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传统在哪里?我们见得比较多的,都是唐以后的。现在所传的唐画几乎都是宋人摹本,唐、宋气象迥异,一个雄拔开张,一个沉静内敛,对比一下李公麟的维摩诘和敦煌唐人的维摩诘,气格完全不一样。上临摹课的时候我常对学生讲,你得把自己当成原作者,第一笔从哪里下?为什么要从这里下?研究技法,看未完成的手稿远要比看成品有效。笔立骨,墨生韵,先找框架结构,所以宾翁才有勾古。
从临摹入手,临摹就是接受方法论,从一开始面对临本被动地接受规律,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二,到你自己去自然中体悟感化,把你掌握的已知的规律放到丰富变化的自然万类中去应证,由眼而脑而手,最后内化于心,五感杂通,,也就是经常讲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从刚开始见山是山到最后见山还是山这层层递进的道理,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山水、花鸟、人物最早都是从同一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它的宇宙观是一样的,无非着眼点不同。人物画讲的就是人在环境里,山水画讲的是环境里的人,人物和环境是不能割裂的,一个宇宙自然里山水、花草、人物相生相共的世界,鸟鸣、松风、人语,所有万物都是息息相连的,主伴俱起,重重无尽,这才是有情的天地。
绘画最终是一个心智活,手是最基础的,最后你还得贯通,是要表达一个感知,一个蕴藉于个体生命中又能与宇宙万物通行不悖的人类经验,共鸣,共情,相彰相激,生生不息。
马玉如老师在我的少年时期启我于蒙昧,刘国辉老师,这么多年下来不仅仅是教我画画,更重要的是做人。就像孔子,未必天天跟你讲道,智者的信息传递,更多是一个眼神,一个词的尾音,举手投足间的言传身教更有趣也更有效。孔子困厄时,还能在那里弹琴,这就是教化。他在那儿昂然若止地弹琴的样子,就是答案,明者自明,迷者永迷。
绘画的目的,是藉由绘画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技近乎道,通过绘画使自己百十年的生命接上人类万千年的文明,一灯照隅,万灯照国,从而影响人,影响世界,蝶翅的瞬间振动,或许就能带来一场风暴。若每个人都美好,何愁世界不美呢?
每一个个人可感知的有效生命至多不过百年,如何在这百年之中找到自己在宇宙经纬中的坐标点,也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归属,并且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一直在跟同学们强调的。潘先生的传统根基论,可能还是从一个文人或者画家角度来理解,我希望同学们要有人类史观,至少要有中国史观,在历史的大视野中再来审度绘画这一角,相对会更整体,更容易把控。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孤立于传统之外的人,不管你承不承认,不管你标榜自己有多当代。传统和当代水火不容,这一定是一个伪命题。所有的推陈出新,它的根基,一定来自于传统的养分。
潘天寿先生提出“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陆俨少先生说“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先生们无非讲一件事:画外功夫很重要或者更重要。人获取经验无非两途:生活经验和书本经验,读书是明理,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书里有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所有经验,在生活平易的年代,书籍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经验获取途径。前辈们都是经史子集小学功夫打底,我建议画人物的至少《史记》都过一遍。
天地间五岳雄矗,其实五岳更应该在心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敬畏,也有悲悯,这样才不是一个割裂的人。(文/盛天晔)
参展作品
《孤后》68cm×68cm
《公元前我们太小》68cm×68cm
《高皇》68cm×68cm
《黄云白鹤》68cm×68cm
《惊蛰》68cm×68cm
《羽冠》68cm×68cm
展览现场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
张捷
联合策展人
王平、茹峰
策展助理
刘杨、沈临枫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浙江画院
特邀艺术家
(按出生年月排序)
范扬、徐龙森、张志民、何曦、陈平、何加林、卢禹舜、何士扬、茹峰、马锋辉、张捷、莫晓松、李晓柱、郑力、张铨、林海钟、盛天晔、花俊、丘挺、张迎春、叶芃、杜松儒、刘海勇、徐钢
青年艺术家
(按出生年月排序)
韩斌、林爱国、陈雷、黄佳茂、陈明坤、王开通、陈赛赛、沈晓明、宋帅、蔺洁青、张大箴、李杨、张淳澈、范阳子、钟志宏(来源:五岳归来)
画家简介
盛天晔,1971年2月生于浙江鄞县,199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