅敏《冬至》2021,陶瓷、金属120×40×40cm
大 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
《大寒》2021,陶瓷、金属,490×130×210cm
(来源:郅敏工作室)
艺术家简介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研究与创作、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2022年,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荣获意大利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2020年,作品《鸿蒙》荣获第8届“明天雕塑奖”金奖及年度大奖。作品《舟》荣获北京冬奥组委主办的“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并成为七件落地作品之一。作品《天象四神-青龙》荣获“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高岭奖铜奖,作品《河图洛书——出水的龙马》获文化部“丝绸之路”特别荣誉奖。主持多项全国性大型展览,参加各类学术展览七十余次。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北京壹美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过10次个人展览。已出版《发光体——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无穷尽的创作方法论》等7部专著,主持多项核心期刊的学术专栏,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持专栏共计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