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在吉瑞森的生命中,是由来已久的缘分,是儿时最单纯的爱好。吉瑞森回忆到:“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个远房舅舅好像是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回乡的时候就住在我们家,他带了好多石膏头像。我经常看他画画,也就喜欢了,于是便跟着舅舅学画画。”
孩子的逻辑就是那么简单,喜欢了就做。爱好成了吉瑞森最好的老师,在吉瑞森在十几岁的时候,素描就已经相当突出了。从那时候开始,绘画似乎在等候着吉瑞森。
吉瑞森,花开富贵,136×33.5cm
吉瑞森,喜上眉梢,136×34cm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声色喧闹中,见惯了城市生硬拔地的楼宇,感受了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人在程式化与制度化的现代生活中丧失了更多的感受能力。因而当吉瑞森第一次走进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便被那郁郁葱葱的雨林所感动了。吉瑞森说:“任何一个人到了西双版纳的雨林,那里昂扬的生命力都会让他动容。”
绘画似乎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十几年的商海生涯,并没有让吉瑞森忘记绘画。版纳雨林的风景不经意间走近了吉瑞森的眼睛,而更多溢于言表的感动却滑落入吉瑞森的心里。重新拿起画笔,描绘着版纳每方寸的土地。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80×96cm
2001年,吉瑞森的版纳画吸引了中央美院的博士生导师——郭怡孮的目光,吉瑞森成了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生。至此,吉瑞森完成了最成功的跨界,由商人成为画家。
毕业后,吉瑞森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并在版纳的勐仑建起了一间植物园顶层的静庐,作为画室。吉瑞森每年都有几个月,都会在画室进行艺术创作。室外的小园中,枯了的藤上挂着去年未采摘的丝瓜和葫芦,葫芦架下的小池塘里,一簇金鱼游来游去,恬静的生活远离了许多纷扰,吉瑞森全情投入画家的角色。
在吉瑞森看来,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画家也是通过绘画“存乎鉴戒”,两者之间并无出离。至于创作的情绪,吉瑞森说:“当一个人内心涌动着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作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吉瑞森,花鸟,180×96cm
吉瑞森,花鸟,180×96cm
中国花鸟画的灵动,与西方油画中静物的死寂是有根本区别的,中国画是统摄文人精神的,在绘画中体现的一种文化总和。对吉瑞森而言,无论是花鸟画中所蕴含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春秋”的意境,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哲理,都只是心中的一个梦想,是一种文化的不同显现方式,是一种内省的创作体验。
中国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对笔墨的不断凝炼、玩味和把握,遣兴自娱的同时,陶冶性情。吉瑞森说:“花鸟画创作其实是我自我完善文化品格的途径。”
吉瑞森作品欣赏
吉瑞森,花鸟,180×96cm
《版纳花卉》,90×180cm,2015年
《版纳花卉》,90×180cm,2015年
吉瑞森,花鸟,34×34cm
吉瑞森,花鸟,34×34cm
吉瑞森,花鸟,34×34cm
吉瑞森,花鸟,34×34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143×363cm
吉瑞森,花鸟,45×48cm
吉瑞森,花鸟,45×48cm
吉瑞森,花鸟,45×48cm
(来源:文/搜狐@书画论坛,图/潍坊市画廊协会)
画家简介
吉瑞森,1963年生,中国美协会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