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5-01 09:22:02
听新闻

莫建成先生已步入耄耋之年,在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出版这样一部规模煌煌的作品集,可以算得上是他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一次回望。穷其一生的辛勤耕耘,数十年的苦心孤诣,以这样的方式来做一次总体性的呈现,无论对莫建成先生个人而言,还是对无数熟悉他,景仰他的读者、同仁以及后学者,都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

评价和总结莫建成一生的艺术之旅和从艺生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艺术人生涉及许多领域,他的人生阅历又有很多传奇性的故事,他的个人情愫又有多重的寄寓。他有着精彩而繁富的艺术人生,有着不平凡的艺术创造,更有着令人感佩的人生建树和情感寄托。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莫建成 中国画 《莲界清丽无瑕图》(局部)

当然,人们熟悉他,首先是因为他在美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工笔花鸟画领域的非凡造诣。莫建成先生是根植于西部大地,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自成一派风格的工笔花鸟画大家,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工笔画领域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出身于乡间,但家族中却不乏颇具艺术造诣的民间工艺巨匠,耳濡目染,熏陶传承,让他自幼就呈现出异禀天成的艺术才气和艺术天赋。莫建成先生的从艺之路和艺术生涯,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科班式的美术教育,但他却在向中国美术传统、向名家大师、向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学习、揣摩、思考的刻苦磨砺中,走出了一条极具昭示意义的艺术之路,并取得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水准。这其中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可以让人们去品味和猜度并产生由衷的钦佩。这一切,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执着,更需要超乎凡人的忍耐力, 也需要远离尘嚣、告别俗务,需要耐得住寂寞、清苦的极大艺术定力。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莫建成先生才书写了一段精彩的艺术人生,用手中的画笔和精妙的艺术构思,继承和弘扬了工笔花鸟画这一有着古老传统并透视出穿越古今艺术魅力的中国画品种,并赋予它既属于时代,又能体现其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的当代内涵,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对象、表现空间、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当代中国美术百花园留下了许多堪称教科书般的艺术佳作。

观赏莫建成先生的工笔花鸟画作,一股清新淡雅、幽远闲静的超逸之气便会扑面而来,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哲思。他的画作中,没有一些工笔花鸟画中常见的火气、躁气、匠气和浓妆艳抹般的俗气和媚气,反而会给观赏者带来一股神定气闲的清气、雅气、文气和令人心旷神怡、静谧安详的高逸之气。这一切,与莫建成先生自幼形成的那一份沉潜淡泊的天性和勤勉孤寂的气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今天沉湎于尘俗之事的一些美术工作者而言,更显示了一份难得的高贵,一份令人景仰的品质。众所周知,逸气原本是文人画的专长和品格,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向来有“逸、神、妙、能”四品之说。但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 中却将逸品放在了首位。他说:“画之格,最难其优先。拙规矩于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从这个层面去体味莫建成先生的工笔花鸟 画,特别是从意境和精神以及美学理想的层面去感知,这种古人称赞的超逸之气,始终充盈在他的画作之中,清远而放达,开阔而朗穆,淡雅而静谧。莫建成先生的画作,从传统中走来。从表现对象和题材选取方面,他多取芦苇、翠竹、莲荷、林树、松柏、蜻蜓、仙鹤、雉鸡、喜鹊、燕子、鹌鹑、翠鸟、麻雀、蟋蟀、螳螂、燕雀、蜜蜂、粉蝶、寒塘、冷月、野鸭等许多古人早已入画的寻常之物作为表现对象,但他又不是简单地摹仿和再现,单纯的重复和简单的组合。他在立足传统,在充分吸收古人精华的基础上,总在追求一种创造、突破和超越。因为这一些惯常之物,已经化作其表达自己独特心态和情愫的载体,一种体现自己美学理想和艺术哲思的精神寄托。莫建成先生的画作, 追求自然的本真与率性,追求意境的描绘和营造。他摒弃过度的浓艳与繁琐,追求浑融、清新、纯净、安谧的艺术气象,始终让画面透现出一种明丽却又雅淡的趣味,雍容却又不失悠远旷达的意境, 显示着深邃繁富的想象空间。同时,莫建成先生的画作又善于细节的刻画和情节的捕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动与静的对比,使得画面有了一份浑然天成的灵气,从而摒弃了滞涩的匠气,而显得鲜活而灵动,俨然一曲自然万物和谐共鸣的交响曲。莫建成先生是一位生活化的画家,他在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中确立了自己的表现体系,明确了自己的审美标准,他善于在全面中找细节,在概括中求升华。同时,他对色彩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色彩的运用手法多样,既层层晕染,又善于洇化、叠色、冲洗。他更善于根据光线、环境、明暗关系的微妙变化,调和色彩的浓淡干湿,化色彩为笔墨, 气韵氤氲,玲珑剔透,既显得厚重,又呈示一份庄重的和谐。另外,在线条的运用上,他亦颇有见地。他笔下的线条刚柔并济、变化多姿,极富表现力,于细微之处见张力,流畅自如、进退有致、据割有方。沉稳、准确、凝重、灵动,这一切,构成了他独特的线条世界。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莫建成   中国画 《唳鸣于春》

莫建成是一位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画家,这是因为他的画作始终带有一种西部大地特有的气质和禀赋。那种与这片土地相一致的苍茫、浩远、厚重的气质,在他的画作中往往成为营造意境的依托、表达心志的载体、传达情愫的基础。他的画作,总给人一种意境上的冲击力和精深大气的充沛气象。另外,他还将家乡常见的那些野草野花引入到了他的创作中,并形成了名为《野风秋鸣图》的系列之作。这些画作,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的工笔花鸟画的题材空间,更在一种野趣、真味的寻找中,让这一画种有了更加充盈的来自田野自然的乡土气韵, 使得观者无不感受到莫建成先生那份积蕴在心胸间几十年不曾减退的乡情乡恋。这份情愫与上述表现对象的有机结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神清气爽的无穷趣味。

人常说,笔墨当随时代。毫无疑问,莫建成先生的艺术虽然是从传统与自然中走来,但却呈现着鲜明的当代意义。这一份当代意义,就是他要通过他笔下的花鸟世界,传递一种古已有之,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传递一份对自然万物的讴歌,对世间生灵的礼赞,从而唤醒或呼唤一种生命意识,以及引申出的和平意识、自然意识、回归意识,让更多的人在自然万物所呈现的美感之中,去珍爱生命、关爱自然,进而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这均与时代和人们的心理情愫相一致。这一份关乎人类命运的思考,是沉淀在莫建成画作中最深邃的思想,最深层的追求。

说到莫建成先生地域题材的创作,不能不言及那幅长达 35 米、宽达 1.4 米的恢宏巨制《敦煌印象·丝路虹霓》。这部由莫建成先生领衔创作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引发了轰动性的效应。这是一幅被称为“揽古今形胜,吟丝路壮歌”的工笔画作品。在题材表现上,它以汉唐至明清之际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为主要表现对象,并向东西做了适当延展,以全景般的方式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和历史气象。将丝绸之路上具有标志意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历史进程、载入历史记述的人物、事件、场景有选择地攫取到 了画面之中,让人们领略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与气 象。在细节刻画上,这幅巨作洋溢着乐观、开放、 健朗、豁达、雄浑的时代气质,在不同人物身上, 体现出身份、心态、体态、表情、气质的丰富差异 性,给人一种灵动准确、生气毕现的感觉,在一派 鲜活的气氛中,升华着莫建成先生及其创作团队的 创作初衷。在艺术品格方面,这幅作品兼收并蓄、 手法多样,尽管总体上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 法,但也不无浪漫主义的想象与夸张。在具体的创 作过程中,它大胆地汲取了敦煌壁画的养分,但又 实现了崭新的创造,给人们留下了一种来自敦煌壁 画,但又不墨守成规,颇具发展与创造的感觉。而 且,在这幅作品中,始终有一条贯穿的气脉,让这 幅长卷统一在一以贯之的气韵之中,给人以一种气 韵连贯、一气呵成的强烈冲击力。这幅作品是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巨作,更是莫建成 先生对西部的坚守,对西部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景仰,对丝绸之路历史与现实的膜拜,对生活的感知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产生的当代共鸣。

说到艺术创作,还应当提及莫建成先生的书法创作。古人讲,书画同源,书画一体。这两门古老的艺术在莫建成先生的创作生涯中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他自幼便认真临摹历代碑帖, 兼收并蓄, 打下了坚定的书学功底。在他的美术创作历程中,书法与画作, 相得益彰。他的楷书有着宋代瘦金体的痕迹,但在清丽之余,又有一份持重,给人以工稳、秀逸的感觉。他的篆书则厚重大气、笔力苍劲,线条凝庄严整,令人印象深刻。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莫建成 中国画 《明月别枝惊鹊》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彼此促进。莫建成先生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理论教育,但他在艺术的旅途上从未停止过对理论的思考和探索,在他的人生岁月里,曾留下了大量的对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理论思考的笔记。这些看似片段化的笔记文章,却构成着他的理论体系和理论高度。比如,他对中国画传统的思考就曾留下了《重温宋代工笔花鸟画随感》的笔记,兹节录其中几段:

宋代,在皇帝的大力倡导和亲自参与下,院体画派占据了画坛的统治地位。画家们在极度闲暇和优越的条件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不同等故事,说明在徽宗赵佶的倡导下,这种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当时美术创作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宋代画家重视写生,注重细节,搜集花卉、翎毛、草虫、木石禽类的自然形态,为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与这种追求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是对笔墨、诗意的追求这一在当时被大力提倡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当时甚至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现在流传的诸如“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踏花归去马蹄香”等以诗为题作画的故事,正是工笔花鸟画追求诗意表达的有趣例证。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繁盛,肇始于五代,其中代表人物是徐熙和黄筌,他们代表两种不同画风,以后形成画派,被宋人称为“徐黄二体”。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价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在宋代,黄筌开创的画风,更适合当时的社会风尚,以致流行百年经久不衰。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莫建成   中国画 《香远》

这样的理论积累,最终促成了莫建成先生在明末清初甘肃陇西籍书法大家王了望和元代陇西籍花鸟巨匠边景昭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对王了望的研究,莫建成先生曾留下了这样的记述:“王了望是明末清初甘肃籍的书坛、文学大家。在其八十余载的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书法名作和涉及诗、曲、文、联、匾额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佳作。然囿于地域、官阶、活动范围及作品的刊印传播等多种因素,其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彰显,对其成就的评价也未能符实。后人对其文学、书法创作的研究和对其作品的勾稽、辑佚、校订、整理等工作也显得零碎和浅陋,尚不足以还其本来面目,或者说还不足以全面展示其在书法、文学方面的成就,因之使王了望这位三百多年前的书法、文学大家长期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而未能珠光焕然。这对甘肃而言,实为憾事;对其本人而言, 亦失之公允;对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而言,则是一种缺失。”

文革期间,曾在甘肃陇西文化馆工作的莫建成先生冒着巨大的风险保护过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其中包括王了望的几副作品,最著名的是《得怀素自述帖》,从那时开始,他便与王了望结下了终生 的缘分,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宿命。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莫建成发现了王了望的四册孤本墨迹,共二百余页,是王了望亲笔所书的他本人创作的诗词、曲赋、联语,还有抄录前人的诗、曲、联语以及韵书,作为研究王了望先生的文字资料而言,这确属首度面世,学术界为之仅见。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套孤本墨迹对于我们目前关于王了望的研究必将带来划时代的意义。一种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激动不已,感佩万千。于是,他锲而不舍,“历经繁琐,纾财追寻”,终于将其收藏,其后“日夜研习,时时品读,奉若拱璧, 叹为观止”。

他对四册墨迹,精心研读、校点、比堪、筛选,择其精要,编辑成书,影印出版,并广布海内外,一方面弥补研究之缺憾,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陇上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莫建成对王了望生平事迹的梳理,使王了望的人生轨迹渐渐清晰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同时他也廓清了以往在浩繁的史料中披沙成金、披珠寻迹中完成对王了望生平的一些错讹之说,基本还原了王了望的生平轨迹。在莫建成对王了望书法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在书法艺术方面,王了望堪称是一代宗师,他的书法以帖学为基础,行草书宗法“二王”,飘逸浪漫,风格独特,是一位足以写进中国书法史的巨擘大师。自此,王了望在莫建成先生的努力中得以珠光焕然, 拨去了历史的蒙翳,得到了应有的评价。树立了王了望文化价值,重新定位了他的艺术成就。

莫建成先生与边景昭的结缘,也颇有故事。上世纪 70 年代, 他看到一幅当时刊印的边景昭的《双鹤图》。便为之倾倒,奉为圭臬。自那时起,边景昭的画作,一直是莫建成习画生涯的良师益友, 时时观瞻、揣摩、品鉴,越是如此,越觉得其艺术造谐为那个时代的顶峰,堪称翎毛妙手,花鸟逸笔。但是,边景昭这位明代著名的宫廷画家的籍贯一直存在争议。在翻间《石渠宝笈》时,他无意间看到了记载边景昭的史料。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在这部书中,对清廷所藏的边景昭的画作,有多处记载,莫建成抄录,翻阅大量史料悉心研究, 根据清代宫廷名家的记载,发现一个重要的信息, 即边景昭题画落款时,多称自己为陇西边景昭,或陇西边文进,文进为边景昭字。由此看来,边景昭在自己的画作上落款署名时,将陇西置于名字前。此外,现见诸于史籍的边景昭其他画作,这样的题款也比较多见。最终,莫建成用确凿的史料文献为依据,证明了明代画家边景昭为陇西人,这为自古名家辈出的陇西又增加了一位令后世敬仰的重量级的大师巨匠,填补了历史的遗憾。

为了挖掘、整理、考证、研究历史上所有陇西籍名人的作品,莫建成先生堪称苦心孤诣,翻阅省志、县志、地方志、通史等大量史料,最后这些努力变作了《陇西历代诗书画集》。作为一名古稀的老人,他这种忘我的学术研究精神,充沛的精力,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最后要讲一讲莫建成先生的家乡情结。出生在甘肃陇西的他,始终对这座千年古城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当年他在陇西办展,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诗经曰,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桑梓之情,萦绕感怀,其谁能忘?数十年艺海荡舟,肇始于巩昌;数十年丹青生涯,发端于南安。艺术之根,系于陇西。桑梓之山川滋养,文化熏陶,历史养育,名人感召,使余穷毕生精力潜心书画,耕耘砥砺,苦心孤诣,未敢懈怠。共看明月思故乡,一夜乡心五处同。离乡年久,然乡音未变、乡情未减。故园景观、阡陌风物、野趣秋鸣,时常浮现眼前、凝于笔端,敷彩泼墨以抒心志,以寄情怀……

怀着这样一份情愫,他曾举全家之力修葺了祖父在清朝时修建的陇西名胜保昌楼。他在《修葺保昌楼记》中说:

清光绪九年,由巩昌知府颜士章谋划,家祖莫公长泰掌持,举各路贤达之力,发奇思妙想,凝智慧天工,于渭河之畔、北山山麓,取“拱卫巩昌” 之意,历经艰辛,建保昌楼。此楼依山成势,画栋雕梁,雄姿耸翠,造型奇妙,成陇西驰名一景,蔚陇西人文气象。此楼于1981  年列为陇西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声誉日隆,引人注目。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莫建成 中国画《幽居图》

保昌楼自建成已历经百余年风尘洗砺,虫蛀侵蚀,岁月苍桑已使其珠光黯淡,实为陇西一大憾事也。

为重焕光彩,启励后人,续写陇西文脉,延绵陇西文明,更为铭记先辈创建之功,造福桑梓…… 奉乡亲之意……修葺保昌楼,建门更垣,除朽布新,于戊子年夏竣工。

保昌楼经此修缮,姿容为之一变,面貌为之一新,既得前朝之古风,又焕现代之神采,根植陇西沃土,沐浴时代春风,巍然于山巅,掩映于林海, 可补乡梓之憾,成就陇西新景。

近年来,莫建成先生又完成了一项创举,那便是将自己的毕生收藏与创作成果搬至桑梓,创建了莫建成艺术博物馆。人们常说,不管走多远,总是要回到故乡。的确,故乡是每一个人心中永存的牵挂,寄托着一个人的情感与记忆。

今天,我们目睹了这座艺术博物馆的规模、内涵和精美。这一切的背后,是莫建成先生举全家之力的一次倾情奉献,是浓烈的桑梓情怀的又一次升华,是陇西大地上新崛起的一座文化景观。他凝聚着莫建成先生令人感佩、尊崇的心血、胸襟和巨大的付出。

总之,莫建成先生是一位有造诣、有大境界、大情怀的美术家,是一位永葆艺术青春、永葆艺术创造力的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是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位大画家。

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文/王登渤,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刊发于《西部文艺研究》2023年第二期

画家简介

莫建成的艺术人生:志在丹青达高境,情系桑梓赤子心

莫建成,1942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水师范学院中国画学科首席专家、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终身成就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编著的《王了望墨迹选辑》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展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大楼、文化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北京奥委会、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型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集·莫建成》,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莫建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画坛名家作品集·莫建成》,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莫建成工笔花鸟画作品选》等。莫建成编著《王了望墨迹选辑》由线装书局出版,《莫建成评传》(康征 鲁泊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出版画册、专著二十多部。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