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五年了。十五年间,残垣瓦砾得以收拾,山河面貌焕然一新,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的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这样一个重大时刻,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拿出当年创作的抗震组画,并新写一批书画作品,合计三十幅,慨然捐献给了映秀震中纪念馆。细品这些丹青,觉得有三个字需要说明,那就是——艺、情、史。
艺:纪实写生,书画偕行
这批作品有书法有国画,16幅国画主要描绘了救灾现场的感人场景,14幅书法主要阐述了伟大抗震精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66岁的吴泽浩先生忧心忡忡,每天在家观看电视新闻的救灾报道。他被救灾现场的感人画面一次次打动,于是毅然拿起画笔,创造性地间接写生,将图片资料、电视镜头进行集中概括、重新创作,以自己的独特构思和艺术风格创造出一幅幅反映救灾场面的力作,在美术界率先推出以“亿万同心铸精神”为主题的汶川抗震镜头组画。整批组画,笔墨深沉,画面苍郁,人物造型准确生动,从解放军、武警战士挺进汶川抗灾救险,到义工抢运物资重建家园;从孩子们虎口脱险平安获救,到帐篷学校再续学业……《铁军》《挺进汶川》《神兵天降》《雷霆万钧》《争分夺秒》等大幅作品,以广角镜头全方位表现了部队第一时间挺进灾区的威武与神速。《虎口脱险》《博大的胸怀》《义工之路》则以近距离特写反映出可敬可爱的军人与义工。《帐篷学校》表现的是受灾地区学生的坚毅自强与不辍弦歌,《心香一瓣》表现的是各地青少年踊跃捐款以救济灾区。这批组画首先在“画家吴泽浩”网站上登载,然后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政协》杂志2008年第6期进行了专门推介,而后曾在济南、曲阜等多地进行展出。
这批作品中的书法气势磅礴,如“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阳光总会有彩霞,浴火总会有凤凰”激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缅怀逝者,致敬重生”“铭记殇逝,负爱前行”则告诫人们莫忘过往苦难、努力建设美好明天。
情:心同此理,铸造精神
中国人民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总能保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正是抗震救灾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吴泽浩先生以艺术表现抗震救灾的同时,也时刻透显出对民族精神的凸显。从解放军战士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刚毅;从救灾义工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奉献;从受灾儿童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坚强;从捐款群众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悲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吴泽浩先生画笔下成就的人物,都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化身。这也是我们观吴老画作,总能感到振奋精神、充满力量的原因所在。
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全面阐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吴泽浩先生的作品能够时刻提醒我们对这一精神要牢牢记取、倍加珍惜。
史:画笔如椽,能述春秋
十五年转瞬即逝,不少内容会渐渐隐入历史的尘埃,但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忘记。今天再读吴泽浩先生创作的汶川抗震书画,就像是用双手轻轻拂去蒙在历史上的灰尘,最大的感受就是,吴老的画作足以把人一下拉到十五年前的汶川,观者不自觉中便跨越了时空,走进了历史现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也体现出吴老画作的另一重大维度——彪炳史册。书画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能够写入艺术史为荣,但真正以画笔写史之人又有几何?吴泽浩先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讴歌时代,准确地把握历史脉搏,艺海云涌即是史海沧桑,切实走出了一条丹青写史的道路,似乎可以仿效杜工部“诗史”之名而誉之为“画史”。
这样看来,吴泽浩先生汶川抗震书画,画的是人物,写的是精神,著的是历史。这一点,后来者及苦心人不可不明。当初便有评论员如是说:“吴泽浩先生的《亿万同心铸精神——吴泽浩观汶川抗震镜头组画》,一定会成为记录这一难忘时刻的最佳艺术作品之一。”今日再回首,此言诚不欺哉!
(来源:孔子网 郭云鹏)
画家简介
吴泽浩,号铁塔轩主,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顾问,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山东省人大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