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画论对于“绘画文之极”的定义,以及历代文论对于“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诉求,导致中国画根本的精神核心是为体悟和表现世界本源:宇宙终极的“道”。因此中国画比西方美术更早超越宗教神性表现,弱化绘画宣扬政教鉴诫的实际功用,进入到绘画诗意化、文学化的发展阶段。尤其在隋唐之后,花鸟画与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脱离开来,成为独立画种,中国画从此拥有文人士大夫“游于艺”,弘扬道韵,宣心写妙的完美艺术载体。在山水画与花鸟画独立成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两画种之间社会功用性以及文人审美理想关照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各自绘画空间意识和表现形式语言有所不同。山水画由于早期受道家神仙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因此着重体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发乎冥想的哲学宇宙观,并由此产生“心斋”、“坐忘”、“卧游”、“澄怀观道”等审美活动的需求。因此山水画绘画空间是广大而浩渺的俯瞰视角,展示中国人对于宇宙本源的认知,体现老庄思想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以及《逍遥游》中大与小,远与近等绝对与相对的空间观念,体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文情怀。
花鸟画从人物画脱离出来,最早是以审美和装饰性作为绘画功用的,比如铺殿花以及折纸花。因此早期花鸟画绘画空间是平面化的有限空间。而到了宋院体花鸟画时期,经过徐熙、崔白、马远等人的发展,花鸟与山水画空间融合的全景花鸟画逐渐成熟,经过明代林良、吕纪的拓展,传统全景花鸟画的绘画空间已经由宋院体的“尽精微”逐渐转向“致广大”。区别于折枝花鸟画,描绘处于自然界生长的花鸟既能体现山水画的宇宙观,也能展示院体格物致知的细致描绘,更符合文人画“天工清新”、“萧疏野逸”“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为花鸟画“诗意”意境空间营造建立完整的表现平台。到建国初期,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化路线的影响,以潘天寿、郭味蕖、唐云、张大壮等为代表的文人画画派画家,都响应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文化路线号召,到山川河野、田间地头对工农兵建设生活进行写生。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文人画审美理想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直接产生融合,因此在传统文人画基础上,产生潘天寿带有西方构成意识的全景花鸟画空间以及郭味蕖带有西方写实造型意识空间的全景花鸟画,为花鸟画的绘画空间增添多元化的现代绘画表现空间,为建国后花鸟画的现代化转型起到引领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对于世界艺术元素的吸收和融合已经十分广泛,而在全社会现代发展化的语境下,中国现代花鸟画的绘画空间应该如何突破潘天寿、郭味蕖全景花鸟画的空间取得进一步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花鸟画空间表现的关照,是自我绘画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在经历对院体花鸟画的研习,到工笔与写意相互结合的探索阶段之后,灵光闪现中发现运用荷花的象征性寓意以及相应的形式美感来表现一花一叶一菩提的禅意空间。并由此衍生出以《菩提心》为主的一系列作品。《菩提心》系列舍弃荷花枝叶,单独以荷花造型为表现主体,运用象征性形式语言表现禅意空间,跳开传统绘画折枝和全景花鸟画的绘画空间。菩提心本身就是释家对于宇宙本源的解释,其无限轮回的时空观念与山水画的宇宙观有契合之处,而二者在空间观念上的契合,为之后《时空·领域》系列,以及《时空·天际寥廓》系列创作在绘画空间上确立了更为广阔而多元的绘画空间立足点。
《菩提心》系列以传统哲学思想结合现代工笔绘画形式语言而产生,在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后,由《菩提心》系列向《时空·领域》、《时空·天际寥廓》系列转变。其中核心思想就是在自我冥想中,当人类消逝,哲学随之消亡,而时间与空间依然存在。而类似时间空间这样永恒的存在,正是中国画文以贯道或者说中国画文学化始终想要去体现的精神核心。而这样的创作观念落实到现代花鸟画的空间表现时,肯定会区别于传统花鸟画视觉经验,因此在艺术精神上必须弘扬传统哲学的审美理想,而在绘画空间的表现上则需要求新开创。
《时空·领域》着眼的是中西方对于空间透视的差异,将近大远小的透视与中国画四十五度视角的远大近小,还有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等等并置于同一画面空间,视觉文化的差异正是画面背景空间的趣味所在,而居中的菩提心和两端的生物则寓意生命在无常时空中的轮回。《时空·天际寥廓》侧重体现花鸟、山水蕴含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人文精神在现代中国画多维空间中的再次演绎。这一系列的空间元素比《时空·领域》系列更为丰富,空间感更为广阔,体现宇宙空间的视觉感,其空间逻辑不是三维的,更符合多维的宇宙空间,是超越正常视角的空间观念,它更接近于科幻和玄幻对于时空的诠释。
《时空·天际寥廓》系列是时空观念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中国画的结合,类似超现实现代绘画空间的结合。《时空·领域》系列是在固定时空背景下的主体轮换,而《时空·天际廖阔》系列每一张作品空间表现都不一样。比如《时空·天际寥廓1》是天上、地面上以及水下视线同时展现的两栖视角视觉空间。《时空·天际寥廓2》是多维视角的超现实空间。《天际寥廓。鸿鹄游》则是俯瞰透视视角下体现“逍遥游”精神自由的宇宙空间观念。《天际寥廓·祥瑞》与《天际寥廓·虚空赞》则是多维的,是平面空间与透视空间以及多维空间在画面中看似悖论却符合逻辑的并置。在画面中看似平面的时空之门中,一年四季的变化都通过山水画展示,体现出时间在空间中的流转。从这些作品的绘画空间来看,无论对传统中国画的空间观念以及画面的空间表现形式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于表现现代中国画时空观念的探索进行到目前状态,还是获益颇丰的。有一些感触:其一,对于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不能抛弃中国传统哲学审美理想的艺术精神关照,这是中国画之所以是中国画的根本核心。对于世界艺术语言的吸纳与融合必须要符合现代中国审美理想的格致要求。
其二,对于现代中国画绘画空间的表现,无论表现什么样维度的空间,要符合绘画本体对于审美需要的满足,不能为了表现空间而去扭曲空间。在创作的时候,尽量将物象在空间布置以及视觉感受上尽量有内在的逻辑性安排。
其三,从《菩提心》系列到《时空·天际寥廓》系列的创作演变,是在当下文化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语境下实现的,正是社会文化表现出相当大包容性,给予我创作的天际寥廓,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代,开放自己的创作思路。(文/叶芃,2023年4月于湖上胥山堂)
叶芃参展作品
《天际寥廓·虚空赞》270cm×200cm
《天际寥廓·鸿鹄游》300cm×180cm
《时空·天际寥廓》235cm×190cm
《时空·天际寥廓2》367cm×143cm
展览现场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
张捷
联合策展人
王平、茹峰
策展助理
刘杨、沈临枫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浙江画院
特邀艺术家
(按出生年月排序)
范扬、徐龙森、张志民、何曦、陈平、何加林、卢禹舜、何士扬、茹峰、马锋辉、张捷、莫晓松、李晓柱、郑力、张铨、林海钟、盛天晔、花俊、丘挺、张迎春、叶芃、杜松儒、刘海勇、徐钢
青年艺术家
(按出生年月排序)
韩斌、林爱国、陈雷、黄佳茂、陈明坤、王开通、陈赛赛、沈晓明、宋帅、蔺洁青、张大箴、李杨、张淳澈、范阳子、钟志宏
(来源:五岳归来)
画家简介
叶芃,浙江省开化人。1973年7月出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