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4-25 10:24:55
听新闻

见识过别样的生活,就无论如何也不想让自己掉进世俗的谷底了,幻想这一生都执着在路上,多看一些意想不到的好风景,多见识一下这世界究竟有怎样的鬼斧神工,那样才会人生无憾。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走出画室的生活从未体验过“兴尽而返”,每次都是“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走过的地方,总让我无限感慨“好山好水”,但我自己也知道,如果要真住下来,在一个地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过起生活来,那就又不一样了。

确实,再好的风景、再友善的乡亲、再有趣新鲜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一旦要长此以往的面对着,就会慢慢笼罩上越来越浓的世俗的烟雾,最终让人只看见世俗,屏蔽了生活之美,成为每日的日常,于是我终日渴望能有些许生活的改变,能四处走一走、看一看,只想逃离去躲一躲清静,寻找一段有趣和陶醉,陌生与新鲜是如此珍贵。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印象百花洲》60x80cm 综合材料

01、行走在路上的“构思与创作”

理解中国革命,要从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开始。我是在赣南红土地上长大的孩子,从小,我的头脑中无数次地幻想过作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每一次的到访,都有一种回家般的亲切,这一次的采风活动,我因为院里还安排了其他工作,不能和采风大部队一同深入与扎根,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般匆匆而过,尽管遗憾,但我珍惜这短短的井冈之行,这熟悉的一草一木、这沁人心脾的山野清风、这勤劳朴实的山野村民,都留在我手机的镜头里,成为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于是,我开始想,我能画出我想画的东西吗?

我知道这是困难的,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中高度提炼的艺术门类,尤其是它的不确定性,并不能面面俱到的表现世界。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目前我尚不具备画出更多向往内容的素养支持,欠缺稳定把握精神分析的思维力度,缺乏持久保持灵感方向的学养支持,满眼的缤纷色彩闪现,满脑子巨幅画卷飘过,但总是难以聚焦到具体的场景或是人物之中。为此,我阅读、写生、思考,然而人不时的冲动又不时的懵懂,往往在一场美梦之后,艰苦思忖、灵光闪现的种种想法被自己残酷的否定,灵魂深处那些激越不已的构思只能遭遇一次次的流产。

我需要一种听从内心而生发的动或者静,会是另一种情感,有自然、有呼吸、有喜悦、有烦恼的创作空间,去寻找真诚释放出灵魂花火的状态。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清幽·浮梦》150x150cm 综合材料

02、从模特太根引发的思考和尝试

我在井冈山的深处,一个叫刘家坪的地方,认识了我的房东大叔---太根。和太根的相识在之前的微信里,我们为了采风团的到来紧密沟通联系着,当我第一次坐下来,面对他清瘦的脸和富有神采的眼睛时,我开始了我的思考。

除去这几年疫情带给大众的烦恼,总体来说,太根作为生长在井冈山上的红色传人来说,他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有幸福的一家四口,有着山区里的三层小楼,有着普通农民羡慕的生活,尽管他的言语中还有点点的烦恼,但丝毫不能抹去他所享受着令人珍惜的美好生活。我开始端详起他的脸,在自己熟悉的绘画语境中寻求既符合题旨又能够尽情传达自己情感的表现语言,在线条交叉中寻找,在虚实浓淡中寻找,以至于朋友在我发出的写生图片中开始质疑,是不是也开始了中国写意式人物的尝试。

我没有否认,对于此次画面的尝试,应该说是试验性的,画面当中的光、形、色的交响既是形与笔的缠绵更是色与型的碰撞,暗沉色调当中,突出了色彩的统御作用也因此成就了浑厚的传统意蕴之美,我的个人感受是外形与色彩就这样顺理成章不再成为一对矛盾,无论是油彩与笔性的发挥,还是光、形、色的现代表达,这一切结合的切入点凝结于写生的尝试,是一种艺术追求结合现实的试探,也许自己的内心中就有一种中国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的意识,我有了一些尝试,我也很珍惜这种意识,为此我谨慎而纠结,最终艺术效果呈现的结果就如图所示,这种写生是一种审慎的选择,超越了过去我对物象的记录,超越了我的某一种技法对物象的表达,超越了在画室里无拘无束的挥洒性情,真正的敞开内心选择通过写生把自己交给表现对象,在主观表达与客观对象当中忘物、忘我,选取的是二者的交换,在写生时从表现对象中寻找自己应有的表现手段与最终效果。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于是,作品大都是他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现,概括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造型的准确性和体积感,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我觉得这种绘画品味符合我的学术追求,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就像哲学提出的问题具有综合概念的规律性那样,应该去主观地思考绘画的视觉效果问题。我认为,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证明。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太根像》30X50cm 油画

03、去捕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和对土地深沉的爱

“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起了清朗的笑声。这些人们的欢乐压过了鸟雀的喧噪。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有甲的小虫,不安地四方乱闯。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的摆动,怎么也藏不住那一累累的沉重的果子……”这是我中学课本中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下的这段浓墨重彩的话,描写的是暖水屯翻身农民集体采摘果实时的情景,欢乐的人们与在晨曦中渐渐苏醒过来的果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果实的图景,这里充溢着人们对土地深沉的爱。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生活所依,也是个人和家庭尊严的根基,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给中国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我希望用我的眼睛去发现这一历史巨变下普通农村和农民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这让我联系起《人民日报》上让我激动的一则讲话,要以小人物的奋斗体现大情怀,以微视角的抒写照见大时代,通过精品力作激发观者的“奋斗共情”和“情感共鸣”。

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越往前走,越向里走,便显出共通性。一个人能够做的,取决于其心灵蕴藏的多寡,取决于其与自我的交战性质,取决于其信念方向和着落方位,取决于其心性格局、审美志趣,取决于其与世界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感触方式,取决于其心地空间的大小、吐纳的内容选择和韧性强弱,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不断去粗留精、去伪存真、滤虚肃妄、守诚秉心……关键的,还取决于其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经过专业或者自觉训练,人是否在渐进生长,这方面的体验,于我是深切的。

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普遍的力量”、“意蕴”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红土地上的奶奶》30cmX50cm 油画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继农像》30cmX50cm 油画

04、从行走自然中感悟学习实践的答案

“古人说修行,光‘修’不行,还要‘行’,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本中说的是什么。”于是,我在每一次的采风中,在天地自然中前行,在感悟内心平静中寻找答案,这是采风之旅的意义所在。同行的朋友感慨,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一种非常沉默的热烈,我点头称是,是的,从很多很多方面,如熟悉的语言表达、相似的生活方式以及门前的那只温顺乖巧的黑狗,这种情感的深沉,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回到我的创作中的思考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规格的整体的平台,这种整体的生机使得我们的创作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经过了西方乃至全球艺术的当代转型之后,我想我们中国的画家越来越趋向于调转自己的视线,向自身的传统注入深度的观察,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思维观念和东方的美学思想作为新的支持,以此实现传统绘画的当代转换与创造性运用。

我的计划之中还有一幅风景画的创作,目前还在构思当中,但我内心非常清楚自己将要走下去的方向,以画笔去表达我激动于自然美景或淳朴山民给予的愉悦心情,笔触表现的一切都在飘动,山脉大地和云彩一样的轻盈,人物在田间劳动自由且有律动,绘画哲学性的表现在视觉根基与静默的宇宙恒定,我觉得我的心情如我描绘的自然景物那般,我静心屹立在轴心原点,物象围绕着我的静体而飞扬、旋转、飘荡。我也常常意识到现实存在和绘画的关系,可是那些经典作品中比现实更深远的,尚且模糊的内容是怎样存在其中的?它寓含着什么?所涉及的东西发生过哪些蜕变?是如何蜕变的?绘画本身创造性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还在苦苦寻找。

诚实、朴素和独立的艺术信念,如能根植于心的话,虚妄和伪饰将无隙残存,绘画艺术又何尝容得怠慢?摩挲其间,当不停歇长进,不阻断觉悟,而自我提升,必不可少,作为真实的个体,我之于艺术的意义,形如一张白纸,我希望有一天自己所敬畏的艺术能给予人类更深的含义。而我能够做什么?学习,再学习,不满足、不停滞地去学习,只要在学习的路上,就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此次井冈之行给我的答案。(文/刘俊华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家园》80x100cm 油画

(来源:江西画院)

画家简介

青年画家刘俊华:从行走自然中寻找学习实践的答案

刘俊华,江西画院专职画家。

[ 责任编辑:刘静 ]

相关阅读